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了一部历史剧《朱元璋》,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的恩科考试,便牵出明朝教育系统的第一大案—“南北榜案”。
电视剧《朱元璋》里讲的是,大明第一次恩科,首场录取的三十六名进士居然全是南方人,朱元璋为平息北方学子众怒,才增设恩科北场,最终南北场学子同入殿试。
实际上,历史上的这场恩科发生在洪武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397年),此前明朝廷已经连续举办过8场科举了,而南北榜的这次科举是第9次,并非是大明开国的第一次恩科。
这次科举考试的结果是,南方的51人被录取,无一北方人,进而被称为南榜。
当时,朱元璋要求彻查主考官有没有徇私舞弊,身为主考官的刘三伍,经过调查组多番调查后,也并没有发现其舞弊之嫌。
后来,经过朝廷调查组勘察发现,北方学子的答卷内容,文理不佳,多有犯禁忌之语。
然后,当时给官府的解释主要是由于当时北方地区刚结束战乱不久,北方读书人的基础条件不足。所以,和南方学子同台同卷考试时,根本无法与之匹敌。
但是,如果录取入仕的全是南方人,岂不是说大明王朝只是有南方半壁天下。所以,朝廷下令在落选的考卷中再次优选,增录北方人入仕。
最终,在6月份,经过朱元璋亲自策问,61名北方学子被录取。这场因为录取的都是北方人,也被称为北榜,并还对南方科考官员进行了惩处。
那么,明初为何会出现“南北榜案” ?这背后究竟隐藏有哪些真相?
其实,这就是权力的争斗罢了!
首先,要知道朱元璋起家,是靠淮西子弟一帮人替他打下的江山,而且淮西子弟便多以东南人士为主。这些勋贵们,仗着是朱元璋的亲信,并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贪赃枉法那是寻常事。
但是,明朝初年的大案之后,淮西集团便被彻底打压,新的朝廷集团需要人才巩固,而南北人才便成为重要议题。
当时,南方官僚体系得知朱元璋身体不好(第二年朱元璋就驾崩了)所以想把这事做成“祖制”。
只要这次成了,以后但凡有质疑全选南方人的,就抬出太祖皇帝来施压,太祖皇帝都认可挑不出毛病,怎么着你比太祖皇帝还厉害?
从此以后,官场就完全由南方官僚(江西为核心)控制了,只是需要偶尔施恩几个名额给北方那些和自己混一块的士子,顺带分点名额给广东四川等地,就可以显得朝廷心胸宽广公平和公正,自然朝廷大权就可以被南方人控制。
当时,根据数据估算,洪武27年还有20%左右的北方士子中举,到洪武30年就没有了。给出的理由是语多犯禁文理不通,才三年北方士子都已经胡话连篇,基本书写能力都丧失了?
这还是层层选拔出来的北方士子!还是说通过朱元璋30年的不懈努力,北方终于遍地反贼了,这不是直接打朱元璋的脸吗?
简单来说,就是南方官员抱团取暖,想着建立门阀集团,进而扩大在朝廷的影响力,甚至想着把控朝政,官商勾结,不纳赋税,过着地方豪强的小日子。
所谓南北榜案,本质不是什么南北方人读书差距的问题,根本原因很简单。
其实,就是盘踞在江西、浙江、福建的程朱理学门阀及其背后江南地主集团妄图窃取朝堂操控全国。
明朝初年,第六次科举春榜录取53人,江西、浙江、福建上榜44人,其余所有省份无论南北加一起仅9人!其中,江西、浙江、福建这三个地方独占83%,而第五次科举,这个数字仅为54%!
对于本来就疑心病重的朱元璋来说,一批科举入围学子才是南方人,这更加重朱元璋对南方官僚的警惕,担忧他们影响朝政的正确抉择。
其实,朱元璋也是吸取了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才发动了南北榜案。因为,安史之乱本来就是内斗,关陇集团垄断了上升通道,河北士族支持了安史之乱!
所以,限制南方人士入仕,也是朱元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至少可以达到南北对抗的目的,进而削弱两方力量,加强皇权。
就像电视剧《朱元璋》里的这句台词:当皇帝的,不怕你们争斗,就怕你们不斗,不斗就意味着要和皇帝针锋相对了。
朱元璋的这套南北榜案,实际也是一套帝王权术,目的就是给那些南方文官提个醒,这大明江山不是他们说了算的。
可是,后面大明王朝的朝政还真是这帮腐乳文臣左右了,落得个皇帝自缢煤山的下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5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