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不知道热爱摄影的您是否发现相机圈一个怪现象:层出不穷的新相机,比拼的已经不再是摄影性能本身,越来越偏离“为摄影而生”的器材制造初衷了。
怪现象一:高颜值低性能
不知从何时起,相机这种专业器材工具也需要靠“颜值”脱颖而出了。复古风、机械感、怀旧情怀、有棱有角……这些相机外观的风格越来越受到厂家青睐,推出各种“有型”的相机,而在这种“型”之下却是非常“入门级”的性能,但价格却不低。这种套路成为了很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相机外观设计多样化并不是一件坏事,在千篇一律的设计中突出个性,体现独特风格,这并没有什么值得诟病的,但我们想说的是,不能本末倒置,将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附加辅助方面搞混,突出其外而忽略其内,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相机的本质是一台用来拍照的机器,做好其成像素质、机械电子性能、操控手感是其根本,而并非将成本都投放在外观材质、设计元素、造型美感这方面。甚至有些相机因为其外观设计的“复古怀旧”需要而忽略了操控手感,忽略了使用体验,在摄影者持握舒适度、操控便利性方面大打折扣,只为了颜值服务,而牺牲摄影本身,这是作为用户的我们无法接受的。
那么这些所谓“高颜值”相机的目标客户群是哪些人?显然不是以摄影为职业的专业用户,也不是对创作有极高追求的摄影老手,而是一些摄影入门初学者、女性用户等群体。这些用户原本对摄影器材并不太熟悉,往往会在所谓高颜值的诱惑下购入一台低能机、蹩脚机、偶像机,在摄影技术成长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东西如此不实用。
怪现象二:重视频性能轻摄影性能
相机被发明出来直至今天,它最大的价值就是用来拍摄照片,对,拍摄的是平面照片,这是一台相机的使命。而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很多相机的宣传卖点已经不再是平面摄影本身,转而向另一个方向高歌猛进,这个方向就是视频摄制。
相机原本就是拍照片的,这没什么争议,因为拍视频的有另一种专门工具——摄像机。但从2010年左右开始,逐步流行起了相机拍视频。在松下GH2和佳能5D2这两台机器的带动下,很多视频创作者,特别是婚礼摄像师、广告工作室、网络视频创作者这些视频创作群体,仿佛一夜之间都扔掉了手里又大又笨的摄像机,换成了单反、微单相机。
这其中的原由有很多,但主要还是两点:画质高、成本低。虽然相机在视频摄制方面远没有摄像机那么专业,特别是最初的那些带视频功能的单反相机,拍摄视频散热问题、对焦问题、稳定性问题、格式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使用起来很麻烦,但架不住相机这东西cmos尺寸大,画面讨喜,在很低的价格成本下就能达到类似电影摄影机的效果,使得一众视频创作者全都青睐上了照相机这种新的视频拍摄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机厂商自然发现了新的商机,纷纷加大相机视频性能的开发,特别是新进入相机领域的索尼等厂商,用他们自身本来就具备的技术优势,将相机平面摄影、视频摄像双向融合做到了极致,以至于到了今天,新相机的推出甚至都忽略了原本摄影性能的宣传,而将什么高帧率、log色彩模式、手持防抖、镜头无极光圈、视频散热、8k高分辨率等作为了宣传噱头。
相机性能增多,自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我们在反思的是,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超级高的视频性能?作为仍然是以拍照片为主的主要用户群体来说,在视频性能上多花的那些价钱,并没有给摄影本身带来多大提升,是不是对纯粹的平面摄影用户来说是一种不公平呢?
怪现象三:低端产品也具备了理财价值
玩相机的朋友对于“相机收藏”这事多少还是略知一二的,我们大家了解比较多的就是一些老的机械相机具备一定收藏价值,甚至几十年过去了,一些保存良好的徕卡相机、蔡司镜头等高阶机械器材仍然有着不菲的二手价格,甚至有些还实现了“升值”的理财特性。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现如今这个市场行情下,一些低端在产工业流水线上出来的摄影产品也逆势涨价,实现了理财价值。
例如非常入门的某50mm f1.8标准镜头,其实正常价格也就是千元水平,但却最高达到了三倍的溢价;某不可更换镜头放徕卡旁轴一体相机,溢价至少一倍,还号称缺货买不到;某号称街拍专用机的性能很一般且失去了当年胶片机时代灵魂的卡片相机同样溢价了很多……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相机已从十几年前的消费热门商品沦落成了如今的小众消费品,正在回归它的工具属性。市场萎缩了,价格也就上去了,这似乎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一个合理解释。但是,我们想说的是,再怎么操弄营销,也要让产品符合它本身的价值规律,切莫让商业营销伤透了摄影用户的心。
您觉得摄影器材圈还有哪些不合理的怪现象?欢迎探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