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3.5亿美元建造,却10年未通车!
2010年,《中朝关于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的协定》被签署。
这条致力于连接中国和朝鲜亲密关系的友谊桥成了当时非常被期待的一个项目。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2014年建成后,直到10年后,这个大桥才开始通车。
这究竟是为什么?如果桥梁本身的建筑没有问题,为何多年来成了一个摆设?
双方期待的友谊之桥
冷战过后,横亘在中朝鸭绿江之上的桥几乎都只能起到观光的作用。
抗美援朝和岁月流逝,让这些原本联通两国友谊的桥梁都失去了最朴素的价值。
桥梁不稳固意味着经济和贸易难以流通,当时被称为“中朝友谊桥”的鸭绿江铁桥则脆弱到只能承载20吨以下重量的车通过。
为了能够继续两国之间的贸易交流,解决现有的物流问题,双方准备建造一座新的大桥。
考虑到朝鲜的经济原因,中方表示可以一己之力承担整个修建费用。
这个项目不仅能够解决贸易物流问题,也算是圆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友谊梦。
2002年,双方曾商讨建设“新义州特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未能实现。
所以新的“中朝友谊桥”的意义十分重大。
当时丹东政府在其官方平台上的展望是这样的:“新鸭绿江大桥口岸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对朝经济贸易口岸区,承载80%的中朝贸易量,从而缓解老城区中朝友谊大桥的运输压力。
大桥建成后的奇怪现象
2010年12月31日,大桥的奠基仪式在众多人的期待中徐徐开展。
江两岸的人们都盼望着这座大桥能够早日建成,他们也就有了更多的生存选择。
4年后,这个备受瞩目和期待的大桥建成了!速度之快让人们更加兴奋。毕竟这意味着,两方的交好是众望所归。
2015年,中国建筑队再一次出动,帮助朝鲜建筑队进行引桥的建设,并且计划在这一年年底实现通车。
为了迎接大桥建好后的一系列繁荣景象,丹东也开始对配套设施进行准备。
然而这激动人心的开场之后,这座大桥的后续便成了一个迷。
既不见有任何通车的举动,也不见双方指定出相关的贸易政策,甚至还未完工之处也停了下来。国家的决策老百姓不知道,但是迟迟不开展的商业行动让很多人着急了。
好不容易等了这些年,终于等到一切都快要尘埃落定了,咋就不见声响了呢?这究竟是为何?
其实归根结底,所有的原因都和朝鲜的封闭有很大的关系。
资金跟不上,导致烂尾
2014年,双方还因为大桥主体完工而举办了一场庆典,然而庆典后边迎来了悲伤的现实。
中方的一系列建设都已经完工,但是朝鲜一开始计划的相关设施和配件的建设却迟迟难以推进。
虽说他们嘴上说得十分好听,计划也指定得让我们的工程师感到欣慰,但是真的动起来,却迟迟不见行动。
无论中方如何沟通推进,他们却一直一拖再拖。
有人不禁疑问,难道是朝鲜的发展过于落后,让他们没有能力修建这样一座大桥吗?
其实并不是,在中方桥梁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建造就可以了。
但是由于资金缺乏,他们根本没有继续建造的资金支持。当然他们尝试过想让中方一并承担配套设施的建设,但是这个想法最终破灭。
对于中方而言,承担了大桥主体的建设已经算是将“碳烧好了端到其床边了”,但对方似乎并不领情,甚至还想更进一步索取。
这当然是不能被允许的。
除了经济方面的问题之外,阻挠这座大桥通车的原因还远远不止。
害怕技术泄露
要说到“基建狂魔”这个称呼,中国算是当仁不让。全世界最著名的前100座大桥中,我国就占据了九成。
在桥梁建造方面,我们算得上是世界顶尖技术团队了。
所以鸭绿江的建造也一定是十分讲究的,朝鲜作为桥梁连接的另一方,显然得到了不少好处。
但是要不说他们这么多年难以发展是有原因的呢。
在推进大桥的建造过程中,尽管他们的能力能够建造剩下的配套设施,但是保险起见,我国各类人才还是愿意前往指导。
但是朝鲜却十分轴,他们不仅拒绝我们的援助,甚至讲出的理由也有些贻笑大方。
为了不撕破脸,他们先是表示,不接受技术支援是害怕对我国过于依赖。
这话说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下一句话就关键了:当然,我们也害怕技术泄露。
这话说得就好像我们的技术人员要去偷他们的技术一样,还说得有鼻子有眼。
这样一来,大桥就没法儿推进了。
回想当初双方构筑美好未来时的兴奋劲儿,一下子就觉得,这简直就是碰到了“猪队友”。
封闭的朝鲜
按照朝鲜一惯的封闭态度,即使是大桥通车了。后续面临的一系列管理和维护问题,想必也会让我们十分头疼。
双方的发展永远都不可能只依靠其中一方,必定是在两方的双向奔赴中达到大家的期待的。
现阶段的国际局势
如今,世界局势紧张,各个国家都以防范和坚守为主要任务,我们自然也无暇再去顾忌和朝鲜之间的贸易了。
事实上,如果他们早年能够好好配合,如今的朝鲜想必也不会是这样一副现状。
世界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当高贸易、高科技的阶段,他们的固步自封或许也是对其民众的不负责吧。
但是仔细想起来,朝鲜虽然封闭,虽然缺少了许多现代社会的便利,但是也可能是另一个乌托邦的存在。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美好幻想。毕竟,谁不希望一到晚上便能灯火通明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开放未必对,但是封闭确实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不是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5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