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驻扎于大别山的中野部队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损失惨重,原本十余万的部队眼下仅剩不到9万人,再这样下去中野恐怕要被敌人逐步蚕食殆尽。刘帅和邓公不愿这样坐以待毙,于是便发报给毛主席,请主席想办法缓解中野目前面临的困境,稳住华中、华东的局势。
而毛主席在接到刘、邓二人的电报后,立即找来朱老总和周总理等人一起商议解决之法,在经过一个下午反复商讨之后,毛主席最终下定决心,打算让粟裕指挥华野直接南下,击穿国民党的淮河防线,向南京施加军事压力,迫使蒋介石抽调大别山的部队在南京北部布防,如此便可缓解中野的窘况。
但粟裕在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后,却不同意南下淮河,转而提出了另外一个更加大胆的作战方案,那便是西进河南,在开封一带和敌人展开一场小规模的决战,尽力削弱中原国民党军的实力,最好能使其彻底丧失战略进攻的能力,这样中野的处境会好很多。
这个作战方案实际上非常冒险,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到时候不仅中野的处境会更加糟糕,华野也极有可能会遭受重创,进而在河南、山东战场失去战略竞争力,全面落入下风。若是旁人拿出这个作战方案,毛主席一定不会同意,但粟裕不一样,他是解放军名将,是一位军事天才,毛主席对他非常信任,因此便顶着压力批准了他率部向开封机动,伺机和敌人展开决战。
1948年6月,粟裕率领华野主力突然向西急行军,一举攻占了开封,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马上命令华东的邱清泉、黄百韬、胡琏以及中原的区寿年、张震率领50万大军猛扑向开封,誓要歼灭华野,扭转中原战局。
国民党军在兵员人数和武器装备上全面领先解放军,一旦双方拉开架势硬碰硬的打,解放军未必会占到便宜。当然,粟裕对此心知肚明,他也明白不能和国民党军打阵地战,因此便将部队拉到开封城外围埋伏起来,准备打国民党军一个出其不意,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这也是粟裕最擅长的战法。
邱清泉在率部赶赴开封的途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他认为自己一定会受到粟裕的“重点照顾”,所以便要求全军打起精神,小心翼翼前进,随时准备战斗。事实证明,邱清泉有些多虑了,粟裕和华野的真正的目标并非是他,而是区寿年。而区寿年对此一无所知,他在率部前往开封途中一直很松懈,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知,结果一头撞进了华野的包围圈。
很快,战斗便打响了,在华野猛烈的攻击下,区寿年的部队很快便顶不住了,区急忙向黄百韬、邱清泉等人求救。邱清泉和黄百韬情急之下,马上率部向区寿年靠拢,意欲解友军之围。谁料粟裕早已提前安排了阻援,邱清泉和黄百韬拼尽全力,最终也未能成功和区寿年部会合,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华野一点点蚕食区寿年的部队。区见大势已去,便乘坐一辆坦克想要向外突围,结果却遭遇失败,他本人最终被俘。
另外一边,邱清泉得知区寿年所部覆灭后,马上转变战略安排,放弃向开封挺进,转而绕道向华野侧后突击。这一招可谓歹毒之极,如果让邱清泉得手,华野便会陷入到巨大的危机之中。于是乎,粟裕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快速撤离开封,脱离与国民党军的接触。此战可谓粟裕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我方以极为轻微的代价便实现了战略目的,帮助中野缓解了战略上的压力。
后来林帅在复盘此战的时候,盛赞粟裕指挥得当,要不是他的运筹帷幄,此战绝不可能打得如此干净利落。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后,邱清泉、黄百韬等人为了掩饰战略上的失利,竟颠倒黑白,声称自己击退了华野,重创了解放军,而蒋介石竟真的相信了邱、黄二人的“鬼话”,将此战作为“大捷”宣传,实在是恬不知耻。
开封一战之后,华野携胜利之威,转而返回山东继续作战,一连攻克了多个战略要地。至此,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已经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国民党自此之后只能被动防守,无力再发动战略上的进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5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