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6月15日讯(记者敖玉连)「中生代」、「成长风格」、「较早看新能源的研究员」,刘伟伟身上的标签,并不少。
标签之外,刘伟伟给人最切实的印象是:果敢、诚恳。
果敢在于,敢于在市场低位布局。2024年一季度,沪指一度跌破2700点,刘伟伟管理的中欧时代共赢逢低建仓,截止6月14日,自去年11月成立以来收益已达29.16%。
诚恳在于,直面过去2年成长风格受挫的“逆风期”。过去两年,市场风格快速切换,刘伟伟所管理的产品业绩经历了阶段性的大幅回撤,他不断复盘、修正,比如避免风格和行业过度集中,开始关注一些周期性行业的机会;在重视需求侧的同时,也关注供给侧的变化等。
近期,蓝鲸新闻与刘伟伟进行了一场两个半小时的对谈。市场是残忍的,也是真实的。这位公募管理经验将满四年的中生代,正在从市场的历练中,不断完善个人框架,反复验证,小心修正。
中观视角:寻找能够长大的行业与企业
蓝鲸新闻:请介绍一下你的投资框架,以及期间会看哪些量化的指标?
刘伟伟:我不是纯粹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选手,而是从中观产业视角出发,先筛选高景气度、能够长大的行业,再从中掘取优质个股。
行业筛选层面,我会基于实体经济的观察,寻找有长期发展空间、渗透度能提升的行业,筛选出5个左右。选完行业之后,再聚焦到产业内部去寻找优质个股。个股层面,除了常规的财务数据外,我比较看重的指标还包括:
1)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优质、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市占率靠前、能不断提升市占率的企业,它们往往在产品、营销层面有过人之处,需要格外关注。
2)企业的平台化能力。除了原有主业的增长,我比较看重企业拓展业务边界的潜力。大部分伟大的公司能够长大,都不是依靠一个产业独大,而是不断布局新业务,将企业发展成一个平台,扩大收入与市值。不过,很少有公司能发展出平台化的产业格局。
3)管理层的能力。企业领导是否有前瞻眼光、是否愿意与核心员工分享利益等,有这样特质领导,才能带领出一家伟大的公司,这不是一个显性指标,需要和企业、产业的人不断接触才能体会。
蓝鲸新闻:你对估值的忍受程度如何?如何衡量估值?
刘伟伟:估值是很难精确衡量的。成长股基金经理曾经习惯于使用PEG的指标,但是在过去两三年的成长股熊市中,很多公司业绩仍在持续增长,但估值持续大幅回落,估值中枢脱离了既有的框架。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们意识到PE本身是一个经验值,并不能够准确衡量公司的真实价值唯一指标。
我们现在会将长期价值的考量纳入到对成长股的评价当中。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周蔚文经常教导我们,可以多结合DCF模型衡量企业的长期价值,DCF模型提供了一种思路: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是它在未来创造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自由现金流又涉及到公司利润、现金流等,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分析财务报表背后的公司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等。通过对于长期价值的评判,将成长趋势与长期价值结合起来,会使得我们在成长股投资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进击:大幅建仓的魄力
蓝鲸新闻:能否分享一下1月底大幅建仓的心路历程,当时如何判断是市场底部?
刘伟伟:尽管1月底市场急跌之前,一直有见底的声音出来,但我判断彼时市场情绪并没有完全释放。1月底、2月初市场暴跌火速建仓,我们的判断是,2600点、2700点已是偏极端的位置,继续下跌的空间很小,而这个下跌空间我们判断组合是能承受的。
从情绪上来看,投资者情绪已跌至冰点,市场的快速调整更多是流动性导致的非理性下跌。很多小市值公司连续跌停,说明部分市场参与者已经不考虑公司基本面,只想离场。但我们的认知是,部分大跌的公司的基本面是不错的,远期空间也都比较大。综合多个维度,判断当时应该是接近比较长周期维度的底部。
具体配置上,我本身是偏科技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所以从一季报来看,我的建仓大头还是在成长领域,成长板块配置了三个方向:AI、光储、智能汽车。为了考虑组合的均衡、降低组合的波动性,也配置了一些偏底部的周期方向,包括养殖、工程机械、化工等。
蓝鲸新闻:团队是如何分工的?
刘伟伟:团队力量主要体现在行业内部的选股。因为我是偏成长性的基金经理,更擅长成长行业选股;对偏周期性的行业,团队的周期组研究员、偏周期基金经理同事会提供帮助,我在一季度市场反弹过程中,也配置了部分周期个股。
迭代:建仓分散、加入周期性资产对冲风险
蓝鲸新闻:过去两年,其实你管理的部分产品出现了一些回撤,请谈谈背后的原因?
刘伟伟:过去两年我管理的组合出现阶段性的大幅回调,有市场原因,也有个人原因。
市场层面,过去两年小微盘、价值红利资产两头占优,成长风格处于弱势,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处于“逆风期”。
个人层面,我自己在组合管理的过程中也面临框架的迭代。比如之前在风格和行业上做了过多的集中,遭受了较大的回撤。作为成长股投资人,我们十分关注需求端的增长,但对供给侧的重视度不够,错过了一些周期性机会。偏周期性的行业亦是如此,虽然需求是弱的,但因为供给侧的收缩,使得这个行业的盈利在快速增长。这给到我们的启示是,在组合管理中需要平衡好需求与供给。
蓝鲸新闻:这些思考,让你的投研有哪些迭代?
刘伟伟:最核心的思考是平衡好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因素。其他方面的思考还包括:
1)行业配置要更加均衡。2023年二季度开始,我们的组合不断调整至均衡配置,从净值上看成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2)平衡个股的趋势与长期价值。其实,成长股基金经理通常更重趋势、跟踪产业变化。在成长趋势以外,我们需要更多关注长时间维度公司的价值何在,更好地把握买卖点。
后市:今年或迎来“光储平价”元年
蓝鲸新闻:你一直都关注光伏与储能,今年有哪些好的机会?
刘伟伟:就光伏主产业链,我们判断未来五年,光伏需求侧在全球范围仍能保持复合10%-20%的增长。目前无论周期位置,还是价格位置,都处于低位区域。不过,目前供需失衡的问题仍然在,如果没有政策出台,在低位区域可能要熬得久一些。
我们判断,今年储能或许是比光伏更好的成长性板块。光伏产业链价格快速下跌,组件从每瓦两块多跌倒8毛,储能电芯的价格也跌到每瓦时5毛左右,光储一体化电站的收益率会有大幅提升。加上储能所处的行业周期更早,目前的渗透率更低,我们判断今年或迎来“光储平价元年”。
光储的细分板块中,关注的方向包括储能逆变器以及光伏支架、玻璃、胶膜等光伏辅材。
1)储能逆变器公司,它们的商业模式是轻资产的,以渠道为主,竞争格局比较好,下游需求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光伏支架,新兴市场的光伏装机快速增长,相关上市公司出现订单爆发,目前玩家不多,竞争格局比较好。
3)玻璃、胶膜等光伏辅材,与主产业链不同,辅材过去两年盈利相对较弱,扩产幅度相对较少。今年一季度,胶膜、玻璃都开始涨价了,说明供需关系在改善。
蓝鲸新闻:电动汽车下一个突破点在哪里?
刘伟伟:电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智能化具体的突破点是自动驾驶。
目前,全球的电动化率已经提到了17%,未来全球电动化率进一步提升需要依靠两方面。
1)除了中国、欧洲和美国之外的等其他地区缺乏优质的电动车型供给,电动化率仅有5%。如果中国车企能够以较低廉的价格,在海外实现规模化销售,全球的电动化率会有一个快速提升。除此,美国头部新能源企业目前在开发廉价车型,如果能发布,非中美欧市场的电动化率也会有快速提升。
2)全球电动化率提升,需要依赖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自动驾驶才能让电动汽车的接受度更高,从而把一部分燃油车淘汰出市场,市场渗透率才能有更大的飞跃。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