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领导人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候曾经有一计“阳谋”,把我们中华民族在几乎面临灭亡的命运中拉了回来。作为侵华日军,虽然知道毛主席阳谋的经过和结果,却无可奈何,一步步走向了失败的命运。
这一计“阳谋”,那就是毛主席发表的《论持久战》。现在就看看《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为什么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
两种抗日论调的出现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许多中国将士为了救国图存,把鲜血洒在抗日战场上。但是,由于日军军力强大,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大部分国土沦陷,情势危急。
由于中国抗日形势严峻,在1938年5月,全面抗战已经快一年时间了,中国大片领土沦陷,但是随之而来也是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等胜仗,这也使国民党集团充斥着投降论和速胜论。
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提出“中国抗日必亡论”,认为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日本军事实力强大,主张与敌人妥协。在“中国抗日必亡论”的指导下,必然使中国人失去斗志,成为亡国奴。
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首脑提出“中国抗日速胜论”。在他们看来,大国英美对日寇的暴行是不会袖手旁观,很快就会援助中国,没多久就可以获得抗战胜利。
无论是“中国抗日必亡论”,还是“中国抗日速胜论”,都是比较片面观点。在这些片面观点指导下,中国的抗日事业处在窘迫的状态中,很多底层民众也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只能在迷茫中苦苦挣扎。
《论持久战》的提出
在延安窑洞中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主席,在正确分析抗日战争形势之后,认为“必亡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为了给抗日战争战局指明方向,毛主席在经过分析调查研究之后,在1938年5月26日创作出五万字的《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中,对中国一定亡国的“必亡论”进行批判,也不赞同“速胜论”,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中国唯一能实行就是持久战。日本法西斯虽然强大、虽然凶残、虽然势头强劲、中日实力虽然悬殊巨大,中国却拥有广泛的战争潜力。中国军民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可以把日本拖垮。
中国人们通过持久战,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必然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最终属于中国人民的。同时,在具体战术上,毛主席提出了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机动灵活,群众基础深厚,可以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国民党人多势众,再加上英美等国际支援,可以与敌人硬碰硬,组织大规模的会战正面抗击敌人,为胜利的获得争取宝贵的时间。
抗日守土,乃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只要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一定可以把日军拖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实现全民皆兵。可以看到,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把抗日战争的特征和中日双方基本特点都概括了。
《论持久战》之传播
当1938年7月,《论持久战》以书籍的形式公开发表,很快就引起了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关注。当时,与我党陕甘宁边区相邻的第二战区副司令卫立煌、北路军司令傅作义率先把这一篇文章印发到部队之中,组织麾下的士兵军官学习。同时,有职位没权力的冯玉祥更是自己掏腰包刊印了《论持久战》三千余册,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国民党要员学习。
之后,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陈诚、蒋经国等人都仔细拜读了《论持久战》。后来,桂系军阀白崇禧对抗日战争提出的“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观念,这也是他研读毛主席《论持久战》之后凝练的观点。
《论持久战》公开发表不久之后,很快也到了侵华日军的高级将领手中。实际上,从清末开始,日本就制定了侵略中国大陆的计划。日本人也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从清末开始,就派了大量间谍对中国做了全方面的调查。大到中国军政要人的喜好,小到偏远乡村水井的分布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了解。
就因为日本人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全面抗日爆发之后,中国军队自然被打得节节败退。当时,日本间谍也加紧了收集中国情报的工作。当这一本书到日军高级将领手中,都是给予了高度重视,成为日军各个司令部和情报部门案头的必读作品。如侵华日军斋藤邦雄在回忆录——《陆军步兵漫话物语》中,提及他阅读《论持久战》的情景。
日军的“以战养战”策略
日军将领也看到,1939年日本也出现《论持久战》中讲述的情况,国内“历年所积蓄的资源,尤其军需原料已快用尽,产品已不足供应需要”。日本将领为了避免国内出现《论持久战》揭示的规律,于是迅速研究应对战略,并推行“以战养战”的策略。
日本的“以战养战”策略,就是每占领一处中国地方,就把中国政府资产予以冻结和查封,当做战利品去没收。1939年8月,日本正式设立了由军方控制的“军配组合”,主要是由日本驻华中军、财、政三方共同参与,借此控制华中地区的物资流通和销售,覆盖行业有人造丝、棉花、工业药品、谷肥、毛丝及毛丝制品、砂糖、纸张、染料、棉布等众多领域。同时低价收购棉花、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又对农村高价推销工业品,对一切华商工厂予以接管,美曰“军管理”。
之后,日军又在沦陷区发行公债,筹集战争经费,此外还大肆种植鸦片,实行鸦片转卖。根据统计,日本的鸦片转卖费用大约为3亿美元的收入,自然被用在侵华战争费用上。
日本照着《论持久战》的逻辑,走上灭亡
但是,日军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却逃脱不了《论持久战》揭示的规律。中国人民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论持久战》为指导思想,开辟抗日敌后根据地,采取游击战等方式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武装斗争,使得日寇无法整合和利用资源,更加难以维持在沦陷区的统治。
之后,日本法西斯仿佛遵循着《论持久战》揭示的规律,国内实力逐渐消耗,侵华战争渐渐走向失败。虽然侵华日军冈村宁次研究《论持久战》之后,调整了统治华北的策略,提出“三光政策”和以华制华,目标就是把共产党与民众脱离开。但是共产党与民众鱼水相融的关系,这也使得计划最终失败。
之后,日军随着战争消耗的增加,进入了日薄西山的穷途末路。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了维持对华战争的物资消耗,日军偷袭美军的珍珠港,逼迫工业强国美国为自己的对手。之后,日军的结局,就是按照《论持久战》的逻辑论述发展。
日军最终失败
1945年,日军在战场上是全面落败,顽固的法西斯分子却不愿意放弃抵抗,根据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思想,也弄了一个日本版的“持久战”。
如在日本冲绳,日军指挥官牛岛满中把一切建筑都加固为堡垒,并采用地道连通,希望能与美军持续对抗,创造喘息的机会。在中国东北,关东军希望把山海关和东北地区打造成战略核心区,阻挡中国军队在关内,依托东北丰富的资源来维持日本的发展,形成领土割据。
但日本法西斯的战略战术都是为侵略战争服务,无论多么高明,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基本道义上失去了民心支持。在盟军强大兵力和中国人民英勇抗战下,日本天皇最终于1945年8月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论持久战》也改变了侵华日军头目的思想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也使得侵华战争的头目思想发生了转变,意识到日本必败,并且为了转变日本失败命运,发动了针对东条英机为首的日本主战派军官的刺杀。
这一位侵华战争的头目叫做三笠宫崇仁亲王,1943年他化名为若彬参谋,广泛到内蒙古和湖北等中国战场考察,在收集各类情报时候,获得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在深入阅读后,意识到日本侵华战争命运失败是不可改变。
于是,在1944年,三笠宫崇仁亲王纠结了以陆军少佐津野田为首的反战军人,发起刺杀东条英机为首主战派军官的政变。事成之后,以三笠宫崇仁亲王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主张以中国讲和,让日本体面退出战争。
虽然这一场刺杀计划的政变,最终被东条英机侦破。由于三笠宫崇仁亲王是日本天皇亲弟弟的身份,东条英机不敢去追究,他本人也由此免罪,却一直没摆脱反战的立场。后来,三笠宫崇仁亲王在侵华日军总司令部,面对众多高级军官发表《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的讲话,叙说了日军的侵略勾当,以及日军必败的命运。并且二战结束后,三笠宫崇仁亲王在日本国宴上,对中国人民道歉。
一位侵华日军将领——远藤三郎,也是一名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在日本宣告失败之后很不服气,认为中国人可以完全打败日本。可是在他阅读《论持久战》之后,思想上也发生转变,认为日本战败是发动侵华战争必然的命运。于是,远藤三郎在1956年访问中国时候,得到毛主席的接见,特意献上指挥刀,表达当年参与侵华战争的歉意,以及日本人永远不与中国人为战。
结语
可以看到,毛主席作为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天人般的战略眼光,在中国抗日艰难时候发表战略级的思想武器——《论持久战》,給抗日战争迷茫中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法。
对于日军来说,虽然看到了《论持久战》中中国军民抗日的方法、经过和过程,却无可奈何一步步走向了著作中描述的失败境遇。可以看到,《论持久战》是相当经典的阳谋,不仅是战争谋略,也是强大的思想武器。
直到今天,《论持久战》依然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成为启迪当代人做事情强大的思想武器,依然具有巨大的魅力和价值。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