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似火,迎来又一年的高考季。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愿你蟾宫折桂,如愿以偿!
——送给高考学子们
公元1057年,也就是北宋仁宗嘉佑二年,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年,一场科举考试却诞生了闪耀的群星,天才似乎成群结队而来。
这一届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北宋的文坛领袖,自他之后“文正”成了千年来文官死后的最高荣誉。副主考是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也是《新唐书》的编撰者。
这一年,汇聚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位文豪,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一年的进士榜里,新法干将抽中了7个,宋学四派中抽中三派始祖,成为北宋宰相、副宰相的有9人……
历史上的嘉佑二年,也堪称是科举的“广告年”,告诉读书人凭借“读书”还是能出人头地的。它带着众多的标签光耀古今,被后世称为“千古科举第一榜”,也吸引着无数学子们的深深向往。
“三苏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1056年,时年48岁的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进京赶考。这期间,苏洵并未闲着,科举屡次失败的他也想通过另一种途径证明自己。
于是,他去拜访了欧阳修,呈上自己闭门苦读后写下的文章。谁料,欧阳修阅读后大笔一挥,向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举荐苏洵有贾谊之才。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屡次落第的苏洵,终于有机会进入了文坛的顶层圈子,之后因文章之优而名闻天下了!
第二年,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满怀信心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同科及第。然而,作为北宋文坛一哥的苏轼当时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仅是乙科第四甲,弟弟苏辙则是乙科第五甲,据说都在300名开外了。
关于苏轼这不理想的成绩,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乌龙。只因当时苏轼所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笔老到、论点成熟,被大文豪欧阳修误判为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做,为了避嫌,将文章评判为第2名。直到开卷之后欧阳修才知道此文是苏轼所写,赞叹不已。
4年后,嘉佑六年八月,宋仁宗举行“制科”的考核,苏轼和苏辙分别以第三等和第四等的成绩通过了制科。要知道,北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上,一共出过118个状元,但通过制科的仅有49人,而入三等的只有四人,苏轼便是其中之一,他也终于在这一次的考试中星辉闪耀。
苏轼擅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创词之豪放一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也因乐观豁达的性格,活成一位千年历史长廊上偶像级的人物。
而在哥哥光环下的苏辙,性格沉稳,更擅长写政论与史论文。作为怨种弟弟,苏辙的一生都奔波在捞哥哥的路上,并且一路干到大宋宰执。
曾家六进士同科及第
这一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一门六人进士及第也是创造了古代科考的神话。
曾家属于书香世家,曾巩的祖父曾志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从小便显露才华,二十岁就已经名动四方了。但其科举之路却并不平坦,因为他擅长策论,而轻时文。简言之,就是偏科了。
经历过两次落榜的曾巩,渐渐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便回家中娶妻生子、教导弟弟们读书。
直到嘉佑二年,38岁的曾巩才第三次向科举发起冲锋,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弟与两个妹夫参与了这次科考,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家六人毫无意外全部都考中进士。
在中国古代,但凡家里有人中了科举,就会被认为是祖宗显灵、祖坟冒青烟了,但他们一家六人同时中进士的概率也不知道是给祖宗烧了多少香火了。
不过这看似偶然,却也是曾巩沉淀了多年的才学,与弟弟妹夫们勤于学习,苦心酿成了必然。
这场科举考试之后,曾巩也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从此平步青云,官至宰相,也因文学造诣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理学家们入场
这一年科考的梦之队里,有许多亲兄弟,除了苏轼、苏辙兄弟,曾巩四兄弟,林希、林旦兄弟,还有王回、王向兄弟同时及第,但名扬后世的程颢、程颐两兄弟却只有程颢独自上阵,而程颐和苏洵一样,终其一生也没中进士。
程颢、程颐师承周敦颐,提出“理”是万物本原,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影响了后世中国人近千年的思想。
这一年,38岁的关学开创者张载也榜上有名。若论亲戚关系,张载还是“二程”的表叔,叔侄同科进士也是一桩美谈。
张载虽然在名气上不如苏轼、曾巩、“二程”等人,但他经过半生思索,写下的“横渠四句”却是留给后人响当当的人生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都没有写出超越这四句格言的文字。横渠四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世代读书人的座右铭,无数中华儿女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这其中蕴含的民族大义。
一科九宰相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都有治世理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是他们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崇尚文治的宋代,科举考试更是文人汇聚的盛会。
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学霸们后来都成为了北宋举重若轻的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学、经学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共有24人在《宋史》中立传,而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9人都担任过宰相。
宰相的代表人物有吕惠卿、章惇、王韶、林希。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协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新政,也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实干家。
章惇跋扈且忠良,成为大宋的“铁血宰相”。王韶是北宋名将,官至枢密副使,有熙河开边的功绩。这些人或论文治,或论武功,都在积弱的宋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考试
也许你会好奇,这一年的“三鼎甲”是谁?他们是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哈哈,这些人虽说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但他们的名气都不如以上所说的那些人,甚至都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下。
若论历史长河,一个人的一生才是短短的一瞬。一时取得的成绩,可能仅仅是获得某种机会的一个跳板。只有不断地勤勉耕耘,才能积蓄力量,通过人生的大考。
所以,“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考试,一次的高考成绩也不能成为一生的定论。愿你轻装上阵,取得理想成绩,更愿你从从容容,书写好一生的答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