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组来自商务部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2023年一季度,中国外贸增速明显放缓。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无论是高端装备制造、中端工业品,还是低端日用消费品,中国对欧美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均不同程度承压。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在高中低端市场的全面受挫? 在逆全球化趋势抬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国际背景下,未来中国外贸的出路和方向在何方?
外贸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依靠人口红利、资源要素等比较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通过加工组装等方式广泛参与分工,并积累了雄厚的外汇储备。
这种“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把中国推送到了,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位置。随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这一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发达国家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对中国封锁打压,新兴经济体崛起,分享产业转移红利,种种因素交织,“外需依赖、两头在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进入2023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速持续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传统的出口优势产业,也面临产业链“断供”的风险。
那么,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哪里?
一、高端出口承压,技术封锁持续加码
在外贸领域,高端制造向来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一个国家在芯片、光刻机等尖端领域能否占据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回顾中国高端出口的现状,不难发现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中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差距。
以芯片产业为例,作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芯片制造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所垄断。
尽管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高端芯片制造、EDA工具、高纯度硅材料等关键领域,与国外巨头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集成电路领域,中国仍处于跟跑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高端芯片严重依赖进口。
以先进制程工艺为例,台积电、三星等代工巨头已实现5纳米乃至3纳米工艺的量产,而中芯国际等“内地龙头企业”,最先进工艺也还只能做到14纳米及以上。
高端光刻机领域的差距同样明显。光刻机被誉为,芯片制造中的“皇冠明珠”,直接决定了芯片的制程工艺和集成度。
长期以来,全球高端光刻机市场,被国外垄断了,中国企业尚无法实现,极紫外光刻机的自主化生产。
2019年,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切断了,中国获得美国技术和零部件的渠道。
2020年,美国进一步升级芯片禁令,禁止包括台积电在内的企业使用美国设备、软件和技术为华为代工芯片,更要求这些企业,在向华为出售芯片前,必须获得美方许可才行。
在美国的“长臂管辖”下,荷兰、日本等国家纷纷跟进,对向中国出口光刻机、镜头等高端设备设置重重障碍。
加之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短期内“难以恢复”,中国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产业面临“缺芯少料”的严峻考验。
华为海思、寒武纪、中星微等本土企业已经吹响了"芯片自主"的冲锋号。华为推出的麒麟9000芯片已经可以和高通、苹果的旗舰芯片一较高下。
中芯国际则成为国内首家具备14nm制程量产能力的晶圆代工企业。虽然差距犹存,但“换道超车”的希望正在点燃。
二、中低端市场风光不再,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起开始下降,人口红利效应逐渐消散。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表示着工资水平的快速上涨,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也会“水涨船高”,传统的要素驱动优势,正在被逐步“削弱”。
十几年前,中国工厂招工很容易,每天都有大量年轻人排队应聘。但现在80后90后大多不愿意来车间干活,“招工难"是个大问题。
人工成本也是一年比一年高,原来3000块钱一个月就能请到十几个工人,现在光社保五险一金就要上千,哪里还招得起人?"
广东的一家玩具厂老板李先生说,十年前他们工厂用电0.6元/度,现在已经涨到1.2元/度; 国内运费更是从几毛钱涨到几块钱一公斤。
在成本的多重挤压下,很多低端制造转移到了东南亚,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已经大不如前。
家具厂技术员老王说,他原来在国内一家大型家具厂工作,后来厂里把订单转移到了越南,他也跟着去了。
越南工人工资只有中国的一半,土地、水电也比国内便宜很多。像沙发、床垫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越南生产成本能比国内低20%-30%。
近年来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对标"中国制造",大打低成本牌,在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蚕食中国的市场份额。
以纺织服装业为例,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国凭借人口和成本优势,出口额年均增速高达20%以上,而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却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来都不是静态的,唯有顺应时代变化、把握发展机遇。
过度依赖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前不久,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服务外包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企业向境外提供服务外包达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
这是中国服务贸易转型升级、提升附加值的重要战略部署。服务外包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就业吸纳能力的特点,将成为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三、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倒逼外贸转型升级
外贸转型升级,不仅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密切相关。
随着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些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倒逼外贸发展模式加快调整,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
中国主要生产服装、鞋帽等,都是订单式代工,利润很薄,虽然产值不小,但产品普遍是低附加值的,就是俗称的"微笑曲线"最底端,企业长期被动接单,议价能力差,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中国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品牌溢价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逐步弱化。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出口产品中,中低端产品占比高达60%以上。
靠低端制造和价格战,企业利润越来越薄,甚至出现微利甚至亏损。过度依赖低成本优势和规模扩张,很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更多强调出口,把扩大内需,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
现在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通过扩内需倒逼外贸创新发展。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四、产业竞争力是外贸发展的根本支撑
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有力带动了外贸转型升级。
海关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过去,外贸主要靠价格和成本优势,现在越来越看重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等创新能力。
反映出中国外贸发展内生动力的新变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发展,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推动了贸易方式创新。
这些都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持续优化外贸营商环境,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搭上全球化"快车"。
以海关"两步申报"制度为例,企业可以"边通关、边办单",最快2小时就能完成清关手续,通关时间比传统模式缩短60%以上。
去年1-11月,"两步申报"货值超10万亿元,惠及近10万家企业。
以前,小微企业很难直接参与国际贸易,主要通过贸易公司代理。现在通关更快捷、检验检疫更高效,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模式也在蓬勃发展,企业可以借助平台直接触达全球消费者。
中国公司70%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客户,他们以更灵活的方式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生力量。
从中长期看,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是构建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诸多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地缘冲突加剧,新冠疫情影响犹存,产业链"去风险"诉求日益凸显。
去年8月,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试图通过高额补贴扶持本土芯片产业,重塑半导体产业链。
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
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等两端延伸,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是众多外贸企业的不懈追求。
中国公司原来主要做代加工,利润很薄。近几年转型做自主品牌,组建了上百人的研发团队,产品也从低端耗材发展到高端医疗设备,去年利润是五年前的十倍。
关键就是要在创新链、价值链高端发力,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争取高端位置、高附加值。"
结语
中国外贸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只有不断地创新,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中国外贸才能在逆境中打开“新路子”。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转发、点赞支持大家哦!
参考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6449604370203188/?channel=&source=search_tab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20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