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诗句,流传至今,每每读来,都能感到其中思念断肠的情感。
近期,西安市鄠邑区一位73岁的老人也写下了怀念亡妻的诗句和文稿,虽诗有不同,但思念妻子的感情是相通的。
老人这篇四万五千多字的文稿,如同他们相濡以沫50多年的婚姻,平淡朴素,但是充满真情和力量。
《我和王水芹》
“仅以此文怀念她不平凡的一生”
“2023年8月15日上午,是一个酷暑尚未退去的晴天,我到派出所办理王水芹的户籍注销……我翻看,婚姻状况栏打印了‘丧偶’两字。瞬间,我不禁打了一个冷战,全身神经像被电击了一样。‘咔嚓’一声后,户籍人员把剪去左下角的水芹的身份证还给我,我的心也被剪了一角,在滴血。顾不了身边的陌生人,我眼泪夺眶而出,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夫妻生离死别,是人世至痛。”
这是《我和王水芹》的开篇,文章开头标明“仅以此文怀念她不平凡的一生”,作者是西安市鄠邑区73岁的张景德。
2023年7月,患病多年的老伴王水芹去世,屋子里没有了老伴的身影,张景德难以适应,心情十分悲痛,白天失魂,晚上失眠。2023年11月,张景德想把自己与老伴50多年的婚姻生活写出来,从动笔到成稿,用了3个月时间。
2024年6月10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鄠邑区城区张景德的家中,看到了这份文稿,文稿全部为手写,字迹工整,一共写了4个“作文本”。另外两个本子上分别书写着目录、页码和字数统计。
“我是按照时间线的不同时期写的,分别是集体所有制时期、生产责任制时期、参加工作时期、退休以后,写错的字用孙子的修正纸贴上修改,作业本每页的格子是定量的,我把每页的总字数减掉空格,最后全部相加,算出了总字数,45000多字。”张景德介绍,“在草稿上写好,然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对老伴所有的怀念都写在了这里
“她和我相伴五十二年,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优良环境下,我们过着平凡而充满梦想的日子,建成了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她人品高尚,不施粉黛,不刻意梳妆打扮;不整容、不美发、不保健;穷有骨气,富不奢侈;不披金戴银,不穿名牌服装;不贪钱财,勤俭持家;和人交往,不占便宜;日常生活,粗茶淡饭。”
“她勤劳智慧,织布纺线,裁剪缝补,针织绣花,心灵手巧,样样都会;煮粥蒸馍,炒菜烂肉,香甜可口;打扫卫生,整洁清亮;做务庄稼,热爱劳动;饲养猪禽,细致耐心;上班工作,爱岗敬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陪她走完最后的人生,是生活交给我的艰巨责任。她平静、安详地离开人世,我完成了人生中最艰苦的任务。她的遗言是:丢心不下孙子们。敬爱的老王:我们的孙子们都很有出息,您安息吧!”
读着读着,张景德动情地哭了起来。“所有文稿都是在后半夜写的,后半夜夜深人静时我特别想念老伴,很孤独!一起生活了50多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形影不离,舍不得她!”他说,“我把对老伴所有的怀念都写在了这里,表达出来后状态好多了,就像情感有了一个慰藉,也像是一个寄托。写出来后,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也算是正式与老伴告别了,我也可以继续正常生活了。”
张景德说,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个记录,让子孙们看到他和老伴一路走来的生活,了解家庭的发展过程;也希望他和老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婚姻能给后辈带来正能量的启示和引导。
文稿里记录了50多年来的日常
“我们的少年时代,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大家庭里,每天脖子上戴着红领巾,身上背着小书包,嘴里唱着《东方红》,高高兴兴上学去。我们的心情是愉悦的,我们的行为是欢快的,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
“儿女出生了,水芹由于家务,带孩子劳累,老是头疼。她先是请老中医看,但不见好转,老中医说,你这是神经性头疼,好转慢得很…..”
“春天,嫂子送来自己挖的荠菜,水芹坐在炕上摘净,教我怎样处理放冰箱保存……”
“第二天下午,我们转入内二科病房,经过大夫的精心治疗,二十七日上午我们回家过年。除夕,她高兴地给我们5个孙女、孙子发了压岁钱,我们全家又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春节……”
最后,张景德为亡妻写下一首诗《怀妻》: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家团聚老伴歇;深切怀念鼻咽哽,明月圆后又有切。
文稿里记录了50多年来的日常。张景德看上去非常清瘦,过去的点滴,他记忆犹新。
初见时的紧张和羞涩至今记得
张景德和老伴都是鄠邑区人,老伴最初在农村,后招工进入城区工作,张景德同样来自同村,先后在公社(即乡政府)、企业工作。
他至今记得与老伴的初次见面,“那时候是媒妁之言,经人介绍我们见面,按照当时的风俗,如果男方相中女方,要送女方一个手绢作为定情物。我觉得她挺好,但是又紧张又害羞,就忘记给她手绢了。后来媒人来问,我连忙表明心意。”张景德说,“妻子嫁过来后,生儿育女,在农村老家务农,打理家务,我也经常回去帮忙。”
回忆最幸福的瞬间,张景德说,没有现在年轻人那样的浪漫,但也感到踏实,“最幸福的时候,就是我们从田地里干活回家,她做一顿香喷喷的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
上世纪90年代,全家搬到了鄠邑区城区的楼房里。生活按部就班,在夫妇二人的努力经营下,3个孩子上学、工作、成家……如今,生活都过得不错,没有出省,距离老人也不远。
2017年,王水芹确诊肝硬化,张景德开始不离不弃送医治疗照顾。2019年正月初一,全家人聚在了一起,王水芹提出,趁着全家人都在的机会,一起去照相馆拍张全家福。
这张全家至今悬挂在家里客厅的墙上,照片里的王水芹,笑得很开心。“你看,我有3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孙辈一共5个。”张景德向记者介绍。
悉心照顾病床上的老伴感动外孙女
张景德这篇文稿,刚刚成稿,还没有校对,目前他只给外孙女和孙女看了,计划文稿完全好了以后再给其他子孙看。
6月10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到外孙女小杨,小杨今年22岁,已经参加工作。
小杨也很动情地讲述了姥爷和姥姥的故事,她从小由姥姥姥爷带大,与两位老人感情深厚。“姥姥走后,姥爷一直心情低落,状态不好,他有了写出来的想法,我非常支持,一直鼓励他好好写,所以他写一部分,我就会过去看。”小杨说,“记录下来后,对我们后辈来说,是对姥姥姥爷生活的回顾,姥爷的文字语言很质朴,不少是陕西话,却有着动人的力量,看了后我能感到深深的情感,也能感受到那一辈人对国家和社会真挚的感情。”
小杨说,姥姥姥爷的婚姻生活与文稿里描述的完全一致,看了后就像情景再现、历历在目,“他们也会争吵,但很快会和好,一起努力经营家庭,为子女付出。我经常回姥姥家,能听到他们早晨5点就醒来聊天,聊家常,能一直聊到早晨7点。”
小杨说,姥姥生病8年,有两次摔伤,一次锁骨骨折,一次腰部骨折,养病期间完全卧床,姥爷寸步不离照顾,给姥姥喂饭,负责姥姥的大小便。“姥爷从不假手于人,也不会交给子女照顾,只有自己亲手照顾他才放心。对于姥姥的病情,姥爷对答如流,病例都会抄下来。”
姥姥姥爷的故事深深影响着后辈们的生活,除了婚姻生活中的相互扶持,工作上的兢兢业业对于小杨来说,也是很好的榜样。
留下姥爷亲手书写的有意义的文稿后,小杨说,她将帮姥爷把文稿变成电子版,“姥爷不会用电脑,变成电子版后,大家阅读起来更方便。”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任婷/文图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