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军队都嫌弃的鸡肋, 在中国解放军手里, 变成最先进侦察直升机

不知名的普通人2024-06-19 15:32:13  106

文|不知名哲学家

编辑|不知名哲学家

都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放在各国对各现代武器的钟爱程度上,也不遑多让。

当然这些理论放在深患“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的我国身上,并不适用。

任何武器到了我们手里,即使是破铜烂铁,都能给他玩出花样来。

就拿曾经风靡一时,却在服役后屡遭遭人诟病为“鸡肋直升机”的法国“海豚直升机”,到了我国手中,却成为了解放军主力武装侦察直升机,并受多国追捧。

下面跟随本文,让我们一起了解我国当年军工业的艰难前行和法国的“鸡肋”之困!

从无到有,引进他国直升机的艰难决策

上世纪70年代,中国飞机制造业陷入停滞。轰炸机、战斗机等既有装备远落后于现代战争需求,对直升机的认知仅限于救援、运输等基础用途。

与此同时,越战结束后,直升机在实战中展现出卓越机动性,世界强国将其列为现代化重点。为此中国不得不寻求从海外引进先进直升机技术的途径。

当时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华封锁,不肯转让最新技术,欧洲大部分国家直升机技术也已达到顶尖水平,价格昂贵。

如何在有限财力条件下获得先进技术显然是当务之急。

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审慎考虑,中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以7460万美元的代价引进50架海豚整机,并获得其发动机和全套制造技术的转让。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法国在向我国推销海豚直升机的时候,用词可谓是五花八门,什么采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结构、双发动机设计和优异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等等。

以至于这款被称为当时顶尖民航直升机的海豚一经抵华,便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

然而,当将海豚直升机真正应用到中国特有的作战环境和作战要求时,很快便暴露出了本来面目。

首先,海豚只是一款面多用途中型直升机,在有效载荷和航程等关键指标上远无法满足中国军用需求。

其次,它缺少基本的装甲防护和对抗能力,生存力更是捉襟见肘。

更糟的是,高原地区的环境无情暴露了它在缺氧和低温条件下的力所不及。

说句难听的,这根本就是一架体型硕大却遍体鳞伤的鸡肋!它既满足不了军方的最低标准,也不可能适应中国复杂的地形环境。

讽刺的是,中国买的时候,法国恨不得夸到天上去,商品出售后,一切问题概不负责,最终解释权归法国所有?

那这批直升机就砸手里了?钱白花了?当然是不可能的,中国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鸡肋”变成“凤凰”!

天空一声巨响,武直-9闪亮登场

先前我们说到,7460万美元包括50架海豚直升机,还有其发动机和全套制造技术的转让。

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起码并不是一无所知,于是一支专门的攻关小组很快成立,负责对海豚直升机的每一个系统和零部件进行彻底拆解和研究。

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步步为营。但正是这种不懈的钻研和执着,最终让中国工程师们将海豚直升机的种种"内在"知识完全吸收、消化。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航空制造经验,为未来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的确,就是靠着这份直白朴实但不屈不挠的钻研精神,中国工程师们终于将一款被质疑的"鸡肋"华丽转身,并最终催生出了后来令全球瞩目的武装侦察直升机——直-9系列。

除了动力和飞控系统的全面升级外,直-9在电子对抗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作为一款武装直升机,如何在遭遇敌方电子干扰时保持应有的生存力,无疑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有鉴于此,工程师们率先将目光投向了机载预警接收机和诱饵弹射系统。他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巧妙融入了中国独有的智慧和创新,最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子战系统。

这一系统不仅能及时发现来自各个方向的电子威胁,而且还能通过高频率喷射热诱饵,成功引开不明来源的制导导弹或者地面防空导弹的攻击。

可以说,直-9因此获得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双重视觉"和"自我免疫"能力。

防护能力的提高也是直-9改造的另一重头戏。首先,工程师们大量采用了新型复合装甲材料,对机身、发动机舱和油箱等关键部位进行了加装,从而有效提高了直-9的抗弹能力。

此外,机组人员的舱室也采用了防弹玻璃和隔热材料,可使其在遭受火力袭击时获得更有力的保护。一旦不幸落入敌手,机组也能借此获得足够的时间逃生......

如此看来,直-9的"国产化改造"可谓是精雕细琢、涵盖全面,几乎每一个系统和部件都经历了自主创新的洗礼。

真真正正摆脱了法国的“鸡肋”血统,取而代之的是华夏东方的新鲜、高贵。

当然,一山还比一山高,中国军工也好、科技、经济也罢,从来没有停下的说法。

转守为攻,从消费到创新

如果说引进"海豚"技术为中国直升机工业插上了起飞的翅膀,那直-19侦察武装直升机的出现,就是宣告了中国自主创新迈上新台阶

这是一场从"跟我学"到"自己做"的伟大转变,也是一场科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从最初的依赖引进到后来的自主研发,直-9系列直升机见证了中国这一跨越式进步。

从通用型直升机到武装型,再到侦察打击型,中国工程师们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不断拓展作战功能。

首先,直-19具有优秀的飞行动力系统。从新型发动机设计到传动系统创新,保证了其强大的动力输出。

在悬停状态下,直-19便能产生令人惊叹的推力。即便在恶劣环境,它也能保持灵活机动。

除此之外,直-19在情报获取能力上也有突出表现。它搭载多种新型侦查设备,不仅能拍摄高清晰红外图像,还可进行电子信号监视、地形制导等多种作业。这些信息能及时无缝传输给指挥官,为后续精确打击提供重要支持。

当然,直-19的杀手锏还在于其武装能力。通过创新设计,直-19能够携带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等多种精确制导武器,遇敌远距离射击,将目标消灭在萌芽中。

可以说,无论是在动力、侦察还是打击方面,直-19都展现出了出众的能力。这离不开中国工程师们的不懈努力。从设计之初,他们就超前思考未来战场需求,将多种尖端技术巧妙融合,打造出这款多面手战斗机。

解密武装直升机直-19E:“鸢”虽小 但凶猛

作为家长,孩子争气,最具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将他们放出去,受到他人的赞美,这套理论放在武器展示上也不遑多让。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直升机产业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我国专门针对国际市场需求打造了首款出口专用型武装直升机直-19E。

直-19E别名“鸢”,是以我国直-9通用直升机为基础,进行改型研发的一型轻型专用武装直升机。

其因轻巧机身、出众机动性、猛禽般的攻击力、过硬的环境适应能力、坚实的生存本领等独特优势,颇受国际追捧。

别看它只有4.25吨的最大起飞重量,但其外挂能力却不弱,翼下4个武器挂点可挂载各种导弹、火箭弹和机枪。

无论是打击敌坦克装甲车辆,还是对付地面有生力量,直-19E都能提供有力的火力支援。它还可挂载空空导弹,助其在低空制争夺制空权。小小身板,却拥有了凶猛的"獠牙"。

就像一只灵巧的鸢雀,它能在树梢之间自由穿梭,随时做好突然跃升、展开猛攻的准备。

更令人赞叹的是,直-19E无所不能的环境适应能力。高温、高原、沙尘、湿热、盐雾、霉菌......这些曾被视为"夺命环境"的恶劣气候,在直-19E面前却都显得小巫见大巫。

它能够在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执行任务,就像一只生存能力极强的鸷鸟,无所畏惧。

当然,直-19E最引以为豪的,还是其超强的生存本领。采用串列式座舱布局、装甲防护、抗坠毁设计、自卫电子对抗系统等多种手段。

直-19E处处体现了"专用"特点,无疑将大大提升其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有人会说了,这么多的优点肯定很贵吧,其实不然,直-19E瞄准的正是中低端市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买得起"已成为各国发展军事装备的首要考量。

直-19E小巧玲珵的机身,意味着较低的造价和销售价格,非常适合那些军费紧缺但装备需求迫切的国家。可以说,直-19E的"物美价廉"定位,恰好切中了这一市场需求的痛点。

同时,直-19E还将是反恐作战、打击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得力助手。中东地区的反恐战事遥遥无期,参战国家亟需经济实惠但高效管用的装备;而直-19E强大的对地面目标打击能力,无疑能满足此类作战需求。

此外,直-19E的机动性出众,也有助于其高效追捕毒贩、海盗分子等非法分子。

除了准确的市场定位,中国式军售理念和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也将为直-19E在国际市场立足奠定坚实基础。

写在最后

从没人要的“鸡肋”直升机,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军工业大放异彩的跳板,这是无数中国工程师夜以继日的鏖战,至此,谁还敢说中国制造不行?

回首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之路,我们看到了自主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的作用。这种惊人的跨越传递出一个坚定的信号:唯有自主创新,方能让中国航空事业在世界舞台上放眼遥览、展翅高飞。

只有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这一主线,中国航空工业才能在未来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6861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