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将张震同志调任总后勤部副部长的经过。听起来是不是很枯燥?但仔细品读这段历史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太多的沧桑与传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动荡的年代,去感受那些亲历者的磨难与坚韧。
1975年,正值"文革"余威未尽之时。在这个举步维艰的年代,党和军队内部仍存在严重的路线斗争。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张震同志,突然接到了军委的通知,要他前往北京。这是怎么回事呢?
1975年的那个八月,正当祖国大地上余威未尽的"文革"狂澜中,武汉军区的张震同志突然接到了军委的通知,要他前去北京一趟。当时的军委内部,已成立了一个由叶剑英副主席牵头的六人小组,专门负责调整干部和兵力部署。
张震到京后,就被粟裕代表军委传唤。粟裕开门见山,军委决定让张震到总后勤部任副部长,征求他的意见。一问三不知的张震,第一反应是有些怀疑,毕竟自己从未专门做过后勤工作。但粟裕进一步解释道,这次调动是邓小平同志亲自点的将。
粟裕还着重向张震介绍了国内当时的形势。那几年,周总理的病情加重,朝野上下对此都非常焦虑。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也正在与"上海帮"展开激烈的斗争。毛主席对"上海帮"的做法也多有批评。听完粟裕的这些话,张震心中百般滋味,对时局的走向感到前所未有的担忧。
最终,张震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决定。他本着吃老虎、挨老虎的精神,决心全力把新的工作做好。9月18日,张震正式在总后勤部报到上任。
这一次,军委对总后勤部的领导班子也做出了较大调整。除了张震外,还有贺诚、张令彬、张元培、李元、封永顺等老资格的军人入选副部长。这确实是一个阵容强大、经验丰富的领导班子。张震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在军委的领导下,后勤工作一定能够做好。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总后勤部长期受到了"文革"的冲击,各项建设受到了严重破坏,思想路线和作风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好的传统和做法被抛弃,整个后勤系统一片混乱。比如当年军费虽然不多,但因为国产武器装备不足,经常有大笔资金剩余上交国家。可就在那些年,"文革"分子王洪文竟把部分军费据为己有,用来购买质量低劣的所谓"路线枪炮"。
到任后不久,叶剑英副主席就找到了张震,详细介绍了总后勤部的现状。叶帅说,"文革"期间林彪一伙大搞阴谋,对总后勤部下手颇深。中央曾先后派人调查总后情况,但之后又有"某些人"重新插手,机关的清查和后勤建设工作面临重重困难。
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张震也渐渐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作为八位副部长之一,他身兼总后党委副书记,不仅要协助部长抓总后的全盘工作,还要参加三总部联席会议。可以说,责任重如泰山。
有过战地工作经历的张震,一贯坚持调查研究的作风。他向张宗逊部长建议,暂时不分派具体工作,而是集中精力先搞好调研,熟悉总后的情况。不过这一建议未被采纳。于是,张震只能一边工作一边抽时间取经,倾听各部门汇报,查阅资料文件,了解总后的基本情况。
通过初步的调研,张震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总后勤部的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说,过去打仗时武器主要靠从敌人手中夺取,现在却完全靠自己研制生产。当代后勤建设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张震通过调研,切身感受到了总后勤部"文革"期间遭受的严重破坏,思想路线和组织作风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历史传统已摔落谷底。一些地方的装备费竟被"文革"分子滥用挪作他用,如王洪文把大笔军费拿去买了质量低劣的所谓"路线枪炮"等。这些做法简直是对后勤事业的亵渎,令张震由衷感到愤慨和痛心。
经过短暂的历练,1975年底,总后勤部开始重新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一年的下半年,随着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以叶剑英、邓小平副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开始着手整顿军队,实行正确的干部路线政策,军队建设重新走上健康轨道。
这一切,让张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希望。他更加坚定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军队要整顿"思想的决心,要在这一重要阵地上为后勤战线建设出一分力。
就在1975年10月底,总后党委决定于1976年上半年召开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对于如何准备这次重要会议,张震深思熟虑,建议重点研究以作战为中心的后勤建设,因为无论如何军队总要准备打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