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灼
李定灼(1914-1987),湖北省红安县人,享年73岁。
自幼在家务农,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被编入红军。先后任村童子团团长,县赤卫队队员、小队长,鄂豫皖红4军第10师第30团班长、排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
1932年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秋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入川;相继任红4军第10师第30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红4军第11师第32团政治处主任、第33团副团长;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反“围攻”作战中两负重伤。
1935年春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任红4军司令部第四科(行政科)科长(参谋长张才千【中将】)、第10师第30团政委(团长兰祥、熊应堂【少将】);经历了先北上后南下再北返,三过雪山草地。
1936年秋第三次走出草地后到达甘南,参加了山城堡战役。
1937年春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熊应堂少将
全国抗战爆发后,随部东渡黄河到太行山抗日前线。先后任八路军129师第385旅第769团第2营首任教导员(营长孔庆德【中将】),129师冀豫游击支队第2团政委(团长孔庆德),129师东进纵队第8支队政委(支队长汪乃贵【少将】)兼第1团团长(政委周发田【少将】),129师所辖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政委(司令员高厚良【少将】)、第4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2军分区副政委(司令员吴诚忠【少将】,政委李忠);参加了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异常惨烈的反“扫荡”斗争。
1938年,“汪(汪乃贵)李(李定灼)支队”在收编赵辉楼的“河北民众抗日自卫军”过程中,老行伍出身的赵司令看着24岁的“小八路”李定灼说:“汪队长久经沙场就不说了,李政委风华正茂,不知能操枪否?”说罢,他接过卫兵递过来的步枪打落了附近树上的一只乌鸦,然后得意地抱起双臂看着汪李二人。汪乃贵笑而不语。过了一会儿,几只麻雀飞了过来,只见李定灼拔枪、上膛、甩臂一气呵成;枪声过后,但见一团羽毛纷纷飘下,一只麻雀被打了个稀烂……
1943年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后入中央党校第四部(军事干部部)深造。
汪乃贵少将
抗战胜利后回冀南,相继任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政委赵一民)、司令员兼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第29旅旅长(政委吴罡),中共桐柏区第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司令员张廷发【少将】)、军分区司令员(地委书记兼政委吴罡)。
著名电影插曲《绒花》和原著长篇小说《桐柏英雄》的故事,就出自于桐柏军区第3军分区辖区。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58军第173师首任师长(政委吴罡)。
李定灼、张苏夫妇与子女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0.副军级)、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53.副军级)、军区副司令员(1955-1961.副军级),武汉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61-1978.正军级)、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李定灼、张苏夫妇
夫人:张苏(1921-2007),四川省云阳县人,享年86岁。
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第161医院政委,武汉军区总医院(正师级)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中校军衔。
李定灼、张苏夫妇
文中涉及的部分人物简介:
兰祥(1913-1945),湖北省黄梅县人,后任新四军第2师第6旅第16团团长;烈士。
李忠(1915-1943),河北省冀县人,烈士。2014年,他入列国家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赵一民(1913-1990),河北省南宫县人,后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
吴罡
吴罡(1917-2011),河北省枣强县人,享年94岁。
1936年考入冀县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同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国抗战时期,先后任中共冀南区枣强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冀南区第六地委组织部部长(书记文建武)兼故城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冀南军区独立第5旅政委(旅长范朝利【中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第29旅政委(旅长李定灼),中共桐柏区第三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司令员张廷发,地委书记兼政委李定灼)、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司令员李定灼)。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58军第173师首任政委(师长李定灼)。
范朝利中将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海军政治部主任(1950-1953)、干部部部长,解放军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政委、海军指挥学校政委、海军政治学校政委(正军级),海军学院副政委(正军级),海军副政委(1982-1985)兼海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曾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先后荣获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夫人裘孟泽,生卒籍贯不详。
张廷发少将
文中涉及的人物简介:
文建武(1911-1951),湖北省罗田县人,后任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病逝。
赵辉楼
赵辉楼(1894-1960),别名赵棣华,河北省宁晋县人,享年66岁。
早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32军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副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8年解甲归田后在家乡办学,1937年在家乡创办《抗敌报》宣传抗日,1938年组织民众抗日自卫军并亲任司令。
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129师冀豫游击支队司令员(政委赵光远【大校】、谢富治【上将】),129师新编第385旅副旅长(旅长陈锡联【上将】,政委谢富治),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中级干部部)学员(1943-1945)。
赵光远大校
抗战胜利后回太行山,相继任太行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秦基伟【中将】,政委李雪峰,第一副司令员黄新友【少将】)、副司令员(司令员鲁瑞林【少将】,政委赖若愚)、司令员(政委陶鲁笳)。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西军区副司令员(1949-1950),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省民政厅厅长,政协河北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兼参议室主任。
鲁瑞林少将
文中涉及的部分人物简介:
李雪峰(1907-2003),山西省永济县人,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赖若愚(1910-1958),山西省五台县人,后任全国总工会主席。
陶鲁笳(1917-2011),江苏省溧阳县人,后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