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金信: 银行业数据中心何去何从

金小赵2024-06-18 10:52:36  114

数据中心在国内流行了十几年

科普依然没到位

当下,提起数据中心

许多人认为它就是机房

提起数据中心管理

他们说,那不就是基础软硬件管理

对于“银行业数据中心”,更是说不清楚

今天让我们一文了解数据中心的前生今世

在1999年,代号为“9991”的某国有大行“大集中”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四年努力,成功地将全行48个分散的数据存储地集中为两个,这标志着数据大集中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数据中心”概念在银行业内形成。到了2006年,该行又成功将两个数据中心集中为一个,这标志着历时8年的数据大集中工程圆满完成。从此,银行数据中心的这个名词在银行业及IT行业中被广泛认可。

2010年,银监办114号文《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发布,明确了数据中心的定义——对全行业务、客户和管理等重要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处理和维护,具备专用场所,为业务运营及管理提供信息科技支撑服务的组织,要求数据中心配置满足业务运营与管理要求的场地、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系统、组织架构和人员,具备支持业务不间断服务的能力。同时,指引对数据中心中的“重要信息系统”容灾建设、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容灾管理体系建立、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等提出明确要求。

由此可见,银行业数据中心不仅包括承载数据中心的机房、信息系统(即应用)运维保障,还包括一系列的管理体系。显然,在银行业,数据中心不仅仅是机房,也不仅仅是IT基础软硬件。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为全面掌握金融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启动了金融业科技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要求银行机构统一定期报送科技信息基础数据,包括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系统及关联关系等数据。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关于做好金融业科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第三批接入工作的通知》发布,要求各商业银行接入人行平台,完成科技信息基础数据统一报送工作。其中在平台接入规范中,包括了科技信息基础数据元架构。

在架构图中,数据中心被包含在IT基础设施下,独立于基础软件、应用系统、虚拟资源、硬件设施及网络线路,数据中心定位模糊。通过报送数据项进一步判断,除运维人员、办公场所等数据项可理解为面向数据中心整体,其他信息均为机房相关信息。经过十年发展,金融业自身对数据中心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与2010年114号文中的数据中心定义不一致。

那么,随着IT行业的发展,为什么“数据中心”会与“机房”“IT基础软硬件”混淆?

数据中心概念的变迁和互联网的崛起息息相关

对互联网行业而言,开发和运维是一体化的,不同于银行业的两者强制分离,运维团队只负责机房和基础硬件运维;而大部分基础软件如数据库、中间件等都由开发团队负责。这一现象进而导致了互联网时代,数据中心的概念逐渐演化为基础硬件和机房。

银行业数据中心的正确理解

结合银行业数据中心的多年发展,银行业数据中心应该包括的内容如下:

● 人员(数据中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机房现场运维人员)

● 办公场所(管理和技术人员办公地)、机房场所(自建机房或租赁IDC所在地)

● 办公及机房场所中的IT设备、动环设备

● 设备中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安全软件、运维软件

● 运维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

● 知识库(数据中心所使用到的基础技术和创新技术)

银行业数据中心职能演进

随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银行业数据中心演进为如下四个阶段:

各阶段关注内容如下:

数据存储中心(适合总资产规模:两千亿以下银行):

只关注数据集中存储,提供数据存储相关硬件,保障数据不丢失;

实现单向的数据存储和使用,不关注数据交互;

救火式运维,依靠堆人提高运维效率和质量;

关注数据存储和读取相关新技术,满足数据读写性能需求。

数据处理中心(适合总资产规模:两千~五千亿银行):

开始关注数据上的应用,保障单体应用数据处理性能,满足单体应用运行连续性;

实现数据集中后越来越复杂的应用间的数据交互;

引入监管控单体运维工具,依靠工具提升运维效能;

关注提升计算效率新技术,满足企业日益提高的运营效率需求。

数据应用中心(适合总资产规模:五千~一万亿银行):

开始关注应用对应的业务连续性,面向业务需求,提供可靠的业务支撑;

实施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引入开发运维一体化发展机制,进一步提高运维效能;

为业务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参与业务产品创新;

关注基础架构和应用架构技术发展,深度参与或主导应用架构管理。

数据运营中心(适合总资产规模:万亿以上银行):

以数据运营为基础,开始关注标准的服务运营,对内、对外可提供计量、计价的标准服务;

关注数据治理,建设数据服务平台,对内对外提供数据服务;

实施支撑业务快速发展的智能运维平台,进一步促进运维人员知识转型;

数据安全成为新的管理热点和红线,联合业务部门共建产业生态,提升数据价值。

银行业数据中心转型展望

银行业数据中心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

1

数据中心“大整合”发展

随着银行信息科技发展,数据已成为银行最重要资产,业务发展也已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为更好地使用和管理数据、对数据重视、更好地发挥数据作用和价值,多数银行成立了数据管理部,统一管理和支撑行内与“数据”相关的业务系统,也有银行将部门名称命名为大数据部、大数据中心等,或将数据业务管理部门直接命名为数据中心,与以往银行业的“数据中心”概念形成冲突。那么,数据相关的业务部门、开发部门、运行部门能否进行融会贯通,成为新一代数据中心?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和展望。

不过,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数据为银行带来了极大的价值,这个大胆的设想和展望已经变为现实,目前已经有银行进行了数据中心“大整合”,并且已经将原有数据中心升级为“运营中心”,数据中心大整合是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拭目以待。

2

数据中心管理上关注“运营”

随着银行同业的加剧,各家银行越来越注重良好的用户体验、业务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科技支持业务应用的快速迭代和快速上线。因此,业务对科技的满意度是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数据中心是业务可用性及连续性的重要支撑者,更是降低科技运行风险的重要保障者。

大家熟知的数据中心管理最佳实践ITIL,已经于2019年与时俱进地发展为ITIL4,其理念中特别强调用户体验与科技支持业务。科技部门应该将业务部门视为客户,科技需从运营视角转化为企业内部供应商,根据此理念,科技服务必将转化为运营服务。所以,根据ITIL4理念,数据中心在管理上一定会“关注运营、转向运营”。未来,科技服务一定是可计量、可评价的,并会以内部供应商身份做好科技运营。

3

数据中心技术上关注“云原生”

以容器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向下屏蔽异构基础资源,向上实现应用轻量级、弹性部署,较好地解决了基础架构的高可用、应用高并发及弹性需求,告别了数据中心一直以来需要实时关注和担心的基础资源宕机和扩容问题。

云原生技术拉通了应用和基础资源,拉近了开发与运行、开发中心与数据中心的距离,良好地解决了业务应用快速上线发布,良好地实现了业务潮涌下资源及应用弹性扩展。展望未来,通过云原生基础设施即代码(IaC)技术实现基础资源在线申请与自动化发放,同时通过云原生可观测技术实现云原生应用全链路可观测,数据中心将在云原生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8332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