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而言,“谷牧”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种种建设与改革的岁月当中,谷牧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当年的“大三线”建设,还是后来的改革开放,曾经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谷牧,身影都频频出现其间。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谷牧都是温和而理性的。而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谷牧前往成都传达中央大三线建设精神时,却曾经露出了令人惊讶的反应:
当时,谷牧在几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会场准备开始对相关会议进行发言。然而,就在他即将走上讲台进行准备时,突然听见主席台下有个熟悉的声音,轻轻地喊了他一声:“小谷!”
看清来人后,谷牧顿时露出了惊讶的表情。随后,谷牧又轻声嗔怪道:“请先回去吧,你不要参加会议了。”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能让一向温和的谷牧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一、会场中的偶遇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里的一个“专有名词”。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和战争,在开国后,国家的建设侧重点仍旧放在了如何应对战争之上;同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中国与苏联、越南等国家的关系逐渐“降温”、甚至跌至冰点,战争威胁迫在眉睫,“三线建设”也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
在当时,中国许多重工业企业和国防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当中,而大城市又多分布在沿海地带,与此同时,围绕着大城市而修建的铁路桥梁等设施又没有足够的防护能力,而相关的水库和水坝对于水流的调节能力又十分有限,这些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时的“弱点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大三线”建设计划——其一,中央计划将重工业企业和国防工业进行位置上的调整;其二则是加强西南、西北两地的重工业建设,拉高这些地区的城市水平,让中国重工业和大城市的重心“偏移”。
当时,担任国家建委主任的人正是谷牧。为了将西南和西北两地发展成中国的“战略后方基地”,谷牧于1959年来到成都,准备传达中央的“大三线建设精神”,为后面的建设做好指导方针和计划。
抵达成都后,谷牧在当时大三线计划的成都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会场准备发言。可是,就在谷牧即将踏上会场讲台时,一个人突然在讲台下方轻轻地喊了他一声:“小谷!”
谷牧循声望去,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竟然是彭德怀!
原来,庐山会议后不久,彭德怀就搬到了北京西郊,在那里种田、养花,提前过起了退休的生活。可是,戎马一生的彭德怀压根“静不下来”,没过多久,他就写信向中央陈情,希望能“再度出山”,而恰逢中央正在分派大三线建设的相关工作,于是便将这位曾经的“共和国元帅”分来了成都,担任成都“大三线建设”的副主任职务。
看到彭德怀,谷牧着实吃了一惊。他赶紧走下台,向彭德怀问好,并且略带责怪地说道:“您怎么亲自来了!请先回去吧,不要参加会议了,等会议结束,我带上材料去跟您汇报。”
彭德怀连连摆手:“不用。我现在可是大三线的副主任,这次会议,我不亲自来听,怎么能行?”
看到彭德怀如此坚持,谷牧又邀请彭德怀和自己一起前往主席台上就座。然而,彭德怀却十分和蔼地说道:“坐在哪里不是坐?我就坐在下面听。”
无奈之下,谷牧只好独自回到了台上。不过,在这之后,谷牧在长达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里,从始至终地站在台上,他用这种无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彭德怀这位“开国元帅”的尊重——
二、书生报国
其实,在众多陪伴新中国成立、并分别担任起国家重要职务的老一辈共产党员当中,一腔“书生意气”的谷牧,革命经历颇有些“格格不入”。
1914年9月,谷牧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在村子里,大多数孩子从几岁起就开始忙于跟着家里的大人们耕田、打渔、劳作,有机会正经读书的少之又少,然而,谷牧却是当中的一个“异类”。
7岁起,谷牧就被祖父送到了当地的私塾中。起初,谷牧接受的是“子曰”“诗云”这一类老式教育内容,可是,随着清政府的倒台,社会新旧思想的变革让教育体系经受了不小的动荡,有不少十几岁的学生原本已经读了多年私塾,却不得不重新回到“新式小学”中接受教育,谷牧就是其中之一。
15岁时,谷牧转入了荣成县第一高小就读。因为已经上过一遍私塾,谷牧的学业压力很小,课余时间无事可做的谷牧开始翻阅各种书籍,也因此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的新思想。
在谷牧后来撰写的《谷牧回忆录》当中,正是青年时代时读到的鲁迅先生所写的《狂人日记》,让谷牧的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他从《狂人日记》联想到了自己的老家,凋敝的农村和贫苦的农民都让谷牧意识到,“救国”和“革命”,才能真正改变家里人的生活。
新思想的启蒙,让谷牧彻底偏离了家人最初为他计划好的道路。1931年,谷牧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表在了学校佳作展览板块中,被正在荣成发展工作的地下党员孙季周注意到了,他很快邀请谷牧来到家中小聚,并且发展谷牧成为了共青团团员;次年,谷牧转为共产党员,开始投身于革命工作。
1934年,谷牧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随后被分派为地下党员,负责主办北平的进步刊物《泡沫》。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谷牧正式成为了谷牧——
原来,“谷牧”本名叫做刘家语,“谷牧”这个名字是他在左联工作时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笔名。可是后来,因为共产党员“刘家语”遭到了汉奸的举报,谷牧就此将笔名改成了大名,并沿用了一生。
对于一名革命工作者来说,地下工作更加考验一个人对于党信仰的坚定,而这种坚定的态度和理念,又需要足够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所以,在那个动荡起伏的战争年代,和那些在战场上杀敌建功的将军们不一样,谷牧以一介“书生”的身份,奋战在另外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之间,直到1940年,谷牧被调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担任统战部部长和分局秘书主任职务,主要负责起草文章和联络上下级,他的工作,才逐渐从地下走到了地上。
1949年9月,济南解放,谷牧调任济南市市长,同时兼任市委书记、济南警备区政治委员。
此时的谷牧才刚刚35岁,在一众接管大城市的领导当中,谷牧可以算是最年轻的市长之一。不过,年龄虽小,谷牧却很快在济南做出了不斐成绩:
抑制通货膨胀、完成土地改革、构建当地武装新格局……谷牧政绩和他写给中央的报告一起,被毛主席批阅并转发全党阅读,谷牧的名字,也开始被新中国各个高层所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的建设与改革过程当中,谷牧开始大放异彩——
三、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
1965年,国家开始狠抓落实“大三线建设”,曾经担任过第二届国家建委副主任的谷牧得到了周总理的提名,开始担任第三届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和党组书记职务。
在谷牧的回忆录中,谷牧曾经提起了自己在周恩来手下办公的这段日子。因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谷牧始终跟在周恩来左右,所以,在二十年的工作和学习当中,谷牧在周恩来身边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也受到了来自周恩来的深远影响。
许多年后,谷牧的次子刘会远曾经评价自己的父亲有着一生坚守的标准,那就是“常识”和“理性”:
“父亲深受周总理的影响,也继承了周总理的‘政治遗产’,那就是专业干部必须‘坚守原则’。……他身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这样的“中庸”和“坚守”,让谷牧在新中国的建设时期里,始终紧跟中共中央的脚步。在近代历史当中,邓小平同志被称为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谷牧则成为了经济特区的“总工程师”“前线指挥官”:
1978年5月,谷牧率领第一支考察队伍前往法国。他们在西欧逗留考察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认真研究了当地的科技和经济体制,并得到了当地大使的热情招待与殷切交谈;
在看到我国当时比西欧的发展落后不少的现状后,谷牧和几名同志连夜写下了考察报告,在回国后的第一时间呈送了中共中央,这成为了后面改革开放的宝贵资料之一。
1979年3月,国务院成立进出口领导小组,谷牧担任组长,负责统筹并推动进出口工作的全局部署;同年9月,谷牧与日本签订了第一笔外国政府的贷款,为后面频频开发外国贷款进行经营开创了先河;
1982年,国家内部组织架构调整,谷牧开始担任经济特区的建设和旅游工作。那个时候,许多人都担心开放会带来诸多的问题,连邓小平同志都曾经说过:“可能会进来很多好东西,但同时也会进来苍蝇和蚊子。”
不过,谷牧却做到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仅仅三四年的时间里,谷牧所管理的经济特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谷牧也严厉打击了香港广东等地的偷渡和走私问题,南海沿海城市的发展以一种“一日一变”的迅猛发展姿态,一路高歌猛进……
谷牧的成绩有目共睹,可是,在当时相对比较保守落后的中国当中,谷牧“引进外资”的行为也遭到了一部分人的非议,尤其是在他前往日本签订第一笔贷款时,由于数十年前对于侵华日寇的切齿痛恨,谷牧的母亲在电视里看到儿子签约的画面,气得拿拐杖不断地在地上戳,怒气冲冲地骂自己的儿子:“汉奸!汉奸!”
背负着老人的不解和质疑,谷牧坚持跟随邓小平同志,支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当然,“改革春风吹满地”,对开打开门户后为中国带来的高速发展和极大便利,如今的我们早已经一清二楚,无需赘言……
四、结语
1993年,谷牧届满退休。2009年,这位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
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们不惜披肝沥胆,他们呕心沥血,才让新中国屹立在了东方之巅,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如今的强大中国。
现在,我们生活在蓝天下,享受着和平而幸福的生活,也不应当忘记老一辈们的付出与奉献。唯有牢记历史,才能带领着中国继续前行,才能为后世子孙留下更为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和平与力量!
参考
百度百科·谷牧。
杂志《干部文摘》2011年第1期《谷牧:曾被母亲骂“汉奸”》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11-17/19680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