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西北战局扭转之后,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长途跋涉,来到了河北阜平城南庄,与先期到达的刘少奇、朱德等四位书记,共同商讨即将召开的中央会议。
很快,五大书记齐聚城南庄,首次提出了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问题。毛主席搬到西柏坡之后,在“九月会议”上再次提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准备工作。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为什么七届二中全会如此重要?因为这一次大会将成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也将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建设,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
为了这一次会议的召开,周恩来亲笔写下了会议通知,经毛主席亲自修改之后,传达到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和各前委负责同志的手中。为了防止敌人偷袭,毛主席亲自致电罗瑞卿,请他派一支较好的部队担任警卫工作,并从四野抽调了高射炮团,预防敌人空袭和伞兵袭击。
大会会场设在中央机关的大食堂,尽管条件有些简陋,但机关招待所还是将会场精心布置了一番。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会议一开始,毛主席就对会场布置作出了批评:
“开会不要挂我们的画像,这样不好,应该挂马恩列斯的照片。”
原来,机关招待所在墙上挂上了毛主席和朱德的两幅画像。趁着会议间隙,杨尚昆赶紧带人对画像进行了重新布置,将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换成了马恩列斯。结果这一改变,却遭到了与会人员的反对。
杨尚昆和大家商量之后,决定将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挂在马恩列斯照片的旁边。毛主席看到之后再次提出了批评,并在大会上作出规定: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防止出现对个人歌功颂德的现象。
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新中国的建国蓝图,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方面为新中国奠定了基础,从各个方面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盛会,但不代表它没有遗憾,其中最大的一件憾事就是黎玉缺席会议。
当时缺席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多达20人,为什么单单黎玉缺席遗憾最大?因为他是所有未到场的委员中,唯一遭受到不公正待遇,而被“停止到会”的。
黎玉出生于山西一户富农家庭,从小开始在私塾读书,考入中学后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并参加过“五卅”运动游行。1926年入党之后,黎玉在多地历任重要职务,曾两次被国民党逮捕入狱。
1936年,黎玉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奉命前往山东担任省委书记,恢复重建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在济南城外的一片坟地中,山东省委重新建立,在黎玉的带领下,山东党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壮大。
抗战全面爆发后,黎玉按照上级指示,发动人民抗日武装起义。没过多长时间,山东的起义队伍发展到了四五万人,为之后建立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主席当众对黎玉的工作提出了表扬,山东也因此变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重点。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黎玉接替罗荣桓,成为山东的党政军一把手。新四军来到山东之后,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相继成立,黎玉担任华东局第二副书记、华东军区副政委等职务,在开展土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然而,当饶漱石相继来到山东,主持华东局的工作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饶漱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到山东就直指山东土改是搞“富农路线”。黎玉当面质问饶漱石,究竟什么是“富农路线”,饶漱石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来,但却发出了一连串反对“富农路线”的指示。
随后,饶漱石大举对山东的土改横加干涉,将许多本可以团结的人都推到了反面,给山东土改增加了很多困难。在土改上打开了突破口,饶漱石将矛头直接指向了黎玉,对黎玉大肆发起批判,全盘否定了黎玉在山东时期的重要贡献。
面对不断升级的批判,黎玉始终从大局出发,牺牲个人利益来换取党和革命事业的最大利益。恰好当时解放战争正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中央无法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导致作出了停止黎玉到会的错误决定,成了历史上的一大憾事。
1949年,黎玉离开了战斗了13年的山东,随组织南下开启新的征程。上海解放之后,黎玉被任命为上海市委秘书长,后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等重要职务。然而,1948年的阴影一直跟随着黎玉,很快黎玉的职务就被一降再降。
1953年,黎玉被调到北京工作,出任一机部副部长。农机部成立之后,黎玉又被任命为农机部常务副部长。但无论身处在哪一个岗位,黎玉都能认真工作,即使原来的下级变成了直接领导,黎玉都能尊重、支持他们。
由于长期的劳累,黎玉到了60年代中期,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不久,十年政治风暴开始,黎玉被从医院赶了出来,还被扣上了许多不实的罪名。很多人来找黎玉写证明材料,但黎玉从来没有写过一份违背事实的材料,使得很多老战友少遭冲击。
周总理追悼会当天,黎玉在自家门口挂半旗表示哀悼,结果被街道居委会主任找上门,要求他将旗取下。黎玉拿着《人民日报》据理力争,不但拒绝将旗取下,还动员接到居委会也挂半旗。
十年政治风暴过去后,黎玉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在处理冤假错案的过程中,黎玉敢于坚持原则,让很多蒙受不白之冤的同志重新开始工作,但自己的事情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
直到1984年,黎玉才向中央提出申诉,请中央为自己恢复名誉。中央立刻指示山东省委进行调查。在上百件证明材料和近三十位老同志的证明下,山东省委组成的复议小组确定华东局在1948年对黎玉的结论是错误的。
经过中央审批,撤销了当年华东局对黎玉所作错误结论的部分,为黎玉恢复了名誉。令人遗憾的是,此时距离黎玉病逝仅剩下两个月的时间。
1986年5月,黎玉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在黎玉病重期间,多位中央领导人到医院看望。黎玉病逝后,新华社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了黎玉的一生。
黎玉离世三年后,山东省委出版纪念黎玉的文集,徐向前亲自题写了书名,山东省委书记写了序言。1992年,中央批准黎玉生前未完成的回忆录予以出版,了却了黎玉最后的遗愿。
参考文献:
[1]杜玉卿,赵福山.黎玉,一个本应耀目西柏坡的名字[J].党史博采,2000,(06):44-45.
[2]户彦时.黎玉:一位老共产党人的坚守[J].党的文献,2014,(05):125-127.
[3]张同乐.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奠基[J].历史评论,2023,(05):35-40.
[4]闫树军,杨玉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鲜为人知的幕后细节[J].党史博览,2023,(10):12-17.
[5]耿光连编著. 黎玉.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06.
[6]黎玉著. 黎玉回忆录.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04.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7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