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北京春寒料峭。
但中南海的大院里,却洋溢着一股欢腾和憧憬的气氛。
党的九大即将召开,被通知参加会议的代表们陆续抵达,个个心情振奋,意气风发。
然而,在这片欢腾的气氛中。
却有一个人,正在病榻上痛苦地煎熬着。
他就是徐海东将军。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革命,他对党的事业有着深厚感情。
然而,直到现在,他还没收到任何出席九大的通知。
这意味着,他可能被剥夺了参加这次盛会的资格。
想到这里,徐海东将军心中满是绝望和失落。
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窗外,北京的夜空星光黯淡,仿佛在为他的遭遇而悲伤。
就在徐海东将军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个奇迹出现了。
几天后,中央派人来到了他的住处。
来人告诉他,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安排他出席九大。
听到这个消息,徐海东将军激动得老泪纵横。
双眼噙满了泪水,哽咽着说:
“毛主席提我的名,就是爬,我也要爬去!”
威震四方的“徐老虎”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有一个叫徐海东的男孩。
出身贫寒,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在村里的私塾念书时,那些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总爱嘲笑他。嫌他身上有股异味,还给他起了个难听的绰号叫“臭豆腐”。
谁能想到,这个个子矮小、满身土腥味的“臭豆腐”。
日后竟成了叱咤风云、威震四方的“徐老虎”?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1935年。
这一年9月,红25军在艰苦跋涉了一年后。
终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对徐海东来说,这固然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但更让他欣喜若狂的,是毛主席即将莅临的消息。
得知毛主席,将随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
徐海东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迫不及待地出发了。
一路翻山越岭,跑了100多里路。
汗水湿透了他单薄的军装,疲惫也在一点一点蚕食他的意志。
但他却浑然不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无论如何,都要赶在毛主席来之前到达军团司令部!
汗流浃背地跑了3个多小时,徐海东终于气喘吁吁地来到司令部。
终于,那个他魂牵梦绕的时刻到了。
毛主席出现在他面前。
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向他走来。
当毛主席伸出温暖宽厚的大手,紧紧握住徐海东的手时,徐海东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毛主席用亲切的湖南话说:“海东同志,你们辛苦了!”
多年的艰辛和委屈,在这一刻得到了释然。
曾经那个被人嘲笑的“臭豆腐”。
如今竟然能与伟大领袖握手,听到主席的亲切慰问。
窗外的阳光,洒在吴起镇古老的土地上。
洒在两位伟人的身上。
远处,巍巍宝塔山默默矗立,见证着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幕。
从“臭豆腐”到“徐老虎”,徐海东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
但他知道,这条路他并非孤单一人,在革命的道路上,有党,有毛主席与他同行。
一张借条
很快到了入冬时分。
寒风凛冽,大地早已被厚厚积雪所覆盖。
中央红军战士,都是些单薄的棉衣和草编的鞋。
脚上布满了冻疮,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刀尖上舞蹈。
就连毛主席和彭老总这样的领导,也只能穿着单衣,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比起寒冷,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饥饿。
粮食,已经极度匮乏。
战士们常常好几天,都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食。
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痛苦,眼神中透露出绝望。
如果这样的情况再继续下去。
这些战士,恐怕不会死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而是会在这穷乡僻壤,被饥寒交迫活活折磨致死。
毛主席眉头,越皱越紧。
在昏暗的窑洞里。
他不停地踱来踱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部队至少需要两三千银元,才能渡过难关,这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窑洞外,寒风呼啸,雪花飘飞。
窑洞内,烛光摇曳,映照着毛主席忧虑的面容。
不久后的一天,夕阳西下。
余晖洒在军团部的土墙上,将整个院子笼罩在一片金黄色的光芒中。
徐海东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准备回房休息。
突然,一位战士快步走来,脸上带着紧张的神情。
对徐海东说:
“首长,有一位中央红军的领导同志来找您,已经等了好一会儿了。”
徐海东心中一惊,连忙快步走向会客室。
推开门,他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正背对着他站在窗前,似乎在凝视着窗外的景色。
听到开门的声音。
那人缓缓转过身来,正是杨至诚。
杨至诚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和忧虑,但却又不失沉稳和坚定。
他走上前来,与徐海东握手问候。
寒暄了几句后,杨至诚似乎有什么难以启齿的话要说。
他欲言又止,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犹豫和不安。
徐海东察觉到了杨至诚的异样,关切地问道:“杨首长,您有什么事要交代吗?请尽管说。”
杨至诚深吸了一口气。
缓缓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双手递给徐海东。
徐海东接过纸张,定睛一看。
竟然是一张借条!
借条上清楚地写着:中央红军向红15军团借款2500银元。
更让徐海东感到震惊的是,借条下方的签名,赫然是毛主席的亲笔签名。
那一刻,徐海东的脑海中闪过无数个问号:
中央红军,怎么会向我们借钱?
这张借条,是毛主席亲自签的字,可以证明事情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手中的借条,仿佛有千斤重。
毛主席的亲笔签名,更是让他感到万分沉重。
他深知,向来疼爱部下的毛主席此举,必定是因为中央红军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为了一探究竟,徐海东来到经理部,询问财务状况。
“首长,我们就剩七千多块钱了。”
干事硬着头皮回答。
徐海东心里一惊,这点钱是红军战士们一路上省吃俭用、遭人白眼才攒下的。
现在却要一下拿出去五千,怎能不让人心疼?
屋内的气氛凝重,而压抑。
经理部的同志们,你一言我一语。
小心翼翼地给徐海东算起细账,生怕一个不慎,这点钱就花光了。
徐海东默不作声地听着。
他明白,自己肩负着军团上下的信任,每一分钱都事关战士们的生死疾苦。
可毛主席和中央红军的处境,又如何能袖手旁观?
沉声道:
“明天就给中央送钱去!对中央,不能做守财奴!”
这一刻,再无半点犹豫。
第二天清晨,寒风凛冽,大地银装素裹。
查部长带着五千银元,踏上了去中央后勤部的路。
在关键时刻,为革命事业雪中送炭。
当杨至诚接过那沉甸甸的钱袋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紧紧握着查部长的手,连声道:
“这下可救了急了!”
有了这五千块钱,红军的日子总算能好过一些了。
士兵们有了御寒的衣物,有了果腹的粮食,革命的火种能够继续燃烧下去。
岁月如梭,转眼间多年过去。
然而,这件事却始终深深印在毛主席的心底,成为他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一次大会上。
他再次提起这段往事,语气中满是感慨:
“最困难的时候,那几千元钱,可是为革命帮了大忙!”
会场内,众人听毛主席这番话,无不动容。
他们明白,在革命的道路上,每一分钱都凝聚着无数先烈的鲜血和汗水。
那五千银元,不仅仅是一笔钱。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情谊,是革命同志间守望相助的见证。
八个字嘱托
窗外,秋风萧瑟,落叶飘零。
病榻上的徐海东望着窗外发呆,心中满是烦闷。
自从1940年那次大吐血后,身体就每况愈下。
身边的同志们体贴入微,不让他操劳公务,可无所事事,只能静静养病。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烦躁,病情也随之加重。
就在徐海东快要绝望的时候,一封自毛主席的电报送到了他手中。
徐海东颤抖着手打开电报,缓缓读着毛主席的嘱托。
当看到最后八个字时,他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泪流满面:
“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毛主席的关怀和鼓励。
如春风化雨,抚平了徐海东内心的焦虑。
他明白了,健康才是革命事业的根本,养好身体,才能继续为党和人民奋斗。
岁月如梭,建国的曙光终于照耀在中华大地上。
当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
徐海东,却主动要求降低衔级。
他对周总理说:
总理,这些年我一直在养病,为党做出的贡献实在有限,授大将军衔,实在是受之有愧啊。”
周恩来闻言,笑着拍了拍徐海东的肩膀。
语重心长地说:
“老徐,你不要推让了。给你授大将军衔,是根据你对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不高也不低,恰如其分!”
听了总理的话,徐海东热泪盈眶。
我想见毛主席
1969年春天,万物复苏。
然而徐海东心中却笼罩着一层阴霾。
九大即将召开,可他却迟迟未收到出席通知。
毛主席仔细端详着呈上来的出席代表名单。突然,他的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几分怒意:
“为什么没有,徐海东同志的名字?”
大会正式开始,毛主席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主席台。
落座后,他并没有立即开始讲话,而是朗声问:
“海东同志来了没有?”
连问三遍,会场内鸦雀无声。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而熟悉的声音颤巍巍地响起:
“到了!到了!”
毛主席循声望去,只见那个略显佝偻的身影,正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
多年的风霜雪雨,已在徐海东的面庞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
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闪烁着对革命事业的炽热热情。
毛主席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向徐海东抬手示意。
徐海东眼眶早已湿润,泪水夺眶而出。
他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想起了两人并肩战斗、同甘共苦的革命岁月。
谁曾想,这竟成了他与毛主席的最后一次相见。
病榻上的徐海东时而清醒,时而昏沉。
病魔无情地侵蚀着他的身体,生命之光正逐渐黯淡下去。
弥留之际,他反复念叨着一句话:
“我想见毛主席。“
这简朴而真挚的话语,回荡在病房里,也回荡在他的心里。
1969年12月,徐海东同志因病逝世,享年70岁。
噩耗传来,毛主席悲痛万分。
他痛失一位忠诚的战友,一位并肩作战的亲密伙伴。
回想起徐海东生前的点点滴滴,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