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徐文罡通讯员杨莎
6月12日下午,全省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交流会在温州平阳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有关决策部署,围绕全省美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开展交流。
会上,温州市平阳县敖江镇镇委书记华怀健以《强势开局,精准发力,全力打造现代化美丽城镇样板镇》为题作交流发言。
鳌江镇隶属于温州市平阳县,得名于中国三大涌潮江、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辖区面积164.3平方公里,下辖十大社区、87个村(居),现有户籍人口19.6万、常住人口超30万,是全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也是温州大都市区副中心的重要组成。
近年来,鳌江镇锚定“加快打造共同富裕镇域样板”的奋斗目标,以“大建大美”攻项目,聚力推进“潮涌鳌江·智造未来”综合品质区等63个项目、总投资超过380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以“精建精美”优环境,建成投用九叠河生态公园、黄公望公园、港口公园等占地超2000亩的城市滨水公园,并以全省第一高分创成国家卫生镇,成功入围全国文明镇候选名单,摘得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省级综合品质样板区等荣誉。
为巩固提升小城市培育试点成果,2023年鳌江镇全面启动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在省美丽城镇办和市、县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率先编制《鳌江镇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以共富基本单元和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镇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产业、人文环境和综合治理等现代化水平并取得初步成效。
坚持源头防治,严格污水“前端管控”
一是全力打好工业污水防治仗。按照工业企业废水污染程度进行分级分类整治管理,其中不产生有毒有害污水的企业,废水允许直接接入市政管网排放。明胶、化工、水产等行业的22家“需处理后接入”企业,定期指导其废水调蓄及预处理设施技改日均产量超4500吨的工业废水,需经企业预处理并达标后接入市政管网。对于印刷、化工等产业中产生严重污染的“限期退出”企业,鳌江镇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定位与绿色清洁产业需要,指导其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同时坚决关闭银泰化工等转型困难、整治无望企业,不断提高企业对污水治理的积极性、彻底性和强制性。二是全力打好农业污水防治仗。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梯次推进农业生产污水治理,特别是聚焦“双梅”两个原国家级生态乡水环境保护,重点推进畜禽养殖污水整治。三是全力打好生活污水防治仗。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与“厕所革命”、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建设等工作一体推进;在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扎实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制定《鳌江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方案》,系统开展老城区雨污管网修复,以及住宅小区和美容美发、餐饮企业等有关建设单元的雨污分流改造,特别是近3年投入1.4亿元,完成8个自建房区域、67个住宅小区、3个农贸市场和204家企事业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实现建成区“污水零直排区”全覆盖,并创成“污水零直排”市级、省级试点镇,为现代化美丽城镇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全域纳管,畅通污水“中端输送”
一是硬件设施提质增效。2019年启动《鳌江镇综合管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先主网、后干网”的建设改造时序安排,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1.44亿元完成昆鳌大道、车站大道、疏港大道、江滨路等14.5km污水主干管以及曙光路、鸽巢路、新河路等24.5km污水次干管改造。特别是在编制《专项规划》时,结合钱仓片区未来人口集聚和工业发展趋势,谋划实施投资5300万元的钱仓片区污水纳管主干管工程,目前项目一期工程正处于立项阶段,预计年底前开工建设,建设完成后钱仓片区内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将通过主管进入昆螯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将为钱仓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二是管网改造提标赋能。认真贯彻省政府《浙江省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行动方案(2023-2027)》要求,围绕“补短板、强品质”目标,协同县排水公司推进污水系统数字化建设,开发全镇“污水管网一张网”等工具,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监管和综合调度;同时,根据年均降水量、排水面积等情况,滚动实施城市道路老旧管网提升改造,通过更换管道材料、铺设大管径管道等方式,重塑大容量排水网络。近3年,完成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网改造13条,提升污水管网30余公里。此外,针对老城区、滨江片区等地道路易涝问题,2022年投入2000余万元,高标准完成供销大厦后侧等13个易涝点位整治,惠及居民超3万人。三是运行维护提档升级。坚持在“查”和“治”上狠下功夫,在问题排查上突出“全覆盖”,研究制定《螯江镇排污养护长效机制》《鳌江镇生活小区长效养护管理机制(试行)》等文件,通过QV探测仪、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探测等技防手段,以及村社干部、网格员和管护队伍巡查等人防方式,及时、精准排查市政管网运行存在问题。同时,在问题整治上突出“无死角”,在购买第三方专业运维服务的基础上,紧密联动县排水公司等专业力量,并综合考虑所处环境、管道管径、材质、埋深等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修复方案,近5年累计排查市政管道220多公里,整治管网问题2753个,清理管道超37万米、修复管道超4700米。
坚持闭环处置,加强污水“末端治理”
一是农村污水处理多元化。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顶层设计上,组织相关部门以及技术团队对全镇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工作实践,因地制宜构建了“纳大厂、建小厂、不建厂”的农污治理模式,较好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效果。其中,“纳大厂”即标准化,就是将建成区内28个城市社区和15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体系,由昆鳌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建小厂”即设施化,就是在建成区外的42个人口较多且居住相对集中村庄,以大村一村多终端、小村多村一终端的形式,规划建设了79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日均污水处理量达4515吨;“不建厂”即资源化,针对山碧、苏岭等2个山区村常住人口不足100人且居住较为分散,采取资源化利用模式和厌氧式、无动力、小区域的生态处理技术对农污进行分类处理。二是城镇污水消纳集中化。鳌江镇现有污水处理厂1座,即昆鳌污水处理厂,占地162.5亩,其中一期项目设计规模6.0万m3/d,主要收集昆阳和鳌江镇区1995年后建设的城市新区产生的生活污水,于2009年建成投用,后于2012年以TOT形式引入社会资本——中南勘测设计院负责日常运行管理。近年来,随着昆鳌两镇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保意识提升,一期项目基本上处于满负荷运行,同时根据《平阳县域污水专项规划(2019年)》,昆鳌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增加螯江钱仓片区及西湾围垦一、二期,到2025年污水量预计将达到11.71万m3/d,其中仅鳌江镇区污水量就有7.05万m3/d,远超一期项目的设计规模。因此,鳌江镇协同相关单位积极谋划推进二期项目建设,征地52.46亩,并于2022年投资3.43亿元在一期规模基础上进行清洁排放提标改造并扩容6.0万m3/d。2023年底二期项目建成投用后,污水处理厂的总处理规模提升至12.0万m3/d,同时“尾水”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总磷等指标均明显下降。三是生活污水利用资源化。按照《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13号)要求,扎实推进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新改建工程与“十里梅林”乡村振兴示范带提升、未来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并融入景观小品、植物造型和管理用房等元素,打造村民日常休憩、游玩的“污水零直排”主题公园;同时,在农业大村探索污水“分级处理分级利用”模式,通过前段人工浇灌、中段水肥灌溉、后段喷滴灌、淤泥还林等方式,综合利用污水对农田、果园、绿化等进行水肥补充,既降低终端污水处理能耗,又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并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磷肥、氮肥的使用。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持续在“尾水”利用上下功夫,实施“再生水”利用工程,在郑家墩社区设立“再生水”取水点的基础上,2023年又新设九叠河公园补水点,虽然日均产量2.5万吨的再生水以稳定达标排放为主,但在秋、夏等旱季,我们积极引导道路清扫车、绿化浇灌等市政车辆利用“再生水”作业,并适时补充九叠河等公园河水,在降低市政运维成本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减少旱季自来水占用,保障全镇30余万市民生活用水安全。二是供气能力再提升。鳌江镇现有液化天然气(LNG)气化站1座、供气管网80余公里,日供气量达5.5万m3/d,但却未与国家管网管道接通,仍由槽车运输方式采购。为进一步减轻居民和企业的用能负担,消除槽车运输各环节的安全隐患,今年鳌江镇启动总投资4516万元的鳌江天然气综合站建设工程,计划新建液化天然气(LNG)气化站1座,并将液化天然气储存规模将提升至500m3、出站供气能力将提升至12000m3/h,同时新建天然气门站并与国家管网管道直接贯通,将全面提升天然气使用的安全稳定水平。三是市政路网再优化。近年来,鳌江坚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联动推进交通大动脉、市政道路网建设,并初步构建由1个动车站、2个高速互通、6座跨江大桥和六横六纵干道组成的“12666”陆路交通网。今年,聚焦“外通内畅”目标,敖江镇携手浙工大团队推进镇域交通规划研究及现状交通治理,系统谋划了47个交通市政项目,近期将重点推进胜利路、园林路等市政道路提升及九大入城口改造工作。四是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再发力。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实施风貌塑造、环境提升等提升工程,建成投用“十里梅林”乡村振兴示范带、104国道西过境鳌江段风情线,“八景塘川”“醉美西塘”等15个、约7500亩的美丽田园项目,以及鳌江标准堤健身步道等13条、长40余公里的城区绿道和九叠河生态公园省级美丽河湖,其中串联胜利公园等多个“网红”公园的省级3号绿道入选温州首届最美绿道,引领带动厚烊等4个村入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名单,其中3个已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