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病逝后, 遗孀李淑贤拒不改嫁, 为遗产打了10年官司, 结果怎样

强强谈历史2024-06-17 18:56:43  56

1967年,末代皇帝溥仪因病逝世,遗孀李淑贤实在拿不出钱,还是借了100块钱为他办了葬礼。

是的,临死前,溥仪一穷二白,每月的工资几乎都花在了医院。

然而,之后的数十年间,又凭空冒出来所谓的“溥仪遗产”,且李淑贤为了所谓的"独吞"遗产,坚持不改嫁,与他人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法律斗争,成了公众焦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溥仪凭空冒出来的财产从哪里来?

李淑贤的坚持,是对溥仪深情的延续,还是对物质利益的执着追求?

1962年,一个平凡工作日,末代皇帝溥仪的平静生活,被一张照片激起了涟漪。

照片上的女子正是他日后的妻子——35的李淑贤,一位护士。

溥仪本就对医务工作者,怀有一种特殊向往,他曾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却未能如愿。因此,当他听说李淑贤正在寻找伴侣时,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冲动。

不久,二人初次见面。

如同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溥仪在俱乐部焦急等待,李淑贤出现,两人的握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溥仪被她的朴实与认真所吸引,而李淑贤则被溥仪的风趣与幽默所打动。

彼时,二人相差20岁,但丝毫没有影响二人之间的交往。

因为,李淑贤曾经也经历过两段婚姻。

她8岁丧母,14岁丧父,继母将她推向了被卖为妾的绝境。

不愿意屈服的李淑贤偷偷逃跑,孤身一人来到北京。

为了生存,李淑贤不得不匆忙地将自己嫁出,但命运似乎总爱与她开玩笑,她的丈夫不仅粗鲁无文,更是一个暴力的虐待者。

一次次的忍受与挣扎后,李淑贤终于鼓起勇气,选择离婚。

新中国成立后,李淑贤通过学习,成为了一名护士,也踏入了第二段婚姻。

可很快,她的第二次婚姻也因感情不和而告终。

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后,李淑贤和溥仪的相处反而很舒服。

不久,两人决定结为连理。

溥仪不懂为什么李淑贤不介意自己的年龄,李淑贤说:“只要感情好,年龄不应该有什么问题。”

溥仪深受感动,对李淑贤疼爱更甚。

二人朝夕相处,自然,李淑贤很快发现了溥仪的隐疾。

他经常夜里不睡觉,而是整夜开灯读书。

有次,李淑贤已经睡着了,突然感觉到有人趴在她身边,闻她的头发和脖子。

李淑贤被吓呆了,但什么都没说,溥仪自然也没有说什么。

李淑贤跟随溥仪到了医院,发现他并非去看病,而是去注射室。

当她看到了药品名字时,真真切切伤了心。

她愤怒地质问溥仪,为何要注射那种药物,随后愤然离去。

溥仪深知自己的“无能”伤害了李淑贤,他回家后,含泪跪地,向李淑贤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无奈。

他说自己愿意放弃,可李淑贤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

尽管如此,两人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此消解。

夫妻二人的矛盾,甚至引起了政协领导的关注,周总理亲自出面调解,用诚恳的话语劝解李淑贤:

“我知道你们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孩子,我和小超也没有啊,但是全中国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闻此,李淑贤改变了对溥仪的态度。

而陷入温柔乡的溥仪也很幸福,他曾深情表白李淑贤:

“在遇到你之前,我真不知道爱情为何物,和你结婚以后,我才知道人世间还有这么珍贵的情感。”

李淑贤也因溥仪的温情而改变。

日后,溥仪生病时,也是李淑贤整日整夜守在身边,直到溥仪去世。

二人的婚姻只有5年,但或许是溥仪重生后最快乐的时光。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1983年,溥仪去世16年后,意大利想象影业公司以溥仪为原型拍摄的《末代皇帝》电影,大获成功。

1985年,李淑贤以溥仪遗孀的身份,向中共中央高层发出了一封充满激情的信件,一场纠缠10年的官司就此拉开。

问题的症结在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的作者究竟是谁?

自传,那作者就应该是溥仪,还有其他人吗?

其实不然。

《我的前半生》不仅是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当时,他正身处抚顺战犯管理所,同其他战犯一样,溥仪被强制性地回溯自己的过去,深刻反思自己的罪孽。

从1951年开始,历经九年时间,才终于完成了这本自传。

然而,溥仪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写作技巧不娴熟,就连记性也很差。

为帮助他完成这部作品,他的弟弟溥杰以及一些伪满大臣们纷纷伸出援手,帮他梳理过去的点点滴滴。

最初的基调是“我罪恶的前半生”,这无疑是一部充满悔恨之情的作品。

当这部作品的初稿在内部油印之后,立即引起了领导层的关注。

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1960年,群众出版社决定将这部作品付梓出版,并委托李文达协助溥仪先生整理书稿。

李文达在接手书稿后,发现溥仪的叙述过于简洁,而且只涉及到1956年的内容。

他深知,要想真实地反映出溥仪的改造过程,就必须收集更多的素材,进行更深入的采访。

于是,他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搜集资料和采访之旅。

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采访了许多与溥仪有关的人士,甚至亲自前往监狱,与溥仪进行深度交谈。

溥仪对李文达无所不谈,无论是大事还是琐事,都会与他商议。

李文达也感到,在帮助溥仪的过程中,他对于党的改造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整理工作,但最终发现,这份长达24万字的整理稿并不尽如人意。

李文达认为需要重新编写,因为目前这本并未能深刻地反映出来溥仪的思想变革过程,领导和溥仪都同意了这一提议。

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李文达投入全部精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工作。

为了获取更多的素材,他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摄政王载洋和伪满大臣郑孝胥等重要人物的日记,甚至观看了长达两百多米的显微胶片。

这个过程中,他与溥仪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共同探讨近现代史,使得溥仪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然而,这部作品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李文达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在最初的版本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于是,溥仪和李文达继续采纳各方意见,对书稿进行多次调整。

终于,在1964年,历经九次精心修订,三度易稿的《我的前半生》得以正式面世。

此时的篇幅已经缩减至41万字,但却更加精炼、深刻地呈现出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溥仪对李文达的付出表示了高度的认可,他说李文达:

“四载精勤如一日,挥毫助我书完成。为党事业为人民,赎罪立功爱新生。”

可以说,若是没有李文达对作品的极尽苛求,没有他的倾力相助,就没有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溥仪《我的前半生》。

也因此,出版之前就有人建议,书名应该是溥仪和李文达。

但李文达却觉得这毕竟是以第一人称所写的自传体,写上自己名字不太好。

领导接受了李文达的意见,他们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决定,让李文达在20年后背上了官司。

在那个宫廷题材风靡的年代,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经出版,便风靡全球。

迄今为止,在国内的总印数已达183万册,英、日、德、意语等多种译本也行销世界各国。

群众出版社赚了,溥仪和李文达也有了丰厚的稿酬。

可随着溥仪去世,属于溥仪的那份稿酬就没了。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

1983年,意大利的想象影业公司计划将溥仪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名为《末代皇帝》。

但在此之前,他们需要获得《我的前半生》的授权。

这本是一桩双赢的生意,却因为李淑贤对报酬的不满而变得复杂起来。

就在这时,李文达站了出来,他以作者的身份与电影方签订了授权协议,并成为了电影的顾问。

这一举动,无疑触动了李淑贤的敏感神经。

《末代皇帝》的成功,不仅在奥斯卡上斩获无数奖项,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溥仪的热潮。

可是,李淑贤心里很不舒服。

1985年,李淑贤以溥仪遗孀的身份,向中共中央高层发出了一封充满激情的信件。

她在信中强烈要求确认溥仪是《我的前半生》的唯一作者,并声称自己是该书著作权的合法继承人。

李文达也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诉求,详细说明了自己在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的贡献,反驳了李淑贤的主张。

同年11月4日,国家版权局认为,《我的前半生》是溥仪和李文达共同创作的结果,两人应共享版权。

可李淑贤不满足,她又将李文达告上了法庭,要求确认溥仪为该书的唯一作者。

然而,由于案件的复杂性,法院的判决迟迟未能出台。

直到1993年,李文达遗憾离世,享年75岁。

1995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终于做出了判决,确认《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权归溥仪个人所有。

这一判决,无疑是对李淑贤诉求的支持。

然而,李文达家人并未接受这一结果,他们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1996年7月17日,高院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判决。

李淑贤在这场长达十年的官司中,终于赢得了胜利。

但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她在赢得官司的第二年,便因肺癌去世了。

纵观这场长达十年的官司,似乎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李文达遗憾而终,李淑贤赢了又如何,最终也只能落了个人财两空空。

也正因此,外界对李淑贤的质疑并未停止:她究竟是为溥仪争取名声,还是为自己争取钱财呢?

目前来看,第二种的可能性大一些。

否则,在《末代皇帝》未播出之前,她为什么不去写长信投诉?

毕竟,当时的稿酬也是溥仪和李文达共同享有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5315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