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也是中国对外扬眉吐气的一年,这年11月入侵边境的印军11步兵旅被全歼,只有一个少校营长和准将逃跑了,指挥这场战役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丁盛将军。
因为此战,丁盛的大名如雷贯耳,其实在这之前,他早就是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了。
号称“丁大胆”
丁盛是江西人,17岁那年,陈毅率领的部队经过他的家乡,丁盛看到这支队伍是穷人的队伍,作恶多端的土豪被打、田地被分给了老百姓,这一切都让丁盛感觉到不可思议。
于是乎,丁盛毅然决定加入红军,还带上了同村的6个小伙伴。
在部队的日子里,丁盛很快就表现出过人的“兵王天赋”,他不仅胆大心细,还非常机智,因此被安排当了军部通信员。
这个职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旗兵”,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对操作员的要求非常高。
第三次反“围剿”期间,丁盛总是毫不犹豫地举着旗子冲在最前面,战士们都会跟随旗子冲锋,每当战斗结束后,都有战士说:“胜仗多亏了旗兵胆大,旗子打得好。”
丁盛胆大的特点就这么在军中传开了,也被大家起了个“丁大胆”的外号。
当1932年总政治部成立后,丁盛还给王稼祥当过通信员,不久后王稼祥负伤在后方疗养,丁盛也一直追随着王稼祥。
王稼祥对于这个小伙子更是十分喜爱,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丁盛也十分感激,曾说过:“王主任真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也正是在王稼祥的引导下,丁盛对于革命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思想也就更加坚定了。
长征期间,丁盛就已经是指导员了,按理说指挥作战应该更加注重个人安全,可丁盛爱冲锋的特点始终没有变过,为了能率先冲锋,他还申请率领敢死队出征。
娄山关易守难攻,王家烈的精锐部队全部守在这里,且川军、滇军部队正在从外围蜂拥而来,若是无法迅速夺下娄山关,就会影响到进攻遵义,关系到下一步军事行动。
1935年2月25日,彭德怀焦灼地看着地图,最终命令13团、12团从中路正面进攻娄山关,其他部队向娄山关疾驰挺进。
这是一场“登山仰攻”战,本就在地形上不利,红军在这一天接连发起了多次冲锋击溃敌军,就连关口都被打下,可敌军仍然在娄山关下南坡固守。
面对这种情况,中革军委要求务必在敌援军到来前攻下娄山关,双方一直战至黄昏,已经开始了白刃战肉搏。
在这个过程中,丁盛率领敢死队撕开了一道口子冲过娄山关,一口气打到乌江边上。
一些老红军在回忆起丁盛时还记得:“丁盛带的部队非常凶,见到敌人就红了眼,就嗷嗷地往上冲,他们就是凭借着那一股劲在打狠仗,总是获得胜利。”
相比于这些勇敢冲锋的经历,丁盛更是对长征中的一些趣事记忆犹新。
他曾在晚年回忆过这样一件事:“我们当时抵达哈达铺后,第一次看到了集市,大家都非常兴奋,班里面的人商量了一下,最后凑出三块大洋和藏民换来了一只肥羊,然后就自己动手宰杀、剥皮、煮炒,其实大家谁都不会弄,大会餐后吐得吐、拉得拉,这件事我一直都记得。”
历经长期战争的磨炼,丁盛对于指挥作战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心得体会,他最擅长的就是打穿插战,这种作战模式需要将“大胆”与“心细”发挥到极致。
他还曾特意强调过:“打穿插战的部队一定要强,还得胆大,不要怕四面被包围的境地,也不要害怕退路被切断,切勿恋战,这几条是必须要记住的。”
1949年林彪的部队入湘,和国民党白崇禧部决战。
10月,43军135师师长丁盛带着部队走了一个昼夜终于突破了衡宝公路抵达灵官殿,白崇禧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早都派遣部队封锁了衡宝公路,解放军的其余部队都在衡宝公路以北,只有丁盛脱离大部队160多里。
在灵官殿,丁盛架设好电台后才和总部联络上,发现自己已身陷敌阵之中,周围有白崇禧的好几个师。
为了能占据主动,丁盛立即派遣部队占领周围山头的制高点,并取得了局部胜利。
林彪到这时候才发现丁盛已经在白崇禧的“心脏”部位,他也又惊又喜,连忙给丁盛去了电报:现就地待命,等待野总直接指挥。
挂断电话后,林彪突然又感到有些艰难,因为丁盛此举“羊入虎口”,没想到在丁盛的沉着指挥下,打出了“一打四”的好成绩,林彪立即派遣主力部队行动。
在双方的密切配合下,白崇禧的主力7军被腰斩,加速了战斗胜利。
后来,丁盛还去过朝鲜参战,参加了 很多战斗,特别是金城战役更是打出了国威,为促进停战协定的签订作出巨大贡献。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他与哥哥丁荣昌都成为共和国少将,是极为亮眼的“双子星”。
由于丁盛的个人指挥作战风格极为突出,因此丁盛的名气还要大于哥哥丁荣昌,而在后来对印自卫反击后,丁盛的名气就更大了。
印军的“噩梦”
瓦弄地处中国西藏察隅地区,在1962年7月,印军从瓦弄向北入侵,还在此处不断增兵。
中国军队在完成了第一阶段反击作战后,印度担心瓦弄丢失,于是赶忙派遣一个步兵旅到瓦弄增援,这种敌情扩大化的趋势很快惊动了毛主席,毛主席还亲自下达了新的作战指令:“调130师迅速攻歼瓦弄之敌。”
为了能统一指挥,54军军长丁盛组建了一个指挥所,丁盛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副军长韦统泰担任副司令兼参谋长。
在成都军区领到任务后,丁盛乘坐汽车沿着川藏公路进入西藏,耗时6天6夜才抵达公路的尽头,随后又翻山越岭见到了军队。
了解了基本情况后,丁盛说:“听了这些重要情况,现在我们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要歼灭印军11旅。”
经过短暂的商量后,丁盛就找好了方向:成梯队展开部队,将主要兵力兵器集中在印军左侧,采取迂回包围的方式切断退路造成关门打狗的势头,并以穿插分割战术歼灭印步兵11旅。
很快,在“丁指”的统一指挥下,陆军130师与西藏昌都分区部队联合作战歼灭了印军11旅,击毙了754人。
瓦弄战役的胜利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此战是我军对印度第二阶段反击战的首次作战,一举攻克瓦弄之敌更是震撼了印度朝野,英国《泰晤士报》还有所记载。
当时,新德里在11月18日才得知瓦弄已经被中国军队打下来,印军在这里早已准备了3个多星期,尼赫鲁心烦意乱。
议员们对他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本来还等着印军能在瓦弄打败中国军队,可尼赫鲁无奈告诉大家真相。
听到这些后,议员们顿时鸦雀无声,屏着呼吸听完了尼赫鲁简短的发言,他才刚坐下,就有反对党立即站出来质问和训斥,现场的声音非常嘈杂,议长几次想要维持秩序都没能成功。
面对这种情况,尼赫鲁开始了一言不发的“静坐模式”,从那一瞬间开始,他对于议会的绝对控制似乎一去不复返了,他说的那些话都是泄气的话,人们听到后也感觉到泄气。
可以说,瓦弄大捷对尼赫鲁政府的扩张主义野心是个极为沉重的打击,从这之后,他对自己的很多想法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另一边,丁盛凭借瓦弄大捷得到了极高的声誉,德国《世界报》还评价道:如风卷残叶,势不可挡;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更是评价:潇洒之极、漂亮之极。
不过,即便打了这么大一个胜仗,丁盛还是作了检讨。
原来,当时部队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敌人在山里面丢了很多降落伞,大部分都挂在树上破掉了,有人请示丁盛:“首长,那些降落伞丢在那里浪费,怎么办?”
丁盛没有多想就回答道:“捡回来解决干部用布问题。”
那是国家非常困难的特殊时代,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所以大家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布匹用,没想到丁盛这句话让一些战士不高兴了,因为丁将军只提到“干部用布”。
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有战士站起来表达了不满,还提到:“应该干部分降落伞,战士们自己捡到的归公分配。”
这件事引起了西南局的注意,丁盛最终来到成都检讨,后来想到这件事后,丁盛还说:“看来,领导干部千万不能随意表态。”
不过丁盛虽治军严厉,可他只批评干部不批评战士。
一天开会的时候,他看到一个师长讲话只知道照着稿子念,当即发了火:“你念什么稿子?脑子长哪里去了?”
不久后,他到炮团视察时发现一位战士正顶着烈日割猪草,而且割得非常费力,他走近一看,却发现刀上已经是“伤痕累累”,于是,他马上叫来了团长:“你来割。”
团长割了一会也汗如雨下,丁盛则问:“你觉得怎么样?”
团长擦了一把汗回答道:“刀已经坏了,根本割不动。”
听到这句话,丁盛又发火了:“当兵的要累死了你们知不知道?”
团长看军长发怒了更是害怕,马上提出了整改措施,3天之内将全团的菜刀都换成了新的。
不过到了1977年,丁盛因受到牵连被停职在家,虽说那会老将军觉得这些事很委屈,也不得不接受调查。
定居在南京的日子里,他每个月只能拿到150元工资,住得也是破宅,整日粗茶淡饭。
不过那些身边的老同志、老部下都了解他,也给了他很多接济,思来想去,丁盛去了广州和子女团聚,广州军区听说丁盛来了,还按照师级的待遇给他分配了一套四房一厅,这下生活才好起来。
由于调查的周期比较长,丁盛也只能等待。
有一次,老战友谢振华和丁盛聊天时还突然想起了过去在娄山关上的壮举,于是把丁盛介绍给报社,让他写一写这场仗,可丁盛却不愿意,他说:“我写什么娄山关呢?当时我就是一个指导员。”
当年,毛主席因娄山关还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阔诗篇,丁盛却觉得自己虽然冲锋陷阵了,可这一切都得益于伟人的指挥,自己只是执行者,因此没必要专门写下回忆。
虽说丁盛没能等到自己恢复名誉的那一天,但很多人的态度已经说明了问题。
在1990年秋天,丁盛给聂荣臻元帅写了一封信,希望能落个广州户口。
聂荣臻看到信件后立即批给刘华清去办理,丁盛将军的户口也很快就落下来了。
虽说没去写娄山关,但丁盛在晚年还是回忆了很多战友,谈到邓华时,他说:“志愿军的主要领导,他好啊!”
谈到黄荣海时他也说:“他也好啊,当了副司令还在机关食堂排队买饭,是个好干部。”
最后的日子里,丁盛一直在为自己的名誉奔波,他曾说过:“我心里还是共产党员,我拥护毛主席的思想。”
1999年9月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在广州病故,在他的告别大厅中,就有“战衡宝、攻瓦弄”等对联内容,这也足以说明世人并未忘记将军对共和国的贡献。
而他的老战友、老部下更是来了一批又一批,他们纷纷追忆起丁盛将军的过往,也中肯地评价了他的一生,那句“落难英雄”也是对他的最好评价,2008年《丁盛将军回忆录》出版,也是对将军的慰藉。
参考资料
开国将军中的“双子星” 刘旭 党史博览
“大胆将军”丁盛 吴东峰 同舟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