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 军事实力究竟有多恐怖? 甚至连唐朝都比不上?

历史小松2024-06-17 22:55:02  59

如果一提到明朝军队,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三大营,还有朵颜三卫,他们是明帝国精锐中的精锐,是大明帝国的军事基石,也是大明军事力量的绝对象征。

那么,除开这些,一个开创大一统王朝盛世,引得万国来朝,还七下西洋的大明帝国,在其巅峰时期,军事实力究竟有多恐怖呢?

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自然是土木堡之战的明军战斗力(正确来说,土木堡之战前后的明军力量对比十分强烈)。

在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可以一次性发兵15万人马,并且分三路向漠北进攻。

有人说,不就是15万人嘛,战国时代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军队对垒,前秦军队甚至80万大军南下进攻晋朝。

但是,这里说的15万人马,全部都是披甲士兵,也就是货真价实的15万兵马,而古代多少朝代喜欢虚报或者将民夫或者小孩等纳入征兵统兵范畴,也至于战国时期的燕国,都能集结30万人马。

所以,论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是看他有多少人,而是看这批人是不是货真价实的。

在明军围攻本雅失里的战斗中,明军投入两万精锐骑兵,本雅失里部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数骑趁乱逃走。要知道,这里的两万精锐骑兵可并不是明帝国的所有主力骑兵,还是一系列精挑细选的。

当然,明帝国的军队有一个特点,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和军饷呈正比。

简单一点说,就是士兵收到的军饷越高,战斗就越卖力,战斗力自然变强,对于一场战争的胜利便起到奠基作用。

就比如辽东名将李成梁的私人武装,一个月的军饷在一两七钱。在全盛时期,这支私人武装的规模达到8000人,也就是一个月800余两军饷支出。

当时,李成梁就是靠这8000人马,可以打得女真部队抱头鼠窜,打得漠北军队四散逃亡,打得倭寇全军覆没。

再比如说明朝的戚家军,号称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每个月军饷一两五钱,打胜仗还有军功将领,而且各项福利也是丰厚,再加上戚家军的士兵战斗素养格外高,在抗倭,援朝战争和蓟镇守边战场,都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那些传统的卫所军队,因为每个月就几钱的收入,还要帮着达官显贵耕田和修房子,早已成为农奴,战斗力自然是直线下降。

正所谓“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当入关的清朝给大明边军发满军饷以后,大明边军战斗力直线飙升。

大明边军为清军打头阵,南下攻击南明朝廷,南明军队以长矛+火绳枪万人阵迎战来敌。结果可想而知,大明边军两翼包抄冲锋,正面骑兵骚扰,打得南明毫无还手之力。

并且,清朝能够入关获胜,有一个重要保障就是接收了大明边军的8万精锐,3万关宁军+5万宣府大同边军,一路攻城拔寨,战斗力强,胜率极高。

我这里以三则明朝时期的军事史料作为佐证。

洪武元年八月十五日,帝复命徐达、常遇春挥师西向,攻取山西,命冯胜、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应攻晋主力。徐达大败王保保,王保保仅以十八骑狼狈逃走,尽降其众四万余人,马四万余匹。

洪武五年,又大举北伐,分三路,徐达中路军不幸大败,死者万计,东路军李文忠杀伤相当,斩获万计,追奔至称海。西路军冯胜与傅友德大获全胜,七战七捷,败失剌罕于西凉,至永昌,败太尉朵儿只巴,射杀平章不花,降太尉锁纳儿等,斩首万级。

洪武十四年,第四次大举出塞,命徐达为征虏将军,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分两路出塞北征。傅友德为先锋,渡北黄河,袭灰山,斩获甚众。其余虏军不战而逃,获北元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

从这三则战史资料来看,不管是明军的战略战术,还是士兵战斗力,以及军团规模,和富有特色的热武器,让明朝军队在一次次战斗中,始终处于不败的地位。

本质上来说,明朝军队的建立是以推翻元朝统治为标志。对于漠北和其他边疆政权,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经济(甚至带有资本主义萌芽色彩)对于落后的游牧政权,也就是先进的农耕文明战胜于落后的游牧农奴文明。

同时,朱元璋势力因为是从江淮一带崛起。而江淮一带地势平坦,适合步兵和骑兵的协同发展。所以,明朝军队的重步兵是非常优秀的。

当时,与曾经缺乏主动性、战术较消极的宋重步兵不同,巅峰时期(特指14世纪)的明朝重步兵,具备非常高昂的士气以及主动攻击精神,更依赖于肉搏冲击与防御,不单单是像宋朝步兵一样,偏向于弓弩这样的远程射击。

在14世纪末—15 世纪的世界范围内,明军拥有较同时代欧洲更强的专业化近战步兵,明朝的火器研制和配备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并大量装备重型火门枪作为单兵远射武器(神机营便作为三大营之首,为精锐之精锐)。

同时,明朝军队还装备了大量重型火炮(洪武大炮),而且拥有极具战斗力的重装骑兵(但是,到明朝后期,因为传统丝绸之路中断,导致明朝没有得到好的中亚良种马匹,所以重骑兵发展便进入一个下降阶段)。

可以说,当时的明军是整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之一。在明帝国的巅峰时期,明朝拥有水陆大军超百万。

这主要是明代皇帝实行“以兵息寇”法,把原来的土匪草寇都收进自己的帐下。这有一点像宋朝时期的冗兵,也就是遇到战乱便将流民编入军队,以此维系社会稳定,但是却造成兵员素质不一,战斗力直线下降,军费支出攀高等状况。

在明朝刚建国时,全国军队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200万(这个数字安按照军户籍数量统计,也就是现役武装加上预备役武装,以及附属的民夫等),正统以后保持在120万的水平(实际单次最大抽调的中央兵力大概在30万左右)。

但是,一场土木堡之战,就葬送了自太祖皇帝起建立的军事力量,白白葬送了一批武将勋贵集团,20余万披甲士兵战死沙场。

当然,明帝国的军事力量下沉,从朱瞻基时代就开始了,准确一点说就是三杨入阁,文官参与军事决策,限制了明朝军事集团的发展,这也让本不可一世的明帝国军队,在驰骋沙场不到百年后,便逐渐显现疲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863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