春秋战国时期,同在山东大地,齐国、鲁国作为邻国,一脉相承,但政治、经济、文化却走向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两国的不同,希望能给如今纷杂的社会,带来一些启示!
政治方面
齐国位于山东的东北部,以临淄为中心,是周成王给国师姜子牙的封地,
鲁国位于山东的西南部,以曲阜为中心,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
前者是臣下,后者是兄弟,虽然都是侯爵,但政治制度很不同,
姜子牙的治国理念是:“因其俗,简其礼”,简单来说就是抛弃单一的繁文缛节,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当时的山东半岛地区多是东夷人,东夷人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尊贤尚攻,尊重有能力的人,选择有本事的人做官。
姜子牙沿袭了这种文化,权利不集中,采用五都制,就是国家分为五个区,军权、行政权都分散到每个区中,每区设一大夫治理,每年正月到国都述职,同时吸收大批东夷土著到统治阶层,有效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
而鲁国是周的宗邦,是典型的周礼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都称“周礼尽在鲁矣”。所以政治方面延续了周的制度。
经济方面
齐国人口除了商朝遗民,还有很多东夷土著,多种族人口造就了开放包容的心态,地理方面除了一些平原,还有大部分丘陵和海洋。
姜子牙因地制宜,提出“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理念,给齐国植下了重商的传统,齐国自产的商品源源不断进入其他诸侯国,使得国人非常富裕,货币经济发达。
齐国发展海上贸易,进口朝鲜半岛的虎豹皮和皮衣,对外则大规模出口丝绸制品,这算是我国最早的政府层面的海上贸易了。
齐国的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都是核心产业,特别是改进了“煮”盐工艺,掌握了“盐”这一重要资源,使齐国富甲一方,兵甲数万,成为中原霸主。
鲁国地处黄淮平原,拥有土地肥沃的良田,农耕发达,所以重农思想特别重,思想更保守谨慎,缺少改革动力,虽然也有一定手工业者,但商品主要用于贵族消遣,不是以交换为目的,所以鲁国经济在齐国面前常年处于弱势。
孔子回到鲁国
文化方面
鲁国人对周礼有着极大的热情,即使在东周“礼崩乐坏”时期,各诸侯国都不再遵守周礼的典章制度,鲁国仍然有很多知礼之人,孔子、左丘明、叔孙豹、柳下惠等。
即便到了秦末,刘邦围攻鲁国时,“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
史学家顾颉刚曾说:“汉代统一了鲁国的礼教和秦国的法律”
鲁国百姓,民风淳朴、自给自足、熟知礼法、通过劳逸之道教导子孙不要贪图安逸,耳熟能详的有孔子的尊师重道,不耻下问,还有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
鲁国曾经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国。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鲁国的圣人们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骨架。
齐国方面则相反,并不强求思想的统一,讲究顺其自然,而强力推行发展经济建设、追求强国富民,齐国重商的文化政策,让天下财富逐渐向齐国聚集。
《战国策·齐策》中有一段描写,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临淄城有七万户,约35万人,能做到大多数人有钱有闲,爱好广泛,这说明物质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可能比现在都有过之而不及。
“滥竽充数”的故事都知道,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演奏,一次需要300人的规模!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混进吹竽团队,也恰恰说明齐国基本上人人会吹竽,这才导致大家不会去认真鉴别他的水平。
滥竽充数
所以齐国重商的文化,造就百姓与各色人通商,应对八方客,懂得权衡进退取舍,变通、开放、也更唯利是图。
这非常接近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每个人为了享受生活,都在拼命追求财富。
功利主义会带来什么?
《管子学刊》曾发表了一篇《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的渊源及影响》中提到“齐人这种功利主义最终却让他们失去了安乐的生活。”
田氏代齐发生的时候,少有人在乎 “姜氏齐国” 失国;
秦国远交近攻的时候,齐国不愿意牺牲自身利益去挽救其他诸侯;
秦兵压境的时候,尽管齐国人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的奇书,但齐国人受到功利主义影响,不愿意为国家牺牲。
田氏代齐
生活富足的齐国士兵,打仗战功所得到的财富,和平日宽裕的生活比起来,根本没有吸引力。
除了齐国,再看看历史,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便曾明确提出,征兵“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但看面目光白、形动伶便者是也”,他甚至说,这样的兵就算由韩信、白起来管教也是带不好的。
二战时日军战斗力最差的第四师团,被称“窝囊废师团”,多来自大阪的商人,他们圆滑惜命,不愿打硬仗,却善于经商。
齐国的先贤提出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是非常伟大先进的治国思想,他们也做到了,让百姓富足安康,但却少了保护这一成果的精神力量。
最后,齐国只能臣服于秦朝严苛的统治下。
结论
反观当下,经过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富裕了,物质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过了当年临淄城的“甚富而实,十人九商”,但鲁国人拥有的礼法、尊师重道等传统思维却离我们渐行渐远,面临复杂的国际局势,为了不重蹈齐国的覆辙,我们能做些什么哪?
1952年,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文化建设看作是将来的事,不能等待,现在就应着手。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象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9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