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将军年轻时,经常是儒雅的文人打扮,脖子上围着格子围巾,一头绕在胸前,一头挂在背后,很多人误以为他是个大学生。
丁盛17岁参加红军,人称“丁大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征战沙场几十年,参加过黄土岭围歼战、百团大战、衡宝战役、朝鲜战争等许多知名战役,他经历过长征,也曾入藏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特殊时期,丁盛由于犯了错误而被开除了党籍,到了晚年时期,他过得怎么样?
1913年,丁盛出生在江西省于都县新陂乡水排村,从小家里很困难,经常吃红薯为生,丁盛是最小的孩子,母亲很宠爱他,家里养着两只老母鸡,母亲经常去市场上卖鸡蛋,一个鸡蛋换来两个铜板,偶尔塞给丁盛几个铜板买糖吃。
15岁时,丁盛去地主家干活,给地主家砍树再顺着河流运送木材,但因为年轻力气小就被地主解雇了。
陈毅带领的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丁盛和村里的5个孩子抱着填饱肚子的想法,瞒着家里人参加了红军。
1930年11月,丁盛在192团当通讯员,他和村里一起出来的几个小伙伴已经失散,解放后才知道他们已经牺牲。
丁盛机灵聪明,跑步也很快,成了团里唯一的扛旗手,经常扛着军旗冲在最前面,或挥舞着指挥旗作为联络信号。
这段时间里,丁盛经历了几次国民党的围剿,还给毛主席等重要领导送信,成长非常快速。
1932年,丁盛当上了通信班长,并光荣都入了党,在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身边工作时,丁盛受到器重,王稼祥手把手教他写字,并让他去步兵学校学习了几个月,之后丁盛当上了指导员,跟随部队开始了长征。
此后的多年中,丁盛参加过多次战役,成为征战沙场的一名老兵。
1949年9月,国民党白崇禧部队前往四川和贵州,白崇禧是国军名将,人称小诸葛,毛主席提出“关门打狗”,中央发动了衡宝战役,准备切断敌人的退路。
丁盛时任45军135师师长,接到上级命令,10号前所有兵力都要赶赴前线直插洪桥。
丁盛率领135师在晚上行军,每个团走的是不同的路线,且走的都是山路,有时隔了一座山,每个团之间会联系不上,只能走了一段路之后停下来,向指挥部报告军队到达的位置。
连续走了几天后,天空还下起了小雨,战士们都非常累,身上沾满了泥浆,这时403团和404团都和敌军打了起来,丁盛接到上级的电报,得知他的周围有敌军4个师,都是白崇禧“钢七军”的精英部队,敌人还特意从广东乐昌调来一个独立师挡在前面。
总部又给丁盛发来了电报:“周围这么多敌人围着你,洪桥也过不去了,选择向西走是黄土铺。”
指挥部认为丁盛已被团团围困,只能向西走黄土铺,要是走洪桥就是“送羊入虎口”。
但丁盛认为,敌军也并不了解我们具体有多少人,我军的兵力很充足,加上第二梯队,共有十几万人,突破洪桥后,可以和敌人一战。
看到我军动向后,白崇禧部队反而决定后撤,丁盛下了命令,要像牛皮糖一样把“钢七军”死死粘住,缠斗六七天后,敌军像无头苍蝇般乱撞,但到处都有我们的军队。
双方打得非常惨烈,从白天打到黑夜,我军403团一个连队有一个排,总共40多人,被敌人围困,只有8个人幸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我军几个团分工明确,404团负责攻打敌军176师,405团连夜通过黄土铺和鹿门。
看到时机成熟,丁盛决定让405团迅速占领鹿门前的西山,向敌人发起了总攻,405团里都是我军战斗力极强的老兵,把敌军冲得七零八落。
最后几个团密切配合,从下午打到晚上七八点,通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白崇禧的“钢七军”全部被歼灭,军长李本一也趁着夜色跑路,后来在逃跑途中被俘虏。
衡宝战役后,白崇禧的部队仿佛消失了一样,再也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美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白崇禧的部队共有几十万,为什么这么弱?
原来“钢七军”的四个师是白崇禧部队的精兵,相当于“脊梁骨”的作用,这四个师被消灭后,白崇禧部队如同被拔了牙的老虎,威风不起来了。
衡宝战役展示了丁盛的胆大心细,刘伯承称赞此战“腰斩七军”,也成为红军以一打四的经典战役。
1952年,红军组建了第54军,丁盛成为第一任军长,第二年丁盛率领军部、134师、135师入朝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特别在金城战役中,取得了关键胜利,为促进朝鲜停战协议的签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2年,丁盛率领54军指挥对印作战,被称为“丁指”,印度陆军主力第4军,曾在二战中击败过隆美尔军团,战斗打响后,丁盛指挥130师出其不意地打败了印军第4军,又立下了战功。
1977年3月,丁盛因特殊时期受到牵连而被开除了党籍,此后他时常感叹:“人生如棋,时时有关口,处处有险道,一步不慎、悔之晚也!”
晚年时期,丁盛定居在南京,一个月有150元的工资,生活有些清苦,每日粗茶淡饭,不过期间有很多老战友和老部下接济,倒也自得其乐。
丁盛的子女在广州工作,他便向组织申请了广州户口,聂荣臻元帅批准了他的要求,广州军区的领导念及丁盛的过往,向上级请示,按照司级干部的待遇分配给他一套四房一厅的房子。
1990年,丁盛打算四处去转一转,见见老战友,儿子在北京租了个房子,老将军一住就是半年多。
北京有很多54军的老战友,丁盛在54军呆了20年,对这个部队有很深的感情,那些老战友,也都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生入死的兄弟。
得知老军长来北京后,战友们纷纷来看他,陪他聊聊天,或者送一些生活用品。
每天丁盛和普通老人一样,去菜市场买肉买菜,有一次给原部队的秘书看到了,便买好了肉提了过来。
原54军作战部参谋周凤伦,在北京总参战部工作,怕丁盛伙食差,给老军长送来了一大篮鸡蛋。
王志敏工作忙,总是安排他夫人前来,他夫人隔三差五提着个罐子:“军长,我来给你送个鸡。”
煮好的鸡放在罐子里炖得又烂又香,满满的一大罐,鸡汤香气四溢,让人直流口水。
54军一团团长邱蔚,让他老婆送来了一包小米,还有战友送来了挂面和油。
半年多的时间,丁盛在北京过得非常惬意,从来没有买过米和油,连鸡蛋都没有买过,他深感战友的情谊深似海,由于战友人数众多,前来看望他的人络绎不绝。
很多战友都是三番五次前来看他,甚至还拖家带口,张英新夫妇两口子经常结伴而来,有时还带上他在银行上班的儿子。
张英新交代儿子张克:“军长的生活你要负责,每天给他送几个馒头,送一些东西。”
张克听了父亲的话,连连点头答应,不过丁盛觉得盛情难却,有些东西买起来很方便,这样太麻烦张克了,后来丁盛等人离开北京时,偷偷给张克留下了50元钱,以表谢意,感谢多日来的招待。
离开北京后,丁盛去了成都,老同志佟俊阁的生活过得很节俭,不过他儿子是个小老板,买了辆小汽车,得知大名鼎鼎的丁盛将军来成都后,佟俊阁的儿子佟斌和孙子都很开心,开着车把丁盛一行人拉了出去,一起吃饭并拍照合影留念。
1990年10月,丁盛来到了天津,住在天津警备区招待所里,天气有些冷,很多54军的连干部和基层干部怕丁盛冻着,给他送来毛衣和皮衣,还争着请他吃饭,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也很清贫,手里并没有多少钱,丁盛离开天津时,老部下们决定帮他买车票。
丁盛说道:“不用给我凑车费,买车票的钱我还是有的。”
不过几个老部下还是很热情,偷偷给老军长凑了钱,买好了从天津到广州的车票。
1991年,丁盛到了武汉,几个地方转下来后,54军的老战友们都看了个遍,看到战友们依然是那么熟悉和亲热,他感到非常幸福,年纪越来越大了,趁身子骨还硬朗,就想四处走走。
1992年到济南时,丁盛发现请他吃饭的人当中有很多人认识,也有些是不认识的人,追问下来,发现有135师405团的战士,还有一些是133师的。
有一次有个人来到丁盛住的地方,说同志们要看望他,丁盛开心地说道:“那太好了,当然可以啊!”
过了一会儿,一大帮人浩浩荡荡来到他住的房间,房间里挤了满屋子的人,丁盛发现都是些陌生的面孔,疑惑地说:“我怎么都没有见过你们?”
大家都笑了起来:“可是我们认识你,我们是404团当兵的,大家曾在一块当兵,你怎么忘了?”
丁盛这才想起来,1958年时毛主席号召干部要下连队,在连队呆了一段时间,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同志也老了,模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看到那些战友虽然相处时间不长,却还记得自己,他心里非常感动。
丁盛看望战友的几年中,在好几个地方落脚,有的战友不远千里从外地赶过来看他,让他深感战友们的情深意重,和战友相聚叙叙旧情,就是他晚年时期最开心的事了。
丁盛晚年时期,几次上北京想恢复党籍,但未能如愿,他表示:“虽然我组织上不是共产党员,但心里还是共产党员!”
1999年9月5日,丁盛在广州因病去世,因为他没有党籍,灵堂的横幅上写着“丁盛老人追悼会”,丁盛去世时,上千位战友从全国各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看到横幅上的大字时,纷纷潸然泪下。
《同舟共进》“大胆将军”丁盛 2009-07-01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0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