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最重要的事》作者:霍华德·马克斯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投资最重要的事》。这是一本受到“股神”巴菲特推崇的投资“真经”。
作者霍华德·马克斯是美国著名投资公司——橡树资本的创始人。
由于长期在欧美市场活动,很多人可能对霍华德不那么熟悉,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成名已久、别具一格的投资大师。
他曾经在顶级投行工作40余年,创下了平均年化收益19%的投资佳绩。
他创立的橡树资本,以投资不良资产而闻名。要知道,不良资产往往指那些,不能按期还款、缴税,公司运营指标出现异常的资产。
但霍华德却能独具慧眼,看穿这些资产的本质,通过资本运作让资产恢复价值,从而赚取巨大的价差。
在多年的投资生涯中,霍华德有一个很重要的习惯,那就是为投资人撰写备忘录,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投资选择,形成更好的合作关系。
后来他将这些备忘录进行整理,提取了18个自己反复研究的问题,形成了我们要讲的这本《投资最重要的事》。
因此这里面讲的不是具体的投资方法,而是投资的理念、哲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这本书,能为我们理解市场,做好投资提供巨大的帮助。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书的精华内容。
投资需要“第二层思维”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投资的“第二层思维”?
霍华德认为,大部分进入投资市场的人,一开始都容易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学得比较快,只要花一段时间,就能掌握一些投资方法,赚取收益。
可现实情况是,一个认真学习的投资新手,他学到的方法虽然是有效的,或许会在短期内赚到钱,但很快这些方法就会失效,赚钱也会变得没有那么容易。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市场在不断变化,任何投资方法,都是针对特定情况的市场而言的。
当市场发生变化,就像一个游戏的规则变了,如果投资者不改变策略,马上就会得到负反馈,发生亏损情况。
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本身的特殊性。在投资的市场中,投资者面临的是其他竞争者,没有永远增长、大家都赚钱的市场,只有少部分投资者能够赚钱,而其他投资者会输掉市场中的博弈。
因此投资者需要更多的耐心,把投资当作一个长期行为,长时间地战胜其他投资者,才能不断地赚钱,否则就会因为一时的松懈,而被淘汰出局。
也正因为这样,投资者需要不断学习,洞察市场,掌握新方法,才能实现长期盈利。
如果一个投资者只是满足于“追涨杀跌”,为追求所谓的“行情”而绞尽脑汁,选择一些大家都认为正确的策略,购买大家都认为会赚钱的投资品,那离成为“韭菜”恐怕就不远了。
为此霍华德提出,真正的投资者需要有“第二层思维”。也就是在一般的投资者之上,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想一层,才有可能处处领先一步,有更多的盈利机会。
举例来说,一般的投资者考虑买进一只股票,会去看这家公司的基本面,看它的业务范围、盈利、股东情况等重要信息。如果各方面指标良好,那这就是一家好公司,值得买进它的股票。
但使用第二层思维,我们就需要考虑:这的确是一家好公司,但是如果大家都去买进,它的股价也会水涨船高,就算现在买进,它的盈利空间也已经不大了,不如等到大家不关注的时候再去买进。
又比如说,一般的投资者分析当前宏观的经济环境,认为整个市场的增长低迷、通货膨胀上升、前景堪忧,这个时候就应该果断地抛售股票,等待市场回暖再重新进入。
但如果持有第二层思维,我们就需要考虑,现在的状况的确很糟糕,我的竞争者都处在恐慌中,都在抛售股票,那么过不了多长时间,很多股票的价格一定会变得更便宜。
如果这个时候开始持续买入,大概率会拿到一个其他投资者,想象不到的低价,等到将来经济复苏,我的利润空间将远远高于其他投资者。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就能看出“第一层思维”和“第二层思维”的区别。
第一层思维可是说是“简单预判”,或者说“就事论事”,对当前的情况做一个简单预判,形成预期结果,然后进行决策。
而第二层思维则是在预判其他投资者的预判,把实际情况跟市场预期进行比较。
也就是说,当前实际情况的好与坏,并不是未来的决定因素,而实际情况是否能超过预期,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也对我们的思考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先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会在什么范围内,正确的概率是多少?
一般投资者的共识是什么,一般投资者的观点是乐观还是悲观?我们的预期与大伙的共识,有多大差异?
总结来说,如果一个投资者的预期,和一般投资者的预期一致,这说明他还是在第一层,很难赢过其他投资者。
但是当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自己的预期和一般投资者的预期不同,这种预期差往往是赢得竞争的开始。
显然这种第二层思维,远比第一层思维的工作量要大,而且能够进行第二层思维的人,往往也都是少数人。
不过,作者书中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思路,就是去做相对宏观的、大面上的预测分析,而不要把机会放在一两个投资品上。
这就像天气预报,它不一定能准确预知,明天几点会下雨,但是它会告诉我们,明天最好带伞,注意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预测市场也是如此,在大部分人都普遍乐观、或普遍悲观时,市场往往最容易出现反转,那么在这时我们就可以做一些超前的预测。
比如,市场当前形势很好,大部分投资者都在疯狂买进,我们要考虑的反而是市场过热了,如何抓住时机卖出。
又比如,当前经济形势不佳,大部分投资者都在卖出,甚至观望,我们要考虑的,则是如何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入。
而在市场震荡,大部分投资者都在低买高卖的时候,我们反而应该减少买卖的频率,因为大家都在频繁买卖,市场反而会变得不可控。
所以,霍华德在书中一直强调,人不可能战胜市场,因为人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第二层思维,尽可能地实现对市场的有效洞察,进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决策。
市场中的风险和周期
那么,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既然第二层思维这么重要,要怎么样才能练就第二层思维,帮我们准确地预测市场呢?
一个关键的方法,就在于准确理解风险和周期。
霍华德认为,判断一个投资者是否理性,一个重要标准就在于他是否能从风险的角度看待问题。
举例来说,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高风险高收益”,好像那些产生高收益的投资,往往都伴随着高风险。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理解误区,对于业内人来说,正是因为某项资产的风险太高,为了从大家口袋里掏钱,那些有经验的管理者,必须承诺更高的收益,以此来平衡产品风险,诱惑投资人。
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个产品到底有没有收益,或者有了收益以后,它的收益会有多高。
投资本就是在跟未来打交道的“生意”,大家都在进行预测,管理预期。假如真的有人,能够像在推销时声称的那样,自己可以预知未来,比如10年后哪个产业最发达,又或者明天的大盘指数会收在多少点,那这个人也不必通过管理资产赚钱了。
他应该去贷款,借自己所能借到的最大数额的钱,然后全部投进去,闭上眼睛坐等收钱。
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尽管霍华德自己在投资生涯中,成功预测过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等大事件,但是他却坦言说,这种预测是趋势上的,是局部的。
他虽然知道危机会到来,但并不知道具体的时刻、形式和危机的程度,他只是做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躲避动作。
对于更多的投资者,只能做部分的、模糊的预测而已。现实中“黑天鹅”总是冷不丁地出现,重创甚至颠覆整个市场。
因此,霍华德总是强调注意风险,把风险定义为“永久损失的可能”。
承担风险并不意味着承担高收益,而是承担更大的不确定性。当一个人进行高风险投资时,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也有可能获得更低的收益,甚至可能赔钱。
他还特别提出,很多推销投资产品的人,包括财经媒体,经常会用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这些杰出的投资者举例,表示自己跟这些大佬用的是一样的方法、类似的思路,等等。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话术,好让人们产生自己能赚钱的错觉。
而那些传奇投资人之所以能那么牛,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很强,总是能发现赚大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特别会控制风险,做了几十年投资虽然也有许多亏损,但从来没亏过大钱,遵从一个“小赔大赚”的逻辑,仅仅是这一点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那么,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到底要怎么控制风险呢?霍华德提出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借助周期。
他提到,投资这件事很复杂,具体到每个项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千变万化,但我们要从不确定的事情里面,去找到能够确定的部分,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这其中有两件事情他特别确定:第一是大多数事物都是有周期性的。比如一只股票的价格,一般是在上涨了一段时间后,进入下降区间,然后回过头来又开始继续上涨,循环往复,不会一味地上涨或下跌。
第二件事是,当有人忘记第一件事的时候,赚钱的大机会就来了。
这其实也是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天气有阴晴雨雪、四季有春夏秋冬,投资也是一样,人的经济活动,就会像人类社会发展那样具有周期性。
同时在现实的市场中,投资者的情绪效应会让周期更加明显。
比如,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为此,城市需要更多的住宅空间,来容纳那些不断上涨的城市人口。
在这个过程中,需求越来越大,买房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情绪也越来越乐观,这自然造就了一个红火的市场,人们会看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房价不断上涨。
这就让有些人产生了某种错觉,认为房价会一直上涨,或者说,即使涨得不那么快,至少它不会下降。
可事实已经说明一切,人口的增长不是无限度的,城市化的进程也有一定的进度,等到这些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相对减少,房价自然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很多人这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房地产也是有周期的,类似的悲观情绪传递出来,很容易又形成对未来房地产的消极预期。
可实际情况是,市场一直都在牛市和熊市的周期中不断循环,人的情绪也随之在贪婪和恐惧中不断循环。
认识到这种周期循环,理解其中的风险,才能帮我们建立对市场的有效预测。
实现“逆向投资”的三个心法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第二层思维,初步理解了风险和周期,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呢?
对此,霍华德提出了“逆向投资”的原则。所谓逆向,不是指跟别人反着做决策,而是用不同于常人的思维辅助决策。
比如,一般投资者喜欢“追涨杀跌”,在投资品价格上涨时买进,跟随上涨的趋势,在投资品价格下降时卖出,防止更大的损失。
而“逆向投资”则强调,在投资品下降时考虑买入,等待它将来上涨。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周期告诉我们,当投资品降价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启上涨的趋势,但我们无法准确预测那个节点,所以只能等待它降价,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以补偿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反过来看,如果以一般投资者的思路,单纯在上涨的区间买入,投资品的上涨空间往往不够大,而且价格越高,行情越容易出现极端情况、离周期的转折点也越近。
因此对霍华德来说,很多投资者都会知道,怎样选择一个不错的投资标的。但大部分人不会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买入。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就会以过高的价格买入,成为为其他投资者接盘的“韭菜”。
为此,霍华德总结了三个心法,帮助我们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第一个心法是“制定合理预期”,必须把自己对于投资的预期放在合理区间。
很多投资者都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投资就应该“立大志”,把预期收益订得越高越好,最好能有成倍的收益,但这往往是不现实的。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霍华德投资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19%,如果是一位普通投资者,那他通常是无法超越这些投资大师的收益率的。对一些初学者来说,甚至只要在学习的时候做到不亏钱就是不错的成绩了。
而且对于不同的投资品,有其自身的收益区间,无法轻易突破。如果这个时候,投资者违背客观事实去制定较高的预期收益,只会达不到目标,让自己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加难以做出合理决策。
霍华德提出的第二个心法是“与自己博弈”。投资是人与人的博弈,但同时也是对自身心性的挑战。
他列出了一系列导致投资失败的心理因素。比如贪婪和轻信,它们会让投资者失去常识,远离自己的安全地带,去选择那些自己不熟悉,也没有任何把握的投资品。
再比如从众心理,大脑本身会采取最节省成本的思考方式。有的人看到别人投资赚了钱,也想着照抄别人的做法,结果盲目行动,并因此遭受了惨痛的损失。
还有就是嫉妒和自负心理。有的人看到身边的朋友投资赚了钱,内心就会犯嘀咕:“他投资都赚了钱,我比他也并不差,要是现在抓紧时间下场,赚得钱一定比他还多。”
那么对此,霍华德指出,这些自身情绪其实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做投资关键还是要看市场,从市场出发做判断和决策,而不是从人的主观情绪出发。
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家投资机构,在连续5年的时间,平均年化收益做到了16%,但是其他同行能做到23%的年化,所以投资者们都非常沮丧。
但是霍华德觉得这家机构其实做得不错,他还专门去分析了原因,因为这个机构没有买那些成长型、科技型的股票,所以在这5年里收益相对滞后。
可是在那以后的3年,这家机构的年化收益率急剧下降,最低的时候只有3%,霍华德觉得他们的业绩做得不好,但他们的股东反而特别高兴。
因为那段时间美国的成长股、科技股发生了集体下跌,导致整个市场都很不景气,其他的机构亏得一塌糊涂,但这家机构因为没买那些股票反而“幸存”了下来,没有亏损。
霍华德就此得出一个观点:投资者得有自己的行事准则,不能看着别人的收益来测量自己,而是要不断战胜自己。
霍华德提出的第三个心法是留出错误边界,给自己留下弥补的机会。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应该给留出犯错空间,投资尤其如此。
比如,我们在某只股票价格下跌的时候,认为这只股票已经进入了“底部”,可能很快就要反弹,但当我们买入之后,它没有如预期一样开始反弹,而是继续下跌,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我们给自己留有空间,要么在买进之前,留下一定的资金,在它再次下跌的时候买入,摊薄自己的成本。要么就给自己设定一个“止损线”,在自己的损失到达一个限度后立即卖出离场,及时止损。
这样做,就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犯错”的空间。有时候我们会出现判断错误,有时候是市场本身会出现某些意外,这些都很正常,可以理解。
重要的是,我们得为这些意外情况留下“后手”,不能因为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变化,就打乱整个投资决策。
因此,霍华德特别强调,投资本质上是一个“输家游戏”,不是比谁决策得更精彩,而是要比谁犯的错误更少,谁把错误后的损失控制得更好。
好了,说到这里,关于《投资最重要的事》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会发现,所谓 “投资最重要的事”,不是指谁能够预测市场,选择多么有潜力的投资品,而是一个投资者,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人性,形成对市场的客观认知。
当一个投资者能够尊重市场、尊重人性,不谋胜而谋败的时候,也就是他真正成熟,能够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