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两年, 儿子自杀, 母亲受辱, 朱翊钧: 朕要将他开棺戮尸

远悦说过去2024-06-10 22:09:56  141

1580年,18岁的万历帝朱翊钧喝高了。

无奈的是,他没有选择躺下睡觉,而是借着酒劲干起了“不道德”的事。当然了,他是大明朝的皇帝,身边不缺女人,还不至于酒后乱性。

朱翊钧找了个小太监,逼着他唱歌,然后拳打脚踢,揍了个鼻青脸肿。这还不过瘾,朱翊钧又削掉了小太监的头发,“以发代首”,玩起了砍头的游戏。

好巧不巧,这事被他的亲生母亲李太后撞到了。

李太后很生气,怒火中烧。在一顿劈头盖脸的怒骂之后,李太后又找来班固的《汉书》,翻开其中一页,扔在了朱翊钧的面前。

朱翊钧不以为然的捡起来一看,瞬间清醒了。因为李太后所翻开的页面,恰好是西汉时期“霍光废昌邑王刘贺”的故事。

朱翊钧当然不是刘贺,可此时的大明朝,却有个当代霍光啊。

没错,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是悬在朱翊钧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然而,张居正却不想做霍光,他连诸葛亮都不想做。

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啊。作为张居正的“铁粉”,李太后教训喝醉的儿子,都要把他搬出来,说道一番。

这哪是吓唬小皇帝,这是把张居正放在架子上“烤了”。

两年后,张居正死了。临死前,朱翊钧再三保证要照顾他的家小,让他安心去西天。结果张居正走后没多久,朱翊钧就把他的家抄了。

张居正的儿子自杀了,老婆也自戳双眼,瞎了。就连年迈的母亲,也受到了明军的侮辱。甚至,家中17口人,被关在府里禁止出入,活活饿死了。

不过,朱翊钧并没有忘记张居正。他下旨剥夺了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一切荣誉,还咬牙切齿的要开棺戮尸。

要不是大明朝那些不干实事的文臣们还在乎自己的名誉,力劝朱翊钧不要这么做,张居正可就真的落得个死后不得安宁了。

那么,张居正是何许人也?他为何能成为大明朝的“霍光”?小皇帝朱翊钧又为何如此痛恨张居正呢?

耿直的张居正

史书记载,张居正自小就是个神童,他5岁入学,7岁熟读诸子百家,12岁就考中了秀才。

毫无疑问,张居正是个读书的天才。作为才子,名声在外,自然是能吸引到达官贵人的另眼相看的。

于是,张居正的首个政治资源,就像他主动靠拢了。

当时,13岁的张居正兴致勃勃的去参加乡试,结果落榜了。当然了,这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湖广巡抚顾璘给他下了个绊。

如果换成普通人,在知道了真相后,肯定要跑到巡抚衙门“大放厥词”了,甚至还有可能上京,表演个“告御状”。

可张居正却没当回事。

两年后,张居正一举夺魁,高中举人,这时的他才15岁,就实现了范进一生的梦想。

当然了,顾璘也在此时揭露了“使绊”的真相。原来,他见过太多的神童“伤仲永”了,为了磨炼张居正的心性,锻炼他的抗压能力,才使了“阴招”。

只是,神童太神了,完全挡不住。

1547年,在首次参加恩科考试后,张居正又高中进士,成了天子门生,进入官场,当起了翰林院编修。

然而,官场不比考场。

考场看的是个人能力,可官场,溜须拍马比经世致用更能吸引上位者的注意。

而张居正又是个爱国青年,不喜欢谈论空泛虚无的诗词歌赋。他对国政很有兴趣,且目光锐利,看事情往往更为透彻。

只不过,张居正没有摊上一个好皇帝。朱厚熜除了修道和玩弄权术外,正经事一件不干。而内阁首辅的位置又成了大明朝文臣斗争的“主战场”。

今日严嵩扳倒夏言,明日徐阶攻击严嵩,热闹的很。可惜,跟朱厚熜一样,除了利用国家大事,处理个人恩怨,也不干实事。

于是,张居正下场了。

他耗时多日,写了一篇“论时政疏”,详细阐述了朝廷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了如何解决朝廷困境的具体方案。

显然,张居正不是一个只知道批判的“喷子”,他有行动方案,是个实践派。

但他高估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的奏疏抵达内阁后,就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了。

此后,张居正放弃了上疏,因为他发现,严嵩完全没有治国之能,除了写青词、拍马屁,一点本事都没有。

朱翊钧的重臣

1550年8月,俺答兵临北京城下,大明子民就像拿这个放大镜,看到了朱厚熜、严嵩的无能,张居正也彻底对他们失望。

因此,他投靠到徐阶麾下。相比严嵩,徐阶还是个干事的人,至少他干不出来出卖国家利益的事情。

然而,徐阶的心机挺深的。在杨继盛案爆发后,徐阶果断选择自保,抛弃了他的忠实“信徒”,任由严嵩勾线杨继盛。

张居正很生气,非常恼火,然后走了。

是的,张居正一气之下,找个了生病的借口,跑到乡下游山玩水去了。不过,他是个闲不住的人,表面上是玩,却四处走访百姓,调查大明的赋税、田地情况。

要是跟他一起去旅游,肯定被气到不想说话。

三年后,张居正回归朝堂。作为大明朝的才子,张居正是有资格“带薪休假”的,毕竟大明朝的文人,那可都是“清流派”,饿谁也不能饿士大夫的肚子。

只是,张居正重新出山后,却完全变了一个人。从前耿直的他四处碰壁,此刻溜须拍马的他跟谁都能谈笑风生。

严嵩夸他有才华,徐阶将他引为知己,而朱厚熜也对他另眼相看了。毕竟,谁不喜欢一个又听话,又有能力的人呢。

当然,张居正“听话”的好处,也紧随而至。他在朝中的“盟友”越来越多的同时,地位也在显著爬升。

甚至,在徐阶扳倒严嵩后,直接将张居正引荐给了大明朝的继任者,朱载垕。

背靠大树好乘凉,说的一点都不假,张居正是深有体会。可他却不想一直靠着大树的,他的梦想,是成为别人的大树。

于是,在高拱扳倒徐阶时,张居正选择了冷眼旁观。

相比于徐阶,高拱的毛病太多了,性情刚直,脾气不好,说话还容易得罪人,要不是裕王府元老的身份,早被驱赶回家了。

1572年,当了六年皇帝的朱载垕一命呜呼了。

临死前,他留下高拱、张居正共同辅佐幼子朱翊钧。可他万万想不到,“大嘴巴”高拱早已成了朝中元老的“敌人”。

朱载垕命丧之日,就是高拱下台之时。

于是,47岁的张居正,完全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了大明朝首屈一指的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那个“一人”,仅仅是个连奏章都读不通顺的十岁儿童。

当时,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是张居正的铁杆“迷妹”,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做了他几十年的政治盟友,军中大将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亲信,而明日之星李成梁也对他死心塌地。

因此,张居正才敢说出狂妄自大的一句话:“我不是宰相,可我是摄政大臣啊。”

当然,张居正费尽心力爬上首辅的位置,可不是为了争权夺利的。朱厚熜时期,严嵩不让他改革,朱载垕在位后,高拱只让他小改。

因此,轮到张居正执政了,改革就势在必行了。

相比于商鞅、王安石这些改革“牛人”,张居正的改革并不算深入大明“骨髓”。然而,他的“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却让走进深渊的大明王朝,脱离了苦海。

不仅如此,国库充足,四夷宾服,张居正改革后的大明朝,可称的上明孝宗之后,最鼎盛时期。

然而,张居正为大明朝做了那么多好事,却依然有很多人对他不满。

那些将他奉若“恩师”的 投机者,在受到张居正的排斥后,毅然而然的走向了他的对立面。至于改革所触及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本身就是张居正的敌人。

于是,文官集团们每天上朝,就做两件事,攻击张居正以及排斥改革。

1577年,文官们在张居正身上“找茬”的本领又增进了不少。当时,张居正的父亲病故了,本该回家丁忧27个月的他受到朱翊钧和冯保的阻拦,没回去。

这可把大臣们气坏了。

因此,在这之后,大明朝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归咎在了张居正的头上。

10月15日,天空出现了彗星。翰林院编修吴中行当即上疏,怒斥张居正惹怒了上天,逼迫朱翊钧放张居正回家。

紧随其后,文臣们纷纷站队吴中行,大有驱逐张居正的架势。结果,张居正在请示过朱翊钧后,对大臣们动用了廷杖。

很显然,在得罪人的事情上,张居正是越走越远了。

事实上,张居正也感到了朝堂上的危机。尤其是随着朱翊钧的年龄越来越大,对他的“排斥感”也越来越深。

直到朱翊钧喝醉酒之后,张居正终于下定决心,放弃手中的权势,回家做个太平翁。

然而,李太后却“死不放手”。他以朱翊钧年龄小为由,屡次挽留张居正,而张居正也耐不住清冷的岁月。

因此,又干了两年。

死后风波

1582年,张居正的身体彻底垮了。死期将至,他也有所预感,时时仰天长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家人。

毕竟,明朝的文臣们,太善于清理后账了。

好在,朱翊钧看穿了他的心思,竭力向他保证,必会照顾他的家小,张居正这才缓缓闭上了双眼。

事实上,张居正死后,朱翊钧对他的确不错,辍朝一日,追赠“上柱国”,还给了一个美谥:文忠。

在明朝的历史上,能得到这种待遇的,可是少之又少。

然而,朱翊钧毕竟年幼,耐不住文臣们的狂轰乱炸。今日一道疏怒斥张居正威权震主,明日一道疏直指张居正玩弄皇权。

总之,刀刀插向朱翊钧幼小、脆弱的心灵。

于是,朱翊钧被“洗脑”了。在他心里,张居正成了彻彻底底的坏人,他必须要抄了张居正的家,看看他到底贪污了多少金银财宝。

只是,抄家的旨意传到了地方上,竟成了“封府”。随着刑部官员慢悠悠的从京城抵达江陵,被圈禁在府邸的张家人,早已饿死了17口。

而张居正的长子不愿构陷他的父亲,含恨自杀,张居正的妻子、母亲也相继身亡,朱翊钧照顾张居正家小的方式,还真“特别”。

当然了,朱翊钧并没有忘记他的“恩师”张居正。在抄家无果的情形下,朱翊钧又给张居正扣上了一个“篡权谋国”的帽子,将他生前、死后的一切荣誉全部剥夺,甚至还起了开棺戮尸的念头。

可怜张居正一生为国,死后却落得个这般结局。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937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