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春,粟裕进入湖南第二师范学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长沙军阀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粟裕等进步学生面临生命危险,经过艰难逃亡,加入叶挺军,开始了军事生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全面展开。1938年4月,中共中央指示将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粟裕任司令员。同年6月,他率先遣支队进入苏南敌后,执行破坏铁道任务,趁机伏击敌运输车队,斩获颇丰,展现了军事才能和英勇气概。
1934年7月,红七军团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之名,率先北上抗日。粟裕担任参谋长,与寻淮洲、乐少华一同指挥队伍北上。
尽管号称抗日,但实际上并未直接与日寇交战。粟裕率先南下抗日,决心狠狠打击日寇,这也是他坚决要伏击日军运输队的原因。这次伏击计划,虽然粟裕准备充分,却仍出现了三个失误,这令他十分恼火,甚至自责。
首先,在1938年6月17日上午8点10分,粟裕指挥的先头部队一个步枪班已经抵达伏击地点,但机枪手尚未到达制高点,后续部队也未按计划到位。尽管步枪班战士已按指示暂缓开火,但在敌车通过后,他们仍然开枪,虽然击毁了敌汽车的发动机,但未能阻止其行驶,导致敌人逃脱,只捕获了一车邮件。
其次,在击毁第二辆车时,敌军上尉梅泽武四郎藏身车底,趁机袭击我方战士。由于战士缺乏经验,情急之下开火,不仅击毙了梅泽武四郎,还误伤了我方战士,令人惋惜,也是粟裕自责的原因。
最后,在击毁敌人的第3、4、5辆车时,敌人并不惊慌,反而躲进草层与我军展开互射,日军的火力和枪法十分准确,压制了我军,形势十分严峻。南口的机枪手无法覆盖到草层内的敌人,使得伏击部队陷入 passivity 的境地。
面对这一局面,粟裕凭借着十一年的军龄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迅速调整了战略。他立即指挥北侧的机枪手占领北口的制高点,以居高临下的优势,对敌人所在的草层进行了无差别扫射,再加上步枪班的配合,最终全歼了这股日军。如果不是北侧机枪手的移动和火力压制,伏击部队很可能全部丧命于此。这一想法令人后怕。
粟裕自1927年开始就参军,曾担任南昌起义总指挥的警卫班长,他的枪法十分精准。此外,他经历了多年的游击战,尤其是领导浙南的挺进师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挺进师曾一度拥有1200余名战士,但也曾经历过最困难的时期,只剩下200余人。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不仅要指挥作战,还要亲自与敌人交战。他一边培养干部,一边训练部队,因此在个人战斗素质上,他几乎可以被比作特种部队的王者。
在长期的战斗中,粟裕掌握了两大绝技:一是通过声音辨别枪种,只需听到枪声,他就能判断出枪种、方向、数量以及敌我位置;二是他的枪法极为精准,子弹无一失,在十大将领中,粟裕的枪法排名第一,甚至可以与上将、中将和少将相提并论,他的枪法至少也能排在前三名。
这次日军的火力让粟裕深感震惊,他无法想象日军普通士兵甚至是后勤人员的枪法会如此精准。在200米范围内,他们的步枪几乎无误命中。尽管处于劣势,日军却能够从高处向下射击,将伏击队压制。粟裕不禁心生疑惑:难道鬼子的枪法比我还要准吗?
从那次遭遇后,粟裕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射击技能在战场上的至关重要性。他下定决心,必须让新四军的战士们的枪法超越日军,以此来减少我军的伤亡。因此,他大力推动射击训练,将其列为重中之重,每天都安排时间训练战士们的射击技能,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全面提升他们的射击水平。
除了注重射击训练,粟裕还组织了专门的教导队,致力于研究日军的作战方法。他们深入研究日寇的军事进攻策略,分析其战术特点和行动规律,以期能够有效地破解日军的进攻方式。粟裕意识到,只有深入了解敌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才能更好地应对和反击。
在粟裕的领导下,新四军的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训练,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更为精准的射击技能,而且对于应对日军的作战方式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准备。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新四军在日军的进攻面前愈发游刃有余,成为了抗击侵略的坚强堡垒。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07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