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新之]
如果今天公布一条消息,说地球将光荣地承办下一届星际奥林匹克,届时潘多拉星、M78星云、那美克星、氪星、三体星、科洛桑星的代表队都将光临太阳系的“蓝星”,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而开幕式将由来自中国的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我想,中国的科幻迷们一定会举手赞成、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并且万分期待“友星观众”们的赞美。
然而,我们得到的消息是,张艺谋将作为导演,执导中国科幻小说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三体》——消息一公布,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科幻迷、刘慈欣粉丝和关心中国科幻电影的普通观众们脸上的笑容逐渐凝固,直到消失。在新闻的评论区,我们看到了很多悲观的评论,诸如“呵呵,不会是迎合西方的电影吧”“画面不会差,内容肯定不行”“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6月14日,2024抖音电影奇遇夜,张艺谋导演荣获“年度电影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抛开这些“差评”是否客观、是否武断不谈,在我看来这个消息多少带点黑色幽默,或者是欧亨利小说式的展开——要知道上一次张艺谋这个名字引爆全网舆论的大讨论,恰恰也是和科幻电影有关。那个时候,张艺谋被中国科幻影迷视作是中国科幻电影“势不两立”的敌人在攻击:
那是2023年的春节档电影票房冠军之争。郭帆导演带着他的《流浪地球2》惊艳众人,在第一部积累的宏大立意和质量口碑的基础上,“小破球2”全面升级了设定和画面,在观众看来完全可以称得上同时代最优秀的科幻大片,“中国人自己的科幻巨制”竟然就这样多快好省地实现了,不得不说真的让科幻迷、“硬核电影爱好者”们振奋和提气。
然而站在《流浪地球2》面前的,正是当年张艺谋执导的另一部似乎完全相反的影片《满江红》:
《流浪地球2》是整个宇宙尺度上关乎人类命运的宏大场景,《满江红》只局限在一个大户人家的院落中;
《流浪地球2》讲的是未来的故事,《满江红》杜撰了一个过去的传说;
《流浪地球2》是一个讨论人类生命意义的史诗;《满江红》是一个多重反转的“电影剧本杀”;
《流浪地球2》从筹备到拍完用了1400天,《满江红》的拍摄不过51天而已;
在一些人看来,《满江红》不过是“小打小闹”,而《流浪地球2》是“大开大合”,《满江红》不过是“大导演圈钱的小作坊电影”,而《流浪地球2》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未来与希望”——于是乎,票房冠军之争被扩大成了“路线之争”和“未来之争”,是“没有背景的新秀”和“掌握资源的上位者”之间的博弈,这可能是《满江红》的导演张艺谋和《流浪地球2》的出品方中影集团都万万没想到的展开。
在一些网友看来,一方面,他们觉得《满江红》“胜之不武”,肯定是在票房上动了手脚,并且找出了很多情节中“政治不正确”“三观不正”的点加以批判;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这一“仗”只有张艺谋输了,中国的电影工业才有未来,如果赢了,那么将是“中国电影的耻辱”……
2023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同台竞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了这样浓烈的恩怨情感加持,这一次,曾经被科幻迷们指为“科幻的对立面”的老谋子,居然拿到了他们心中中国科幻的最顶级IP资源、刘慈欣科幻世界的明珠——《三体》的执导权,成为了未来主导这个IP的人,其中的“违和感”确实是一言难尽,用最近流行的一个网络用语形容——实属是“倒反天罡”了。
其实,抛开情绪和恩怨,无论是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还是深爱刘慈欣宇宙的三体迷们,对于《三体》的电影化能否成功,无非拆解为两个疑问——1.中国“电影工业”水平能否跟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同时,配得上《三体》世界的宏大与空灵吗?2.内容和立意能否贴合原著甚至是有所升华?——我们熟悉的那个擅长色彩和画面的张艺谋,这两点能做好吗?
和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不同,在我看来,第一点,也就是在“电影工业”上的表现,张艺谋是比科幻迷众望所归的郭帆导演要有优势的。
“电影工业”这个词这几年被提及的频率实在太高了,甚至在很多观众口中已经成为了某种主旋律。毕竟,在大众心目中,中国要靠电影这种主流的大众艺术在世界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就必须和美国争夺文化话语权,而美国在文化上的影响力来源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于是乎“电影工业”几乎成为人们心中文艺界7nm芯片似的存在。
然而,热度之下,是大众对于“电影工业”的误读。首先,不是电影里表现“工业”的浓度越高,这个电影的“工业化”程度越高。
打个比方,《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谁的工业化程度更高?很多人觉得,你看《流浪地球2》里那宏伟的工程机械、瑰丽的特效场景、宇宙维度上的大片格局,必然是中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电影啊。实际上,《流浪地球2》的成功要素中被影迷津津乐道的郭帆的“化缘仙人”、各种工业企业慷慨提供机械支援、特别漫长的周期和剧组极限拼搏应对各种意外因素,都是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程度不足的体现。
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流浪地球2》 获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电影工业的本质在于“流水线”,所有构成电影的要素,剧本、道具、美术、特效、演员,都是现成的可自由组合的成熟模块,电影制作时只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很短时间内把所需的各要素“组装”在一起,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影片的拍摄(当然也包括后期的发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满江红》的51天拍摄周期实际上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电影工业极限操作——以最高的效率,针对市场定制剧本、把不同属性、面向不同票房群体的明星捏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最大公约数和可看性的故事,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完成复杂的调度(一开始张艺谋还想尝试一镜到底),最终也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可以说,如果所有中国导演就“电影工业”这个主题PK的话,张艺谋能拿出的案例是最有说服力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9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