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败后,列强在奥地利召开了著名的维也纳会议,重新安排了欧洲的政治秩序。会议中,关于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建议被否决,原来神圣罗马帝国的38个邦国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德意志联邦中,最强的要数南部的奥地利帝国与北部的普鲁士。
这样的背景下,俾斯麦想守着普鲁士这样的“小德意志方案”过日子,可是,作为大哥的奥地利不同意,他们想要一个统一的德意志。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干了一架——“普奥战争”。
普鲁士战胜后,俾斯麦本着坚持自己小德意志的方案,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给足了面子。因为,俾斯麦认为普鲁士最大的敌人是民族主义盛行的法国,和议会民主制的英国,他们都盯着普鲁士想改变其君主制。所以,他费尽心机促成了德、奥、俄三个君主制国家的三国同盟。
欧洲的十字路口
其实,俾斯麦不仅反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领土和殖民地扩张,甚至当年的普鲁士统一德国他都是反对的。他曾说过:“之前一盘散沙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像被放置在欧洲中间的一块大海绵,缓冲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俾斯麦原本设想普鲁士完成北德的统一就足够了,而南部的德国可以在普鲁士与强大的法国之间的起到缓冲作用。
德国和法国的梁子,其实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就结下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甚至都闹到要公开决斗了。到了后来的拿破仑,更是与德国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所以,当普鲁士战胜法国之后,德皇威廉一世与俾斯麦本人,都很难控制原神圣罗马帝国各个公国民族主义高涨的情绪。普鲁士不但要求法国赔偿45亿金马克,还割让了洛林和阿尔萨斯。从此,法国与德国结为世仇。
之前的南德对普鲁士非常讨厌,而现在却主动要求加入普鲁士。在当时的情绪下,如果不顺应这个民意,无异于政治自杀。更要命的是,他们在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惹毛了所有的法国人。
因此,打赢普法战争之后,不管俾斯麦愿意不愿意,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成立,德国的统一就已经无法被阻挡了。
面对欧洲大陆这样的地缘格局,俾斯麦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说,“这就像下国际象棋,其中的16个格子不许我使用”。
由此可见,新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面临的生存条件有多恶劣。
德意志第二帝国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地缘很糟糕,在其西面和西南要面对强大的英法,东南是奥匈帝国,东北则是对欧洲虎视眈眈的沙俄。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一出生,就掉在了狼窝里了。
邻居们对它猜疑,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是全欧洲都不愿意看到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过于强大,有可以跟任何对手一对一单挑的实力,这就引发了邻居们结盟的强烈冲动。
俾斯麦的外交困境
虽然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但是,摆在俾斯麦手上的可以说是一手烂牌。
自从1871年普鲁士打赢那场普法战争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走向毁灭的结局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我所见到的德国,前途一片黑暗……数以百万计的刺刀直指欧洲中央,而我们就站在这个地方”。
从一开始,俾斯麦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悲剧性结局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的对外方针就是三个字:不扩张。不仅德国不在欧洲大陆寻求领土扩张,在海外也不搞殖民地,以此避免与英法等国产生矛盾。
虽然德国曾经在1884年,短暂地推行过海外殖民政策,但这也仅仅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和英法等列强相比,德国的那点儿海外殖民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不管俾斯麦如何退却,对德国在欧洲的外交也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普法战争后德国主动的退却,无法打消法国的仇恨,和大英帝国的敌意。
俾斯麦眼看着德国一步步逼近深渊,他试图用与英国搞好关系、组织法俄结盟等方式努力地挽回战略败局,但都“不出意外”地失败了。
大英帝国虽然是日不落帝国,但是,其称霸世界是依靠强大的海军,英国的陆军与欧洲大陆的强国相比,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所以,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外交政策就是“均势政策”,谁出头就打谁,不许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海上霸权。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统一后既然已经成为欧洲最强,英国肯定就不会和它结盟。尽管俾斯麦曾经几次向大英帝国示好,但是英国方面却一直表现得很冷淡。
另一方面,虽然表面看,英国与德国都是所谓的君主立宪制。但是在英国,议会把握着实权,英国国王已经是个虚君,是个实实在在的议会民主制国家。然而,再看看德国,威廉一世全权把控着立法权、行政权、军权,议会只财政权。也就是每年政府的财政预算要经过议会批准,才能开始对全国进行征税。
虽然财政权也很重要,但是德国和英国比,德国本质上还是个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的君主专制国家。英国曾经多次向德国建议将实权转交到议会。但是,俾斯麦对此非常反感和警惕。这也不难理解,俾斯麦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威廉一世,德皇对他可谓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放权。如果俾斯麦主张架空威廉的权力,那相当于直接向自己开炮。
而且,俾斯麦的家族是普鲁士的贵族地主,叫“容克贵族”。因此,就算不考虑德皇的想法,就俾斯麦自己来说,他内心也很抵触英国的议会民主制政府。
在当上德国首相之前,俾斯麦就曾经说过:“如果德国的统一要靠国王向代表资产阶级的自由党人卑躬屈膝才能实现的话,那还不如维持原状”。
在欧洲大陆的国家中,西边的法国已经与德国成为仇人了,东边的沙俄一直对西欧虎视眈眈。一旦这两个虎狼国家结盟,德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俾斯麦早在担任普鲁士的首相之前,就出使过俄国,期间与俄国上下官员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私交。所以,从个人感情的角度,他是亲俄国的。他曾经说,“在欧洲,和俄国结盟是最划算的。因为它只谋求在东方国家拓展势力,而奥地利和法国则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利益……”
自从拿破仑开启了席卷欧洲的法式民族主义浪潮,民族主义对国家的组织动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刚实现统一的德国皇帝来说就是噩梦,人民当了家,皇帝、贵族们还往哪放?
因此,俾斯麦着手先后建立了“普奥同盟”、“三皇同盟,最后德意志、奥匈帝国和俄国三个传统君主制国家联手,约定互相帮助打压民族主义,防止法国式的革命在本国发生,以维护君主统治的“三国同盟”。
然而, 在18世纪末,原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在覆亡前夕,境内有大大小小足足300多个独立邦国。即使在普鲁士完成统一后,也需要借民族主义这杆大旗进行动员,以推行普遍兵役制来保持强大的军力。
因此,俾斯麦搞这个三国联盟,实在是逻辑不通。
引火烧身
1877年,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发生了第十次战争,俄国胜出,将奥斯曼赶出了巴尔干。俄国处心积虑地想要拿下巴尔干半岛,就是为了获得了地中海的出海口。俄国大张旗鼓地在巴尔干部署自己的战略计划,弄出个《圣斯特法诺条约》,迫使奥斯曼帝国承认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独立,保加利亚则成为俄国管辖下的自治国家,这就让紧邻巴尔干半岛的盟友奥匈帝国很难受。
而且,搞均势大陆政策的英国人,可不想让俄国染指地中海而威胁自己的海上霸权。因此,英国就怂恿奥地利奥地利背叛了俄国、普鲁士的神圣联盟,在俄国背后狠狠插了一刀。
德国也没讨到好处,本来,他们可以利用这两国的矛盾,左右逢源而坐收渔利。然而俾斯麦为了维持三国联盟关系,就把俄国和奥地利皇帝都请到柏林,由他来充当“诚实的中间人”,硬是撮合两边和解。
不仅如此,俾斯麦因为想跟英国搞好关系,只能迁就英国,逼俄国把一部分成果白白送给奥地利。俾斯麦不但没有让两个盟友重归于好,反而引火烧身,引发了俄国对德国深深的怨恨。
而德国对俄国无法调和的关税政策,更是将俄国推向了法国的怀抱。
在当时,德国人口的大多数还是农村人,因此,他不敢得罪农村。但是,俄国正在如火如荼地搞工业化,正是着急用钱买机器设备的时候。毕竟,俄国是个农业出口大国,其90%的外汇均来源于粮食出口,主要的市场就是德国。
这就给俾斯麦出了个大难题,大力进口俄国的便宜粮食,就会导致德国的农产品滞销,农民过不好日子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议会中的票。而为了讨好本国农民,就不得不对俄国来的农产品征收高关税,这样一来,俄国粮食出口的利润都被德国政府挣了,自然会引发其不满。
俄国对此多次提出抗议,俾斯麦权衡利弊后知道,本国的农民他是得罪不起的,只能叹息一声,委屈下盟友吧,极大地伤害了俄国与德国的关系。
俾斯麦为了能拉拢住俄国,也想了修复关系的补救措施。他提议向俄国提供贷款,帮助俄国搞工业化。这让财大气粗的法国也看到了机会,法国银行在政府的支持下,以更优惠的条件向俄国提供贷款。这样一来,俾斯麦手上就没有牌可打了。
1891年8月27日,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达成初步的政治协定,1892年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法俄同盟正式缔结。
英国靠不住,法国又是德国的死敌,后来又得罪了俄国。放眼欧洲大陆,剩下的也就只有奥地利、意大利,以及病入膏肓的奥斯曼帝国,这几个“猪队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的大致格局,也就这样被确定下来。只是这些深意,血气方刚的威廉二世不懂。
俾斯麦曾经说过,“争夺世界霸权,不是一件德国能负担得起的事情。”,俾斯麦致力于追求一个小德意志,也就是普鲁士能控制的德国,因此,他坚决反对扩张。然而,国家的命运,历史的走向并不是某人的个人意志能够改变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