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17岁的中专少女在参加数学竞赛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过人天赋和努力,成功的脱颖而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且还引起了阿里巴巴达摩院的注意,对方还特地派人前来拍摄纪录片,想要将她的故事拍摄下来,展示给更多的人。
一开始,这件事情的确给很多人带来了鼓舞和感动,因为这位少女的确非常不容易,可以说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才有可能在数学这样的竞赛中获得好成绩,而且还有机会被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所看重,这对她的未来发展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就在大家以为这个故事会有一个美好结局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
阿里选择沉默面对质疑
在这个以流媒体为主流的时代,文字的影响力似乎被逐渐削弱,但阿里的鼎力支持无疑为姜萍的“成圣”之路点亮了最初的火光。随着她的知名度迅速攀升,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然而,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树大招风”。姜萍的走红也伴随着各种质疑声。其中,达摩院的采访视频成为网友们深入调查的焦点,视频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让姜萍的学术形象受到了挑战。
面对这样的舆论风波,阿里巴巴达摩院起初是站在姜萍这一边的。当方舟子等人在网络上提出质疑时,达摩院数学竞赛组的负责人印卧涛亲自出面回应,他坚持认为姜萍的“板书错误”并不影响她的学术能力,而且她精通LaTeX这一事实也证明了她的数学实力。印卧涛还进一步解释说,LaTeX虽然操作繁琐,但并非难以掌握,他甚至提到自己带过的中学生都能熟练使用这一工具。
尽管阿里达摩院最初坚定地支持姜萍,但面对众多科研领域的权威人士实名提出的质疑,以及39名参赛选手联名要求“公开初赛答卷”的强烈呼声,阿里最终选择了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就像夜晚的康桥,宁静而深邃,却也透露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气氛。
纪录片内容遭到质疑
更加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决赛结束后,阿里达摩院官方账号竟然悄悄修改了关于姜萍的爆款视频的封面和内容。原本的标题《中专少女数学天才》被更改为《十七岁中专少女的出格人生》,显然是在试图降低标题对网友神经的刺激阈值,以平息这场风波带来的舆论压力。这一举动无疑增加了整个事件的神秘感,也让人们更加好奇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除了对视频封面的修改,视频内容也进行了三处显著的调整。首先,在视频的第2分43秒处,原先姜萍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谢惠民的数学方面”这一表述被更为精确地修改为“谢惠民的数学分析”。这一修改可能是为了澄清或精确化她的学术讨论焦点。
其次,在视频的第1分23秒处,原先视频中出现的“deceive”单词页面被进行了打码模糊化处理。这一变化可能是为了避免该单词可能引起的误解或不必要的争议,因为原视频中的英汉小词典上的这个单词并没有被打码。
最后,也是最为明显的修改,是对姜萍自述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在原始视频中,姜萍表示自己“低头一直做题”,然而这一说法与她在比赛中实际使用工具答题的方式存在逻辑冲突。为了避免这种不一致性,达摩院官方选择将这部分口述内容全部剪掉,以保持视频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自媒体领域,平台对于发布内容的修改通常有着严格的规范和限制,比如修改的内容和次数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在某些平台上,视频一旦发布,其封面虽可更改,但视频内容本身是不允许直接修改的,除非发布者选择删除后重新上传。
然而,阿里达摩院却以其技术实力打破了这一常规。他们竟然能够绕过这些限制,直接修改原视频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删除后重新上传。这一行为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阿里达摩院修改视频的目的
人们不禁要问,达摩院为何要选择偷偷修改原视频?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作为一个知名的科研机构和平台,坦诚地承认错误和疏漏是维护诚信和公信力的底线。然而,阿里达摩院的这种操作,让人们对其底线和原则产生了质疑。这种“灵活”的底线,是否意味着在面对质疑和争议时,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规避问题,而不是直面问题并寻求公正的解决方案?
或许,阿里达摩院的初衷是纯粹的,他们希望通过微调原视频中的表述,来缓和姜萍与质疑者之间的矛盾,以减少潜在的冲突和纷争。然而,动机背后可能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考量,他们可能也是想避免为质疑者提供直接的攻击点,同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留有一定的缓冲空间。
但话说回来,尽管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失误。他们可能没有预料到,这种试图掩盖问题的做法,反而像掩耳盗铃一般,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更多猜测和质疑,进一步损害了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组织者的公信力。
更何况,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如此的透明和易于传播。阿里虽然可以修改他们官方平台上的视频,但互联网上早已有无数的转发和分享,这些原视频仍然存在于网络的各个角落。达摩院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
阿里数学竞赛风波:从“中专生逆袭”到公信力危机
实际上,如果单纯从姜萍事件本身来看,即使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很可能只是个别人试图通过竞赛达到个人目的,而借用了这位中专女生的名义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上的各种“网红”或许还能趁机推销产品,为GDP增长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然而,当阿里全球数学竞赛的组织者放弃了自己作为公正裁判的角色,不仅亲自下场参与游戏,还暗中使用了诸如“大记忆修复术”这样的禁忌手段时,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本只是一场普通的竞赛争议,现在却变成了对公信力、诚实和公正性的严重挑战。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阿里巴巴的声誉,也伤害了所有参赛者和关注者的感情。
阿里可能原本以为捡到了一个“中专生逆袭”的绝佳营销案例,于是迫不及待地将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希望借此吸引大量流量。然而,随着采访内容的播出,他们可能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妥,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掩盖真相。但当真相如同烈火般难以掩盖时,他们开始变得惊慌失措,甚至到了无处可逃的地步。
为了逃避责任,他们急于与姜萍划清界限,不想让她的事件波及到自己,这种做法不禁让人想起了“指鹿为马”的荒诞故事。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这样的故事被反复提起,成为了一个警示,警示着那些企图利用他人、篡改事实的人终将自食恶果。
而对于年仅17岁的姜萍来说,这场风波无疑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不公。她原本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却没想到会卷入这样的纷争之中。
结语:
阿里数学竞赛的风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个别人为追求流量和关注度而采取的极端手段,更让我们对大型企业和机构在维护公信力、公正性和诚实性方面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年仅17岁的姜萍而言,这场风波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是她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宝贵经历。我们期待她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用真正的实力证明自己。同时,我们也希望阿里等大型企业能够深刻反思,加强内部管理,坚守诚信底线,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