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分两条线来描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链演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条线,论证人工智能跟机器相结合,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即智能化的机器人产业。
智能化的机器人产业链非常长,从人工智能软件开始,到最终实现为智能化的机器人,整个产业链迂回化发展的路线很长,规模很大,可以具体研究这个产业链的形成,这个过程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
第二条线,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
人工智能现在看起来几乎在所有领域中都可以得到应用,包括医疗、海洋开发、新材料开发、能源开发、脑力开发等等,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用人工智能,因此这个应用所导致的产业的规模会非常大。
▲ 图源Pixabay
现在大家都在讲新质生产力,我感觉人工智能就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其实主要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整个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技术革命趋势,是新产业、新赛道、新动能最重要的代表。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产业演化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会导致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
从人类到马力,从马力到电力,从电力到网力,是前三次工业革命;从网力到算力,算力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智能化技术革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结构,总体来讲都表现为“重化”趋势,而这次工业革命,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高度密集化,使得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产业结构当中的知识含量进一步提高。
第二,产业组织更加扁平化。
由于智能技术的进入,企业对于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机器有独立的决策能力之后,机器就可以承担许多重要的协调任务,企业没有必要保持过去那种超大型的管理队伍与规模,可以采取非常灵活的、小而美的企业形态,而且这种企业会越来越多。
工业化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可以比较大,因为作为自然人的劳动力有上限,但是等到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智能化机器人具有可以说无上限的自我协调能力,不需要多少人力辅助,企业的规模可能就会变得小型化,产业组织当中过去恐龙式的企业会逐步消失,而大量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会涌现。
第三, 对产业分工的影响。
过去在分工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交易成本、协调成本也会趋于无穷大,这是由人的脑力、体力的有限性所决定的,是有边界的。
随着智能化的机器人这个生产过程中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产业发展与扩张的过程中,那种交易成本随着分工规模和范围扩大而呈现为指数型扩张的现象,就可能会不复存在,因为智能化机器的协调成本非常低,所以未来分工的边界问题、企业规模问题、人际协调等问题等要重新研究。
第四, 关于产业关联。
总的来看,就是随着智能化机器人的发展,产业链可能会越拉越长,加工程度会越来越精细,产业迂回化的过程可能会越来越强,因此产业之间的协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理论上讲,产业链可以无限长,可以无限地迂回化,因为协调成本低。不同产业间的关联、上下游之间的关联、链主和上游企业之间的关联等等,会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机器与人、机器与机器、人通过机器实现与人的协调等问题,会占据重要地位。
第五,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前三次工业革命过程当中,都是物理化的、邻近空间的集聚,未来可能在云上实现虚拟化集聚,而且这种集聚形式现在也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平台电商已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集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这个现象提示我们,现在某些发达地区未来在产业集聚方面的优势会不存在,而现在某些相对不发达地区可能有重要的发展机会,因为不一定要在物理空间上集聚,可以在线上线下一体化分散集聚。这对中国的产业布局政策有非常重大的启示。
第六, 对产业绿色化的影响。
绿色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智能化能源技术发展,生态环保控制的一体化和智能化,产业绿色化发展也会成为一个内生性的趋势。
▲ 图源Pixabay
总体来讲,AI对于生产力的发展非常明显,我们就更需要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或创新的影响。因为微观经济基础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因此这个影响会不仅仅改变中美关系,而且会改变整个世界经济结构。
随着具有独立意义和决策能力的智能化机器人在生产中地位的确立,现在的生产关系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现在生产关系当中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会逐步转化为除了人跟人之间关系外,还有人跟机器之间的关系,人通过机器来跟人发生关系,以及机器跟机器之间的关系这四种关系。前一种关系的地位会下降,后三种会成为生产关系中新的形式,并且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改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个问题非常大。过去人跟人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都是讲劳资关系,讲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生劳资关系的冲突、阶级利益的冲突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不同阶层的利益上的冲突。今后看起来,如果人跟机器之间关系、机器跟机器之间关系占主导的话,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机器肯定不会反对人,如果机器要反对人的话,我们不会把它造出来。即使它具有自主决策能力,也不可能反对人,人会给它一个规制,这样生产关系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具体来说:
一是生产关系中的所有权关系将发生变化。
前三次革命,所有权关系都是资本占主导地位,这次工业革命有两种力量会发生变化:
一是智能化机器人产业早期需要有大量的资本投入,所以物资资本还要占到主导地位;
二是知识、技术、管理、信息、数据的作用逐步加大,它跟物资资本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所有权关系可能会向有利于知识劳动的方向转型,过去劳动价值论可能会变成知识创造价值论。
二是组织方式将发生变化。
组织关系过去是有边界的,是由人的脑力和体力决定的,未来由于智能化机器人具有无穷的生产能力,因此可能企业组织的边界就会突破上限。但是企业规模是不是越来越大?还是“去中心化”后变得越来越扁平而灵活?这还需要观察。
三是分配关系也可能将趋向于更加非均衡状态。
现在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之后,分配关系可能趋向公平。我觉得未必。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网力为主的革命,有人就预测分配关系会趋向于均等,主要的原因是去中心化。现在看起来中心化没有去,而且还加强了。
未来随着社会对人工智能资本投入力度的加大,资本会越来越集中。谁可以投得起这种吞金兽?只有国家的资本或大财团。这些投入都会要求回报的,因此必然会使资本的利益更加集中。二是机器生产的先进入企业会占有先进入的优势,会有市场集中的优势,所以它们可能在分配中占主导地位。
另外人工智能游戏不是大部分人玩的游戏,是少部分顶尖人才玩的游戏,所以这部分人在跟资本的博弈中会占有主导地位,他们可能占有比较大份额的利益。这些都是不利于分配均衡,中美两个人工智能大国将会首先遇到这个问题。
四是在管理结构方面将发生变化。
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管理结构都是形成所有者、管理者、劳动者三个阶层的利益均衡,管理者阶层逐步变大,并与劳动者阶层对立。
这种三角形结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将会发生剧烈变化,由于一般性的机械劳动、重复性劳动、简单劳动都会被机器替代掉,所以未来劳动者阶层会削弱,而得以壮大的是管理者阶层,因此管理者阶层和劳动者阶层过去的对立、冲突可能会降低,劳动者变成管理者阶层以后,大家地位相互趋向于平等。
▲ 图源Pixabay
最后,我谈谈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第一,在技术方面。美国过去一直搞的是语言大模型,这跟美国工业化阶段有关系,服务业为主,大家喜欢玩,另外美国很多现在大的工业都是自动化的,也不需要人工智能进行自动化改造,对它来说不是很迫切,但是对服务、娱乐方面它的需求很大。因此美国目前大模型大部分都是语言大模型。
中国应该更多注重发展视觉大模型,因为人的决策是眼睛看到后,神经指挥脑袋决策并进行手操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不是用语言来控制的,所以视觉大模型对中国工业生产更加重要。如果中国实体经济要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话,中国现在赶紧要赶的不是语言大模型,而应该是视觉大模型,这有利于强化中国的制造业,强化实体经济,这样再也不怕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竞争。
第二,在人才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就是少数人的游戏,是顶尖聪明人的游戏,而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以公平为主,培养的大部分是平均性人才,不是顶尖人才。中国工程师红利很多,但是中国顶尖人才不够,就是有高山没有高原,必须留出一定空间,让中国顶尖人才能够成长,不是说教育不要公平,不是说人才不要公平,而更多是应该考虑在现有公平基础上,给培养顶尖人才留出空间。比如现有大学可以进行人才选拔,把最优秀的人选拔出来去学人工智能。
第三,资本制度要进行改革。现在的资本制度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只有物质资本才能占有剩余索取权,这是不行的,不利于人力资本发挥聪明才智。在人工智能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情形下,一定要使得人力资本有所有权、有决策的话语权、有剩余索取权,才有可能激励科学技术人员来进行攻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本制度的改革。
第四,场景的培养。需要通过培养产业链下游的大企业来进行。没有“链主”企业,产业链上的专精特新企业就缺少市场、缺少应用的场景、缺少支持的力量。为此需要在企业自然成长的基础上,加速企业集中。
第五,中国发展智能化技术的机器人产业,是先重点搞未来产业还是先搞传统产业?我认为应该先搞传统产业,因为只有先搞传统产业才可以产生对人工智能的需求,使发展未来产业的风险降低。
第六,人工智能先搞自动化还是先搞数字化、网联化?这有一个次序,应该先搞机械化,然后自动化,然后再搞数字化,再搞网联化,这是一步步的进步过程。没有自动化,直接搞智能化是搞不起来的,这里有一个战略选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