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像水一样流淌,改变土地,塑造记忆。”上海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最后一个展览《让时间穿过》的入口,写着这样一句话。这似乎正描述着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的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项目与不断推进的城市更新形成某种互文,一些艺术空间也在向混杂着十年经验与记忆的这片土地告别。
这并不是第一次告别与变化,2023年,在余德耀美术馆落户上海第十个年头时,离开西岸迁入蟠龙;一些画廊从2022年以后因为种种原因陆续选择了离开……而在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等美术馆,一些大型展览的策划与呈现一直在如火如荼……变与不变之间,如何通过西岸回望上海的艺术生态,回望西岸2015年至今的十年?
俯瞰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
“已经很满足了,一直知道这里会改变、只是临时基地。而且,十年了,西岸的确给了很多优惠,画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香格纳画廊艺术总监施勇对澎湃艺术说。
在香格纳画廊艺术品仓库8号楼,一个以“十年”为由的回顾展于6月9日落幕,这个展览仅开放了9天;6月12日开始,池社和P.artGroup&P.artLab同时推出张培力个人项目“最后期限”和梁琛的“土地行动”,作为一种告别和纪念,宣告着龙腾大道2555号西岸艺术中心北侧作为“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下简称“示范区”)的最后篇章,也预示下一段旅程的开启。
池社外,张培力个人项目“最后期限”海报,该项目将随着建筑的拆除而结束
从一片荒芜到人潮汹涌,西岸十年的共同记忆
“十年——香格纳在西岸2015-2024”像是示范区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曾作为展览空间、影像室,后又改造为艺术品仓库的8号楼中,香格纳对于上海西岸空间自2015年开辟以来的每一场展览和项目做了回顾。面对这些展品和文献,瞬时陷入了十年的回忆中,而窗外已经被绿网(盖土网)覆盖的土地,又把人拉回现实。
“十年——香格纳在西岸2015-2024”展览的窗口,过去与现在交叠。
“现在作品挪到松江仓库了,劳伦斯(香格纳画廊创始人)说我们该做些什么吧?很快有了这个‘快闪式’的艺术项目。”施勇说,“因为很多作品都被收藏了,所以展出作品的前提就是,仓库现有的、曾在这个空间中出现过的。”
展览的起点是2015年9月8日,香格纳西岸空间以耿建翌个展“2015夏”开幕。“来的时候这里几乎是荒芜的,过去的旧厂房、旧仓库,目之所见一片瓦砾。我还记得第一次来一脚踩在未干的水泥里,那时整个就是赶工的状态——一边在施工,一边抢着开放。”施勇回忆。
“十年——香格纳在西岸2015-2024”展览现场,展期:2024年6月1日—6月9日
与香格纳一样,艺术家丁乙也是2015年将工作室落户西岸。“当时示范区还是龙华机场的遗留状态,周边没有商业,几乎连外卖都叫不到。经历了西岸十年发展,周边高楼林立,示范区变成了高楼包围下的‘城中村’。”他对澎湃艺术说。
高楼包围下,正在搬离的示范区。
对于西岸,建筑师柳亦春(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是更早的介入者,龙美术馆(西岸馆)、西岸艺术中心(2015年9月,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的设计改造均出自他手,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也是最早入驻示范区的机构之一。
西岸博览会期间的西岸艺术中心
“西岸艺术中心周边比较特殊,西岸艺术中心原是飞机制造厂厂房,最早规划做酒店,后来成为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下简称‘西岸博览会’)的举办地。当时这一地块并没有明确规划,计划留给未来做更好的安排,所以周边飞机制造厂的仓库厂房也暂作保留。”2015年4月,西岸艺术中心刚运营时,“考虑到博览会和各类活动的间隙,这一片会比较冷清。所以通过引入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并在原有仓库厂房外,再搭建了一些临时建筑,让整个示范区保持鲜活。但规划时,也考虑到只是五、六年,所以如今因规划原因搬迁,入驻的文化机构、创意办公都是理解的。”柳亦春说。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致正建筑设计事务所
上海西岸官方网站上显示,“示范区”于2015年9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约7375平方米,共由18处建筑组成,包括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丁乙工作室、铁海工作室、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乔空间、致正建筑设计事务所、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艾可画廊、香格纳画廊、池社、东画廊等国内外优秀文化机构。
西岸艺术中心以及北侧的示范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18处建筑不少是临时展区,但是有些在中国当代建筑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池社”是全球第一个由机器人现场砌砖搭建的,还有很多都在全球最重要的建筑杂志上发表过。“池社”张培力的项目,以一种拖拽和撞击的动作冲击建筑,展览和池社的最后一日(15日)将加大摆动幅度,直接撞击破坏墙体。“池社空间的存在或变迁,与‘池社’小组的状态有一定相似性,所以张培力老师很多年前就提出最后一个展览项目,由他来实施。”池社总监陈勇为说。这是推倒、是结束,又何尝不是一种开始?
袁烽团队设计改建的池社建筑
张培力个人项目“最后期限”
回顾2015年至今的十年,正是上海艺术行业迅猛发展的十年,上海滨江的众多美术馆,不少是近十余年陆续开馆的。西岸作为20世纪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启动地区城市更新,对标巴黎左岸、伦敦南岸,开启了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的华丽转变。
龙美术馆(西岸馆)结合原北票码头保留煤炭漏斗改造而成,于2014年建成运营
2015年,曾在位于西岸的余德耀美术馆展出的贾科梅蒂大展
在“西岸文化走廊”概念下,2014年开始,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相继建成,直至2019年伴随着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的西岸美术馆开馆达到高潮,此后,星美术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西岸漩心等相继开放,西岸打开了一种“新”的生活空间,在这里,过去与当下共存,艺术与生活交织。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更是将艺术延伸到了西岸南段,把主展馆放在了曾经的白猫库房,将公共艺术融入工业痕迹之中,也展示出西岸未来布局的无限可能。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白猫主展馆摄影师:田方方
每年11月上海艺术品交易周期间,西岸和ART021两场博览会的开启,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处的艺术人士,一场场轮番开幕的艺术展览和活动把此处装点为艺术的秀场,一时间人潮摩肩接踵,辐射而出的不仅是城市艺术展览的空间延展,而是把上海变成了“全球艺场”。“西岸博览会的发展和影响力超出了想象,已经成为了亚洲、乃至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博览会,而且西岸艺术中心不仅是艺术空间,也是文化和商展空间,尤其11月艺术季与进博会联动,所带来的交易份额,可能反而是其他商业体运营一年也无法达到的。”柳亦春说。
2023年11月9日,即便雨中开启,西岸艺博会人流依旧。
而西岸艺术中心北侧的“示范区”,也的确发挥了其示范作用,呈现了多种小小的艺术生态,让来到美术馆、博览会观众,可以更深入了解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以及画廊的工作;西岸展览轮番又闹中取静、也为艺术创作者带来灵感,为画廊带来更多年轻的观众和藏家。艺术与西岸可谓互相助力,“艺术西岸”也成为城市更新的特别案例。
城市更新中,文化艺术何为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将社会视为一件艺术品,认为不应该仅仅只是把外在的形式塑造得多么炫目从而增加其价值,而是应该更加看重其自成一体的风格,还有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品质和历史厚度。
沿着齐美尔的思路,美国城市问题研究权威乔尔·科特金(JoelKotkin)在2005年出版的《全球城市史》中指出一座活力充沛的城市,必须具备三个特性——安全、繁荣和神韵。所谓“神韵”,在现代社会,则可引申为一个城市的共识价值及精神面貌。这种“神韵”或源于本土生活价值和人文精神,亦激发出持续不断的文化艺术创造。
对于“神韵”的关注,也是一座城市从发展期到成熟期的标志之一。其中,文化艺术空间丰富着公众的日常生活,当人们有闲暇时间,并选择来到美术馆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是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标志之一。
上海西岸美术馆
谈及区域开发,作为建筑师的柳亦春说:“过去开发商先买地、盖房子;居民入住后,政府再投资建设文化场馆,丰富城市生活。但西岸的规划是先建设将来要建的文化场馆,政府提前投资,以文化艺术氛围撬动区域发展,事实证明获得了很好的收益,也吸引到在传媒港、金融城、智能数字港几个片区中行业巨头的进驻。”
柳亦春尤其提到西岸艺术中心北侧的“示范区”打了城市收储用地的时间差,在没有明确未来如何开发时,先临时性地作为艺术家工作室和展览空间,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更新中的短时利用策略,因为展览空间的移动也相对方便。
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最后一个展览,苏畅《让时间穿过》的入口
比如,此次搬离后,香格纳会先回M50空间,8月在星美术馆附近会有一个临时场地。东画廊,近年来在西岸已经是第三次搬家。2017年在当时余德耀美术馆附近的一个玻璃楼(龙腾大道2879号)中,东画廊与阿拉里奥、没顶等几家画廊构成一个小生态,但在2020年相继离开。有的画廊为了寻求更稳定的场地离开了西岸,比如没顶画廊落户苏州河畔、大田秀则画廊来到外滩源。
2017年,东画廊于龙腾大道2879号302室,展出的张如怡个展“以为何处”
2024年,东画廊在示范区的最后一个展览王宁德“大洪水”
一些艺术家似乎也早已习惯了几年就需要换工作室的方式,比如丁乙。丁乙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室是1999年入驻的西苏州路1131号,这个工作室于2001年拆迁;后来落脚在M50,当时的M50尚名为上海春明粗纺厂,并不是艺术区的业态,只是一个租给私人企业的加工厂房,但随着艺术家、画廊进入,慢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区域,也逐渐融入更多商业,演绎着“士绅化”的更迭。对于西岸的十年,丁乙说:“引进我们的时候是说五年,现在已经快十年了,我们是满足的。作为艺术家工作室十年已经很久了,西岸也给了我艺术创作的灵感。”未来其工作室则将搬往杨浦复兴岛。
正在打包搬迁中的丁乙工作室。摄影:朱可豫
一些设计事务所和创意办公,目前大多人去楼空。但也有一些尚未找到合适的地方。从4月通知到6月搬迁,像是一个断裂式的结束。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一地块有新的规划势必更带动区域更好的发展,但“示范区”一夕间散去依旧有些许不舍,这也触发了艺术家以艺术行为与之告别。
正如创办油罐艺术中心的收藏家乔志兵在此前接受相关采访时所言,变化是正常的,不止是小生态在变化,大趋势也在变化。
然而,一丝遗憾的背后,有没有可能既满足规划调整,又留住艺术生态?
比如,西岸向南是否有闲置的厂房,延续之前利用土地收储空窗期的方式,将“示范区”腾挪到一个相对不太远的片区。
柳亦春对澎湃新闻说,“艺术区的聚集并形成气候,往往要数年时间,如果因为城市发展需要腾挪换地,的确也是可以好好规划的,忽然间散掉实在是可惜,其中有很多隐形的价值可能被我们轻易地忽略掉了。对城市而言,艺术空间是美好生活的空间需求,城市发展本就是要有更多的文化空间为发展目标;对文化艺术本身而言,区域性聚集也是交流和发展的推动力。”
西岸南段
虽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是因为艺术而形成的,但是真正一流的城市一定会与艺术相伴,也一定是艺术之都。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新兴艺术策源地”,中国现代美术、音乐、电影等都发轫于上海。21世纪以来,上海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不断上升,并与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相媲美,无疑也得益于艺术发展和城市友好度的提升。西岸是这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与遍布上海的百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外滩、苏州河区域形成的艺术聚集区等共同构筑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氛围,其中,西岸无疑是标杆之一。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演出沈伟作品《融》
上海未来发展、产业转型的拓展,当然不可能放弃文化艺术,且会更浓墨重彩地呵护、培育,因为这与城市的发展相匹配;也有理由期待,在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艺术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艺术也应该伴随这轮发展有新的提升。也相信,西岸也将以新的方式给艺术和艺术家留下空间。
也许艺术聚集区还会迁徒或流动,艺术生态可以变化,但不变的应该是海纳百川的气度。
——这当然应该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风格。
西岸区域原貌,2008年摄;?西岸集团
西岸区域现状,2023年摄;?西岸集团
(注:本文部分图片由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香格纳画廊、丁乙工作室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