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狂人”王传福的狂飙

振理娱记娱乐馆2024-06-10 20:57:33  93

比亚迪总裁王传福。(IC photo 图)

“其实我胆子很小,根本不会去豪赌。”

撰文 | 王吉南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2009年,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现场,一个中国人成了全场的明星——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参观比亚迪汽车的人们将王传福团团围住,提出各种问题。所有人都想知道,“股神”巴菲特看好的人,究竟有什么魔力?

今年5月,巴菲特在2024年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上再度提及对比亚迪的投资,“芒格(美国投资家)两次跟我拍过桌子,跟我说‘买!买!买’,比亚迪是其中一个。他是对的。”

巴菲特不喜欢投资科技型公司,但在黄金搭档查理·芒格的强烈推荐下,他在2008年破例斥资2.3亿美元认购了比亚迪约10%的股权。芒格向巴菲特这样描述王传福,“他是爱迪生和韦尔奇(通用电气的董事长兼CEO)的混合体。他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

王传福用近30年的创业历程为芒格的评价做了注脚。他白手起家,从一名农村少年成长为中国首富,也带领着比亚迪屡次以小博大,成长为横跨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的行业巨头。

30年的市场剧变下,王传福证明自己不是昙花一现的过客,他越战越勇,成为当今商界备受瞩目的人物之一。获巴菲特赞赏、和郭台铭结怨、挑战马斯克,让王传福一路狂飙的“商业密码”是什么?

2010年9月,比亚迪M6新车北京上市发布会上,大佬云集。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时任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邓小刚、盖茨、芒格和巴菲特。(@视觉中国 图)

“省”出来的“电池大王”

1995年,在深圳布吉镇的一座厂房里,王传福开启了比亚迪的故事。虽然员工不足20人,团队的吃、住、研发都挤在一座七层楼的顶层,资金紧张得必须算好“食堂中午的每一份菜里有几块肉”,王传福的心里却很畅快。

此前,他刚辞去一份令人羡慕的公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旗下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对于一个出身贫寒的人来说,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市的一户农村大家庭里,排行老七。在他年少时,父亲和母亲相继离世,靠着哥哥退学养家的支持,他才得以继续学?业。

王传福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在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南工业大学,其后又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拿到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在主持电池领域课题研究时,他一举攻克了多项技术瓶颈,因表现突出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不久后,王传福再获晋升,被派去深圳担任新建公司的总经理。

这样的仕途可谓春风得意,可王传福不仅没有志得意满的快感,反倒有些郁闷。当时他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报告中了解到,日本因环境问题宣布放弃在本土生产镍镉电池。长期专注于电池领域,王传福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全球范围内将出现严重的供需缺口,然而国企的种种限制却让他难以大展拳脚。“‘铁饭碗’是又好又稳定,但有很多束缚,我难以获得很大提升。”

于是,他不顾身边人的反对,任性了一把。他找表哥吕向阳借来250万元开始创业,捡起了日本人放弃的镍镉电池市场。或许是因为小时候生活的拮据,王传福极其重视成本控制,一个“省”字成了比亚迪无往不利的武器。

当时,日本电池是绝对的市场霸主,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日本电池品牌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电池市场,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要价更是高达几千万元人民币。小小的比亚迪如何与日本电池巨头抗衡?

王传福决定来一场富有中国特色的“小米加步枪”式突围。他将整个生产流程拆解成一道道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只花100多万元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之后,王传福又如法炮制,涉足镍氢电池、锂电池领域,迅速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

凭借着“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生产方式,比亚迪将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当时国际市场上锂电池价格在8至10美元之间,比亚迪直接把锂电池价格降到了2.5美元,以绝对的性价比优势,击败索尼、松下等日企,短短8年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占据近15%的全球市场。王传福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电池大王”。

“技术壁垒都是逼你放弃的纸老虎”

2019年,中国工程院公布了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王传福名列其中。在同时期的企业家里,王传福是为数不多的技术派。他也为亲手打造的比亚迪注入了浓重的技术基因,比亚迪总部“六角大楼”里有一面巨大的专利墙,墙上挂满了专利证书,中间嵌着八个大字: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然而在发展初期,比亚迪的创新不仅靠研发,还靠模仿。2003年前后,比亚迪就复制了富士康的生产链,入局电子产品代工业务。到了2006年,比亚迪已成为仅次于富士康的第二大手机代工厂,引得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一纸诉状将比亚迪告上法庭,讥讽比亚迪“不如山寨”“靠盗窃技术起家”。

其实,比亚迪造车也是从拆车开始的。2003年,比亚迪宣布入股秦川汽车,正式加入造车行列。消息一出,外界一片哗然。人们都在担心:全无汽车生产经验的比亚迪能造出车来吗?

王传福自己倒是很有信心。虽然是个汽车行业的“门外汉”,但他认为,“技术壁垒都是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恐惧,是逼你放弃的纸老虎。”在他看来,一种新产品的开发,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左右。

为此,比亚迪专门划拨资金购买奔驰、宝马、丰田等高档车,比亚迪的汽车工程师首先要学会的不是研发产品,而是拆车。有些年轻人不敢轻易拆卸名贵新车,王传福知道后立即用钥匙把自己的奔驰划伤,说,“现在,你们可以去拆我的车了。”

2005年,比亚迪推出第一款汽油动力轿车F3,成为中国最快突破10万台销量的自主品牌车型。F3看上去很像是丰田花冠的翻版,价格却只有花冠的一半。通过这种模仿式创新,比亚迪省下大量的研发费用。

不过,王传福看得很清楚,模仿并非发展的长远之计,“我们不以模仿产品为目的,以最终掌握开发平台为目标”。王传福将宝押在了新能源汽车上。比亚迪利用在电池领域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

事实证明了王传福的判断。2010年后,比亚迪的燃油车经历短暂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瓶颈期,但好消息是,2012年后,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比亚迪赶上了风口。

政策的转向并没有立刻转化为市场需求,比亚迪虽然陆续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取得了发展的“小高潮”,但从整体汽车市场来看,比亚迪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甚至在2019年走入“至暗时刻”,营业利润同比下滑超过45%。

2024年4月26日,北京国际车展,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

(@视觉中国 图)

陷入困局的王传福只能熬,比亚迪终于在2020年等来了黎明。这一年,比亚迪在插电混动专用发动机、刀片电池等核心技术上迎来突破,自此一飞冲天。

从2008年第一辆新能源汽车发布到2021年5月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用了13年;从100万到300万辆,比亚迪用了一年半;从300万到5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9个月。

王传福透露,截至2023年,比亚迪有11年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甚至很多时候是净利润的三到四倍。“谁是技术的领导者,往往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导者。”

胆小之人的“豪赌”

马斯克在2011年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听到主持人提到比亚迪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忍不住哈哈大笑,直言比亚迪首先要考虑的是在中国活下来。2013年,王传福则在股东大会上放话,“家庭消费一旦启动,比亚迪分分钟能造出特斯拉。”

如今,比亚迪和特斯拉已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头,两位企业领导人当年的“隔空斗嘴”变成了生意场上的激烈厮杀。

在大众印象中,马斯克与王传福二人大相径庭——马斯克个性张扬,活跃于社交媒体和公众视野中,王传福却为人低调简朴,常以一身工作服示人,比起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他更愿意和一线工程师及设计研发团队一起探讨各种细节。然而回顾两人的经历,自信到近乎自负的野心与极端敏锐的商业嗅觉却如出一辙。

当初比亚迪公开宣布造车后,王传福的手机立刻被“打爆”了。很多基金经理威胁道:“如果你执意进入汽车业,我们将抛售比亚迪股票。”比亚迪的市值在两天内蒸发了27亿港币,但这些没有吓退王传福。

他回忆,“当时面对质疑,我们不是干不干的问题,而是怎么干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好汽车,下半辈子就要干汽车了。”在他看来,比亚迪在电池行业已经做到了天花板,而新能源领域却是大势所趋,拥有无尽的未来。

作为全球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比亚迪乘势而上,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的最大赢家。早在2004年,比亚迪就带着3款新能源汽车参加了北京车展。不过当时全场其他的展台全是燃油车,根本没人相信新能源汽车会有未来。王传福说,很多不懂技术的企业家和投资家认为比亚迪在豪赌,“其实我胆子很小,根本不会去豪赌。”

王传福每一步的底气都来自多年的技术深耕和对未来市场的敏锐洞察,每一次惊人决策的背后都有充分的准备。

2007年,他曾满怀自信地宣称,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销量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当时,很多人将之视为吹牛的狂妄之言。2023年,比亚迪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同时挤进全球汽车销量前十。当初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王吉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0515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