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部分印第安人口中流传有《侯喜王歌》,传诵攸侯喜率众登陆美洲,开发美洲,建立殷商新家园的故事。
歌词大意是:我等殷商遗民二十五族结为生死兄弟,跟着侯喜大王过天之浮桥;途中艰难多死伤,殷商故乡不能忘,分发麦黍众相亲,兄弟莫将兄弟辱,天国再逢冬复春。
攸侯国是殷商末年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在今苏北一带,古代淮夷的一部分,是殷商王室的近亲族人。
攸侯国君是殷商王室的直系帝胄,第一代国君为子攸,是商王武丁之子。攸侯国列代君主依次为:子攸——子唐——子吉——子喜(攸侯喜),一共传国四代。
攸侯喜为商纣王帝辛时的末代攸侯,帝辛十年直到帝辛亡国,都作为外服重镇留守在帝辛身边。
攸侯国属于殷商的外服方国,名声和地位都不如那些大诸侯,但却为历代商王所倚重,视为勤王靖难的中流砥柱。
当帝辛众叛亲离,殷商大厦岌岌可危,亲族羽翼被一一剪灭,各路诸侯纷纷倒向西周,唯独攸侯喜的攸侯国依旧忠心耿耿的拥护商纣王。
根据甲骨文辞学者的研究,攸侯国在今江苏淮宁县;据《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攸在今安徽宿县附近,是前往淮阴的重要通道。
从甲骨文卜辞看,商王曾屡次携攸侯征伐人方,且长期在此驻留,推知攸侯国在当时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城邑,与商王来往密切,应是殷商进出东夷的一道战略屏障和根据地,双方的关系十分特殊。
“攸”字从人从父,字形所示为人方——大父国,手执权杖。
攸侯的名字在跟商纣王有关的甲骨文记载中频繁出现,显见是帝辛宠信并倚重的人杰主将,也是镇守东南一方的心腹诸侯。
公元前1047年,纣王派侯王喜带10余万精兵伐东夷时,周武王乘纣王兵力分散成功打败纣王,纣王也自焚而死。可已达山东半岛的殷商大军,已无国可回。
自那以后,这一支殷商大军和治下的15万各方百姓,总计25万余人全部失踪,下落不明。
史学家分析,大军当时西归无望,很可能伐涕竹作舟出海,故有部分涕竹舟被黑潮或季风送至美州。
这在历史上已有先例。13世纪元朝水师征伐日本时遭遇台风,一些船便漂流至北美洲夏洛特皇后群岛,当地土人至今还说是元朝水师的后代。
甲骨文“舟”字是一段剖开的竹子,原产中国的涕竹在本土失踪,却在美洲生长至今。
墨西哥西海岸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陶器上,刻有二十多个“舟”字,即攸侯喜和军民代表到达美洲后,约分各部建国时留下的盟书。
25万人集体远走他乡﹔绝非易事。但是,他们成功到达美洲,并在那里会盟建立文明,“舟”字表达了他们对劫后余生的感恩。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武王伐纣在西元前1046年,考古也证实了这个时间。
殷人东渡在西元前1044年年初,到达中美洲已是下一个冬天。《侯喜王歌》有“天国再建冬复春”,表明他们是在冬天到达美洲的。
美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
通过研究认为,美洲新大陆的所有文明起源于同一祖先,即奥尔梅克文明,而奥尔梅克,在土著人的语言中,有“殷商攸侯”的意思。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