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嘴上了吗?从熊廷弼之死看大明末路穷途

轶睿看文学2024-06-15 19:53:52  85

全书最精彩的不是熊廷弼之死,而是大明朝廷的囚徒困境 . 作者用高淮乱辽来揭示皇权背后的真相。为什么皇帝要让一个太监去辽东胡搞?原因是大明200年文武官员权利斗争后文官集团已经稳占上风,帝国确立了以文驭武的原则。稳定不好吗?未必,稳定的另一面是官员的利益共同体。皇帝必须打破平衡,让官员体系陷入不同派别争斗的“囚徒困境”才能掌控局面。后来东林党的倒台背后也有这个逻辑。张居正正是靠统领了文官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就压制住了皇权。 . 熊廷弼能力: 实用型能吏,在很短时间看清楚形势(防线崩坏、军备松弛、粮饷缺乏且腐败滋生),懂得先要笼络人心(哈流兔之捷起初的立场)、清楚意识到努尔哈赤将是大明最大的敌人,坚持“联蒙制奴、联海西制建州”,正视大明的实力,一面肃清律法一面坚持向朝廷要粮要兵、深挖壕高筑墙多屯粮食弹药,用坚壁清野和屯堡的“铁乌龟”对抗后金的野战。这基本主导了未来几十年大明在辽东的战略战术,后来孙承宗、袁崇焕都脱不开这套构想。 . 缺陷.: 就是坏脾气。熊廷弼是个目的明确则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不但敢说还刻薄,将满朝负责军事粮饷的官员得罪了个遍。最后经抚不和中虽然王化贞的问题更大,但他的相处之道也明显有问题。他给王化贞的长信,明明是想缓和矛盾,认为自己是苦口婆心,实际却是以上对下的训诫,反而激化了矛盾。兵败还一味自以为是推卸责任,但“封疆大臣,破坏封疆,国有定律,百口何辞……讵知功罪一体,明旨昭然。”加上天启小皇帝爱之深恨之切。所以熊廷弼之死固然可惜,却也不完全冤枉。 . 最后明亡的原因,经常听说明朝实亡于党争,但作者以熊廷弼之死来证明,党争并不是辽东败局决定性的因素。朝中重臣处世不是一味党护,一再发生的催战金牌实有不可回避的财政原因。万历朝的“三大征”(这里可以参考《龙头蛇尾》)已经掏空了家家,辽东明军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关东铁骑,已没有了与后金硬拼的实力和信心,只能靠朝廷增兵增饷增火器,进行战略收缩,利用城堡和国力来抵消后金。但大明已没有国力可以消耗了。后来孙承宗、袁崇焕都陆续倒在了催战的金牌之下。是单纯因为党争吗?是朝廷无力支撑持久战了,只能要前线速战速决。财政才是晚明的死穴。 . 总结来说,大明的辽东战事正应了熊廷弼那句真心话:“辽事岂可为,但当寻一散场耳。” . 流畅好读直切本质,推荐和《入关》《龙头蛇尾》一起阅读(见主页笔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9976.html
0
最新回复(2)
  • 画个家电圈2024-06-16 20:46
    引用2
    收不上税可不就是财政危机么。还不就是各地顾着各地,各阶层的利益,养肥了等待清军的大刀。
  • 小犀养羊2024-06-16 20:08
    引用1
    党争太激烈,不靠近能力再强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