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给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增加一些合理性,就需要从小事入手,从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入手,就比如说要给一个杀人犯洗白,一定要讲,这个杀人犯曾经扶老太太过马路,曾经也是小红花好少年等等。但是从这些细节入手的人绝口不提这个杀人犯,杀人的时候是多么的残忍。于是,这样的话说得多了之后,就成功地为一个凶残的行为进行了洗白。你怀疑吗?你觉得这个不可能吗?或许你看完了今天推荐的电影之后就会沉默。
《喔,耶路撒冷》是一个以巴以冲突为核心的电影,二战结束后,以色列被划归到巴勒斯坦境内,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将原本属于巴勒斯坦国的国土划归出来一部分交由犹太人,从而建立一个叫以色列的国家。此后,巴以冲突不断。而本片讲述的就是同在美国留学的两个学生之间的友谊,一个是巴勒斯坦人,一个是犹太人。
这部影片的经典之处在于转化矛盾的核心而将一个原本不是核心问题的问题放到台前,试图用另一种方式来扭转观众的注意力,最终达到为这一充斥着不公平且极端霸权的行为洗白。
因为本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与一个以色列的犹太人之间的友谊,因此,后来发生巴以冲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友谊的破裂,而这个友谊的主导者并不是一个公平的客观的看客,因此,我们看到了破坏友谊的人基本上被加上了不同的标签,以色列这边的犹太人全部是弱小的,且爱好和平只想要求一个委身之所的人。而巴勒斯坦这边的阿拉伯人则是好战的,无理的,且总想要用恐怖袭击的方式来进攻别人的。
如果你看到了这一点,那么恭喜你,本片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完成,这种刻板印象会随着各种各样讲述巴以冲突的电影深深的根植在你的脑海,此后,你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一个阿拉伯人的形象的构筑,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偏向犹太人。
但是你稍微冷静一下就不难发现,本片所讲述的刻板偏见以及友情是一方面,而造成巴以冲突的根源是两个人友情的破裂吗?自然不是,巴以冲突的根源来自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的犹太复国主义,二战期间的犹太人流离失所,他们在战后已经不满足于寄居在每一个国家,而是渴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然而这种没根据的建国在二战结束后,在一个新的国际秩序构筑之后是无法进行的。于是,美国为首的西方提出来了这个提议,通过巴勒斯坦分治问题在联合国开会,投票决定以色列是否建国。由于阿拉伯国家在这场非法投票中占据的位置并没有超越西方国家,于是,这场投票顺利通过,巴以冲突也正式开始。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是可以看到这场所谓的民主投票的荒唐之处,联合国决定一个新的国家建立,就必须要从一个旧的国家割让领土出来,且以看似民主投票的方式使得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被践踏,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骇人听闻的。很多人觉得二战前欧洲的绥靖派对于满足希特勒治下德国的领土要求深恶痛绝,但是对于联合国的这个一模一样的决议却默不作声,这本身就是对于恶的一种纵容。
一个主权国家,却被一个将自己排斥在外的国际联合体决定自己的国土完整,而且自己没有资格决定投票结果的最终归属。这种荒唐的事情在自诩自由文明的世界里出现,我们仿佛嗅到了一股子腐臭味。
而本片对于这个历史事件一笔带过,妄图用一种看似于犹太人的胜利以及阿拉伯人的恼羞成怒来缓释,这不得不说是另一种无耻。一部分西方的电影从业者对于历史事件只愿意展示过程,而对于起因三缄其口,这就是妥妥的伪善。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犹太人男主对于阿拉伯人男主说,我们等这一天等了2000多年了,而阿拉伯人男主回了一句:我们在这里住了2000多年了,犹太人男主又说:这是联合国决议,你们要遵从。这是一句多么可笑的话语啊,联合国决议真的被尊重的话,二战结束后就没有这么多的战争了,然而当这个决议对于霸权主义者有益的时候,决议是需要遵从的,反之,决议有没有被真的遵从过?
本片反映出来的这个问题就如同当年柴静跟丁仲礼院士的一番对话一样,丁院士当年的灵魂发问“那中国人是不是人?”同样的可以在这部影片当中继续发问,以色列人的诉求是诉求,巴勒斯坦人的诉求就不是诉求了吗?犹太人是人,那阿拉伯人是不是人?当然,这个问题“柴静”是不愿意回答的,西方世界主导这个决议的国家也是不愿意回答的。时至今日,短短的七十五年过去了,巴勒斯坦百分之九十的国土面积已经被以色列吞并,这样看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再一次被狠狠的打脸。
……
你好,再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