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热度还未下降,豆瓣评分高达8.8,是年内迄今评分最高的国产剧。这样的成绩在近年来的国产剧中实属罕见。
不仅如此,《我的阿勒泰》还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带动了阿勒泰地区的旅游热潮,让更多人对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剧如此受欢迎呢?答案有很多,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无疑是“诚意”。
首先是制作的诚意。
为了还原阿勒泰的真实风貌,剧组坚持在阿勒泰地区实地拍摄,将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呈现给观众。
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风景画,4K超高清的拍摄技术,加上杜比全景声音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这种对真实和细节的极致追求,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摄影刘懿增说:“由于新疆的温差大,天气状况多变,在现场的拍摄就像带着摄影机来‘打仗’一样。”
拍摄期间剧组经常遇到太阳雨,太阳雪,太阳冰雹,飓风等,有的时候一片云飘过,画面就会一下由晴转阴。
猛烈的阳光会晃得周依然睁不开眼,于适这在赛马会的时候,被飓风吹得眼睛发红流泪。
张凤侠出场那天风卷狂沙,基本一张嘴就会被灌进去一口沙子。巴太和父亲苏力坦的一场情感戏正拍着,毡房周围突然刮起飓风下起冰雹,剧组帐篷被风刮向不知何处,车队陷在草地里无法动弹。
有时剧组还会遇到沙尘,有时风甚至大到听不清声音。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于适不但要骑马射箭,还要表现得云淡风轻。
然而,剧组硬是“慢功出细活”,克服这些困难,乃至利用了这些特点,让阿勒泰呈现出了我们想看到的样子。正如导演滕丛丛说的:
“通往结果最快的路是慢慢走到的。”
慢慢来,用心去做,呈现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其次是表演的诚意。
剧中的演员们为了贴近角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巴太的饰演者于适,不仅到草原住了一长段时间,学习了哈萨克语,而且驯马、骑射、弹唱等戏份都是亲自上阵完成,全无替身。
张凤侠的饰演者马伊琍,为了角色学习了“疆普”,甚至通过化妆让观众几乎认不出她原本的模样。
周依然饰演的李文秀,全素颜出镜,无滤镜加持,展现了少女最真实的自然美。
阿丽玛饰演的托肯,其自然的演技让观众误以为她真的是当地牧民。她的“半瓶子”普通话,她的“搓衣板”,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不仅上面这些角色,还有巴太父亲苏力坦、村主任阿依别克、文秀奶奶等等,可以说剧中每一个角色都非常鲜活,非常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不但巴太和文秀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触动了观众的初恋情怀,让人回味无穷,就连村主任阿依别克送给老伴的一束花,也让人感动不已。
如果要把他们的表演概括成一句话,我觉得他们以堪称“天衣无缝”的表现,共同传递了朝戈奶奶说的一句话: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再者是文化的诚意。
《我的阿勒泰》深入了解了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并在剧中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从哈萨克族的“拖依”婚俗,“古尔邦节”赛马,到牧民的一半财产属于客人、未还清债务不能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都被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
同时,剧集也表现了传统文化风俗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如老猎人不能打猎的困境,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生态保护与资源开采之间的碰撞等,都引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如何和谐共存的深刻思考。
在这方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数张凤侠的一句话:
“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但不可以居高临下地改变他们。”
互相尊重才是正确的。
《我的阿勒泰》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部剧的成功,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的成功。它用诚意打动了观众的心,也让我们更加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出现。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你被《我的阿勒泰》中的故事和风景所吸引,不妨去阅读一下李娟的原著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在那里,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阿勒泰的风土人情,让来自大自然的风景和人治愈你。
留言讨论吧!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