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示众》: 为什么专制社会中, 民众的戾气这么重?

颜威说历史2024-06-11 16:52:37  61

《示众》

《示众》写于1925年3月18日,发表于1925年4月13日北京《语丝》周刊,后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

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就是在一个酷热的夏天,“首善之区”西城一条马路上,来来去去的过路人汇集起来,他们汇集起来的目的是看“示众砍头”。

小说的人物均为无名无姓,白“背心”“巡警”“胖孩子”“秃头”“胖大汉”粗人似的工人 老妈子、车夫、坐客等等。

在盛夏酷暑中,人们何以会不分男女老幼,迅即聚拢来,聚精会神地看示众呢?没人知道。人们所看到的是,当被示众者出现之后,刹那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而且这些迅即聚集在一起的形形色色的看客俱不愿匆匆离去,看“示众”成了他们唯一的兴趣中心,以至于不惜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流着臭汗,你推我挤,睁大了眼睛注视着他们感兴趣的对象。

“群众,——尤其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看客”而言,“看”的本身就是目的。当一切价值原则被泯灭时,庄严和神圣便不复存在,因此,在看客心目中,一切似乎就是游戏。而游戏的资源又是那么的丰富,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那么,鲁迅的《示众》到底在说什么,主要目的就是揭示出我们的国民性。“看客心态”是专制社会中国人一笔巨大的“遗产”,是国民最普遍的心态之一,是鲁迅对国民性一次伟大的发现和深刻的概括。

不过在《示众》中鲁迅并不简单地批判人的“盲从”,而是在勾勒了群像的空洞姿态,呈现国人精神状态的百无聊赖与麻木庸常时,告知了另一深在的意识:爱看热闹。

为什么民众这么爱看热闹?爱看热闹的本质是专制社会中民众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戾气。

为什么专制社会中,民众的戾气这么重?

民众之所以爱看热闹,根本在于为了出一口气,他们的怨气来自于什么?来自于社会管控带来的。专制社会中,管控代替治理。权力高度垄断,垄断于君主。君主一个人说了算,君无戏言,君主的话就是圣旨、圣谕。

君主掌握了一切权力,民众的财富和生命权完全凭君主的一句话。君主可以任性妄为,任意妄为,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确定权力的行使。

这就使得官吏的权力也来源于君主和上级,而不是人民,所以官吏们都神气十足,因为他们的任命和升迁跟民众无关,当然也可以为所欲为,自然也是管控代替社会治理。任性、野蛮和暴力是常有的事情。

哪怕民众看到了官吏们的任性,胡作非为,但也是敢怒不敢言,因为怕遭到报复。就算官吏的丑闻曝光了,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一个内部问题内部消化就解决了的事情。民众根本没有任何知情权,也不敢去过问。

在这种野蛮管控下,民众能做的就是服从、顺从,充当看客,麻木冷漠无情。如果不服从管控的,等待将是可怕又无法想象的对待。所以民众很恐惧,恐惧之余又很生气。明明遭受到了压迫、剥削和奴役,却无处可说。因为面对强权,他们根本无力对抗,只有服软。

因此,他们受了气只能往更弱的人身上撒气,比如鲁迅另外一部小说《阿Q正传》中阿Q,阿Q在赵老爷那受了气,只能朝比他更弱的小胡和尼姑身上撒气。戾气来自于社会管控带来的不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不满,撒气只能面向更弱的人身上。

于是民众爱看热闹,因为在他们看来,被砍头示众的人比自己更弱,看他们等于心理上获得了满足。看,这就是出头的下场,连日子都没得过。而我们好歹还能安稳过日子,所以不要去做什么僭越的事情,这个后果是民众承受不了的。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彷徨·示众》

谭君强.从鲁迅小说《示众》看叙述中的“展示”及其效果

曹禧修.《示众》:独异的杰作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0395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