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凶之乱: 宋文帝朝政布局失误, 太子刘劭无路可退

聊聊历史2024-06-14 19:01:55  126

453年,刘劭率兵入宫,宋文帝被砍断五根手指,拉开了皇室内讧的序幕。刘义隆本可以避免此事发生,但他布局朝政失误,让刘劭无路可退。

嫡长子,还是帝国的“储君”,谁会提前接班,除掉自己的父亲呢?不考虑草原游牧民族,刘劭是第一位。

424年,刘劭呱呱坠地,刘义隆兴高采烈,双喜临门。因为,这一年徐羡之等4位辅政大臣处死少帝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迎接刘义隆继位。

刘义隆当皇帝后,很快就处死4位大臣中的3位,让檀道济多活10年。436年,刘义隆处死檀道济及其8个儿子,掌握了大权。

刘劭是皇后所生,又带来好运,自然深受刘义隆宠爱,6岁就被册封太子,成为帝国的“储君”。

考虑到刘义隆19个儿子,任意2人不是一个母亲所生,且皇后只有一人。如此,刘劭的太子地位非常牢固,无人能撼动,也没人有这想法。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刘劭本应该正常接班,但终究走上弑父之路。因为,刘义隆在朝政布局上出问题,而元嘉北伐则激化了矛盾。

西晋为何灭亡?司马炎汲取曹魏败亡教训,大量分封诸侯,酿成八王之乱。

东晋皇帝为何悲惨?因为门阀力量强大,皇帝就是一个摆设,任人宰割。

刘裕取代东晋之后,为了削弱门阀力量,强化君权,又走上了分封之路。

皇子分封,掌握军权,对太子构成挑战。但元嘉北伐之前还不明显,因为皇子很少实际领兵,威望也不够。

刘义隆继位后,为了夺回河南,对北魏进行三次北伐作战。其中,第一次是到彦之挂帅,皇子年纪小,没有上阵;弟弟也是如此。

第二次北伐,情况发生了改变,刘义隆兵分三路北伐,都是皇子担任大帅,且节制边境州郡的兵马。弟弟刘义恭,则节制三路大军,坐镇彭城。

诸侯参加北伐,还扮演关键角色,刘劭岂能不担心呢?无论北伐是否胜利,皇子掌握军权,并借助北伐提高威望是既成事实。

太子留守京城,没有带兵作战,没能分享北伐的果实,这对帝国而言并非好事。一百多年后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李建成“夺嫡”,足以验证这点。

刘劭是聪明人,他强烈反对北伐,朝廷武将也不希望北伐,对北魏没有必胜把握。

徐湛之、江湛就不一样,他们极力鼓动宋文帝北伐,投其所好。

徐、江何许人也?刘义隆把彭城王刘义康赶走之后,任用这两位亲戚,以制衡门阀以及皇室诸侯,平衡政局。

刘义隆北伐,结果可想而知,拓跋焘直接饮马长江,宋军一溃千里。江北六州惨遭鲜卑铁骑蹂躏,生产遭受极大破坏,“元嘉之治”一去不复返。

北伐失败,刘劭对江湛痛恨有加,在朝堂上要求宋文帝杀了江湛以谢天下。宋文帝不同意,袒护江湛,两人吵了起来。

朝会结束,江湛走下台阶,刘劭让亲信去推逼江湛,差点将他推倒,矛盾白热化。

大臣与太子闹矛盾,这不是好事,但刘义隆不能正确处理。刘义隆下令,让刘劭、江湛结为儿女亲家,一笑泯恩仇。

刘劭更加痛恨江湛,每次请客吃饭都不叫他,还说他是奸佞小人,希望宋文帝赶紧把他收拾,但刘义隆不肯。

江湛,位高权重,妹妹嫁给南平王刘铄,也是手握重兵之人。刘铄排行第四,而老三刘骏不受重视,老二刘濬跟太子一伙,刘劭感受到了威胁。

刘义隆驾崩,刘劭继位,皇位岂能稳定?说不定自己就是刘义符第二。江湛,也不希望刘劭继位,给自己挖坑。

为了早点接班,刘劭玩起了“巫蛊”,并袒护严道育,与文帝矛盾恶化。如此,宋文帝决定废了太子,并杀刘濬。

宋文帝找来徐湛之、江湛,商议“储君”。徐湛之倾向于女婿刘诞,江湛则希望册立刘铄,宋文帝想让刘宏继位,故而争议不决,讨论了几天都没结果。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宋文帝是皇帝,究竟册立谁为储君,居然被徐湛之、江湛影响,犹豫那么久,也难怪北伐失败了。

三人还没商议好,消息走漏。刘劭不是刘义隆,他没有半点犹豫,而是连续几天款待将士,吃饱喝足,然后宣布“清君侧”,直接杀入宫廷。

刘劭带着卫队入宫,刘义隆还在连夜开会讨论人选。张超之冲上去,刘义隆拿着板凳抵御,被砍断五根手指,旋即被刺,不治身亡。

刘劭控制了宫廷,把罪责推给徐湛之、江湛,杀了他们,并继位称帝。

但是,刘劭不是赢家,因为刘骏手握重兵,坐镇上游,且得到沈庆之、柳元景等大将支持,直接杀到京城,刘劭一家男女都被处死。

刘铄,也紧随刘劭之后,被刘骏所杀。刘诞帮助刘骏夺位成功,并平定刘义宣之乱,但也难逃一劫,还让广陵百姓被屠。

刘骏继位,是为孝武帝,也算是励精图治的帝王,能力很强。但是,刘骏的儿子刘子业,让南朝宋陷入新一轮灾难。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190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