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战国时期哪一场变法最简单,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因为从明面上看,胡服骑射无非就是穿胡服,骑马射箭。
但实际上,如果一场强国的变法如此简单的话,那么其他的国家肯定也会进行效仿。
而其他的国家没有进行效仿,那就说明这一场变法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不合理的地方
按道理来说,胡服骑射是要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但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让人无法解释的行动,这个行动就是要求国家的统治阶层也要穿胡服。
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说的难听一点,这跟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没有什么两样。
要知道,当时的赵国可是公认的中原地区国家,只说一个成语就足以证明,那就是“邯郸学步”。
倘若赵国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那你试想一下,别人会专门跑到邯郸来学步吗?
而赵武灵王要在赵国的统治阶层推行胡服,你说阻力得大到什么程度?
毕竟赵国的统治阶层个个都认为自己是文明人,而胡人那可是典型的野蛮人,你叫他们去学习胡人的穿搭,你觉得有可能吗?
秦国备受六国歧视,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太过于靠近戎狄。
但赵武灵王却坚决推行,这明显有问题。
“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史记·赵世家》
上面已经提到,胡服骑射是要提高赵国的军事能力,而要提高赵国的军事能力,你指望贵族是不行的,因为贵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士兵才是无限的。
因此,胡服骑射的主要针对对象就是士兵。更何况,贵族可能拿着刀上战场拼命吗?明显不可能。
但赵武灵王却要求贵族也要穿胡服,这不就是多此一举吗?
毕竟他们大部分连战场都不会上,你觉得他们穿胡服能对战场上的胜率提高多少?
有的人或许会说,赵武灵王是要提高胡服骑射的影响力,这就是明显的扯淡。
如果他真的是要提高胡服骑射的影响力,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办法,那就是在公共场合穿胡服,在私底下里穿原来的服装,这样一来,变法的阻力一定会少之又少。
但赵武灵王却如同与贵族过不去一般,要贵族一定要换上胡服,这不就是要将变法的难度提升到地狱难度吗?
难不成是赵武灵王的脑子有问题?赵武灵王的脑子是肯定没有问题的,那问题在哪呢?
问题在于变法能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在于赵国人自己,而是在于胡人。
重要的胡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灭掉中山国。
中山国与赵国附近的其他邻国不同,其他的邻国都是位于他的边境,但中山国位于他的腹地。
倘若中山国一旦出现任何意外的话,赵国恐怕都得有亡国之祸。
况且,中山国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
战国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魏国曾经灭过中山国一次,但结果呢?中山国竟然再次复国。
要知道,这已经不是讲究礼法的春秋时期,而是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
这说明中山国虽然不能名列战国七雄,但他的军事能力相比于战国七雄也仅仅只是相差一个档次而已。
说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按道理来说,面对这么一个强国,赵武灵王起码得胡服骑射个三年的时间。
但结果是什么呢?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就对中山国用兵。
变法的时间是在赵武灵王十九年,出兵的时间是在赵武灵王二十年。
你说就这一年的时间,是谁给他的勇气?是胡人给他的勇气。
赵国有一个地区叫作代地。
这个地区并不是赵国与生俱来的领土,而是赵国的先祖赵襄子通过阴谋手段夺取而来。
当时代王娶的是赵襄子的姐姐,而赵襄子利用这一层关系将代王骗到赵国,将其谋杀,进而一举灭掉代国。
但矛盾的点在于,赵襄费尽心思的灭掉代国,但赵国的高层自始至终都瞧不上代国。
因为代国接近北方的戎狄,所以他们的生活习性跟戎狄相差无几,说的简单一点,他们就是赵国境内的胡人,这就导致赵国的高层常常忽视他们。
这一点一直到赵武灵王时期才发生改变。
因为赵武灵王意识到,他们那一边民风彪悍,如果能将这个民风彪悍利用起来,你说对赵国的军事能力会有多高的提升。
更加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已经普遍意识到战马能对军事作战能力有着明显的提高。
而他们作为胡人,平日里的生活就是游牧,你说是赵国原来的人对马更加的熟练,还是他们对马更加的熟练?
当然是他们对马更加的熟练。
原本民风就彪悍,再加上在马背上长大,你说赵武灵王能不拉拢他们吗?
但要拉拢他们,你如果不表示一下,那是不可能的。
而这样一来,就能理解为什么赵武灵王要求赵国的高层穿胡服。
因为你如果不穿胡服的话,怎么能表现出对人家的认同?而赵武灵王的目标可不仅仅只是代地,还有赵国北部边境的楼烦、林胡。
赵武灵王这一通操作,不但将代地拉到自己这一边,还将楼烦、林胡拉到自己这一边。
“赵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史记·赵世家》
有的人或许纳闷,代国站在赵国那一边可以理解,因为他原本就是赵国的领土。
但楼烦、林胡可是独立的国家,赵国凭什么让他们站在赵国那一边?
主要原因就是上面已经提到的赵国高层全部穿胡服所带来的认同感。
次要原因是赵国并不是叫他们白白过来帮忙,而是将一车又一车的金银财宝拉到他们那一边,你说他们能有不协助赵国的道理吗?
胡服骑射的确能强国,但这样一来却带来了一个问题,而赵武灵王的死就与这个问题有关。
贵族与王权的冲突
关于赵武灵王的死,有的人将其归咎为优柔寡断。
因为原本继承赵王这个位置的不是未来的赵惠文王赵何,而是赵武灵王的长子公子章。
但由于赵武灵王宠爱赵何的母亲吴娃,所以将赵王这个位置交给赵何来继承。
你说作为长子的公子章会认命吗?肯定不会认命。
这样一来,关于王位之间的争夺战就不可避免,胜利的是谁呢?是赵何。
但不幸的是,赵武灵王也卷了进去。
因为叛变失败的公子章跑到赵武灵王那里,而负责平定叛乱的公子成、李兑干脆将赵武灵王一起干掉。
毕竟你当着人家的面干掉人家的儿子,你觉得人家将来能放过你吗?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的死的确与王位之争有关系,但你要是说人家优柔寡断,那就是大错特错。
当时的赵武灵王已经不是赵国的王,那么赵国的王是谁呢?就是赵何。
他为什么要在活着的时候传位给赵何呢?
按照史书给出来的说法,第一点就是上面提到的宠爱吴娃,甚至为了吴娃,他整整好几年都不上朝。
第二点则是他要更好的经营赵国。
但这两种说法就是明显的扯淡。
你说他宠爱吴娃,要知道,他娶吴娃的时间是在赵武灵王十六年,而从赵武灵王十六年一直到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吴娃去世,他在这期间就一直没有消停过。
俗话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所谓的春宵,就是新婚之夜,但这一套在赵武灵王的身上根本就不适用。
赵武灵王十七年,赵武灵王十八年,赵武灵王十九年,这三年的时间里,他要么是到中山国考察,要么是在胡服骑射,你觉得他有时间去宠爱吴娃吗?
你说他连新婚的这三年都没时间去宠爱吴娃,难不成还指望他在后来的时间里宠爱吴娃吗?
而后来的时间里,他有没有宠爱吴娃呢?也没有,相反,一直在忙着灭中山国事宜。
既然如此,那就说明他将赵王这个位置让给赵何来坐,绝对不是因为宠爱吴娃。
当然,也不是因为要更好的经营赵国,毕竟你放眼整个封建王朝,有哪一个皇帝为了更好的经营国家而放弃皇位的。
毕竟你要更好的经营国家,那就需要有权力,而你主动放弃皇位,这不就是自相矛盾吗?
那赵武灵王为什么退位呢?因为他不得不退位。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来看,相比于邯郸,他是更加重视代地的。
而这样一来,就与赵国的贵族起了冲突,毕竟赵武灵王作为赵国的王,如果他重视代地的话,那么是不是就代表代地有一天风头会超过邯郸。
而当代地的风头超过邯郸,你觉得邯郸的贵族还能是当年的那个贵族吗?毕竟蛋糕是有限的。
赵武灵王的退位就成了必然的事情,别忘记,赵武灵王就是死在贵族的手里,而杀他的那两位贵族公子成、李兑可是一直没有遭到清算。
但由于中山国的被灭,原本处于劣势的赵武灵王一下子就与贵族的实力持平。
你说就这种情况,赵武灵王还会退步吗?当然不会。
这也是为什么中山国被灭的同一年,他就提出要将赵国一分为二,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由赵何统领,以代地为中心的赵国由公子章统领。
说的简单一点,这就是直接与贵族开战。
因为但凡是个正常人都清楚,邯郸离不开代地,代地离不开邯郸。
要知道,代地能发展,离不开邯郸的经济支持,而邯郸要发展,则离不开代地的武力支持。
赵武灵王敢于提出这个构想,就是在向贵族说明,他与贵族之间只能留一个。
但他绝对没有想到的是,留下来的那个不是他,而是贵族。
结语
虽然赵武灵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失败,但是他的胡服骑射却得以延续下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胡服骑射虽然延续了下来,但是邯郸与代地之间的矛盾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化解。
后来的李牧就是出自于代地的将军,但结果呢?秦国只是散布李牧要谋反的谣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
而赵王迁竟然听信了秦国的谣言,以至于李牧死在自己人的手里,而赵国也随之灭亡,这就是变法不完全带来的危害。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5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