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龙:科学治沙蹚新路 绿色浸染毛乌素(3’40”)
审稿:杨永前
终审:鞠晓燕
一读:高 颖
正文:
[解说]夏雨初霁,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陕西省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樟子松迎风而立,松涛阵阵,为曾经的不毛之地披上“绿衣”。
[同期]全国防沙治沙标兵 张应龙
这一片樟子松林地就是我在2005年种下的第一批樟子松,现在看来效果非常好,你看高的它可以长到20米,它的胸径已经达到15公分。这片林子里边,我们已经在林下开始种植(赤)松茸菌,你看底下长的都是品质很好的(赤)松茸菌。
[解说]为了在毛乌素沙地人工种植赤松茸,张应龙和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的科研团队花费多年,经过组织培养、菌种驯化后,才将赤松茸从实验室带进樟子松林进行试种。坚持科学治沙,这是张应龙投身毛乌素沙地治理21年来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同期]全国防沙治沙标兵 张应龙
我治沙造林开始的时间是从2003年,(当时)以一种热情去治沙。当时是流动性沙丘比较多,就是对于一个“门外汉”,对一个不懂治沙造林的人,一开始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解说]由于不懂技术,张应龙差点赔光家产。痛定思痛,他逐渐认识到治沙造林要注重科学方法和管理技术。2005年开始,张应龙与多家科研单位、高校合作,围绕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沙生植物开发利用等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为造林注入科技“养分”。近年来,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建成了多个实验室和科研平台。
[同期]全国防沙治沙标兵 张应龙
过去眼睛盯着是栽什么树,现在是我们能创造什么样的土壤,能够给它提供什么样的水分的环境,再考虑栽什么树。所以这就是一个科学的、数据支撑下的科学方法。
[解说]扎根毛乌素沙地21年,张应龙已从“门外汉”逐步成长为治沙专家,累计治理沙地42.8万亩,将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
[同期]全国防沙治沙标兵 张应龙
我们整个区域里边变绿了,沙子也稳定了,生态系统逐渐在恢复,那我们就考虑绿水青山怎么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除了我们种一些长柄扁桃,而且我们还种植一些酿酒葡萄,像今年我们又引进几十个,大概50多个树莓的品种,红莓和黑莓,我们都在试验。这样以后既保证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有利,同时又保证了它的经济性。
我们尽量地和自然保持同步,就是把自然的力量,把自然的生命的活力调动起来,让它自我繁衍、自我生息,既能有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这个生态系统还能更好地为当地老百姓服务。
新华社记者付瑞霞、姜辰蓉、邵瑞,陕西西安报道。(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1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