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程咬金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一举将对皇位有威胁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诛杀。
为了以绝后患,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李世民的十个亲侄子)全部杀死。
李渊见势不妙选择了自保,立即将李世民立为皇太子并退居二线,将所有政务全部移交给李世民,三个月之后,李渊正式禅位,唐朝的历史就此进入贞观时代。
李世民得位不正,这事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难受,所以只能极力做个好皇帝,只是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晚年,他同样遭受了父亲李渊的那种痛苦。
公元643年,做了十七年皇帝的李世民已经垂垂老矣,他本计划着在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太子李承乾,只是让他想不到的是,李承乾却联合汉王、城阳公主的驸马以及侯君集打算逼宫,让李世民提前下台。
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思来想去,李世民又考虑立自己疼爱的李泰为储君,李泰内心狂喜,为了敲打晋王李治,他还用李承乾的事恫吓其不要对皇位有非分之想。
李治转身将这事告诉了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表示,他想着逼宫,就是因为李泰对皇位图谋不轨,毕竟自己已是皇太子,如果没有李泰的威胁,他只需静静等待,何须逼宫?
李世民心痛不已,看着儿子们争夺皇位,他又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在群臣面前,叫嚣着要拔剑自杀。
长孙无忌等人急忙劝阻,并表示会一心一意拥立李治,李世民顺坡下驴,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就此才彻底平息皇储之争。
为了让李治能安心当好皇帝,李世民临死前特意交代他:这个人太厉害,你如果镇不住,就杀了他。
而李世民口中所指的人是李勣。
辅政大臣
都说权力场上无父子,古代皇权争夺史上更是将这点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历史上为了登上皇位,父子相残,手足相诛,着实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就拿李世民来说,他就不算是个好儿子,也不算是个好弟弟,更不算是个好兄长,可是他却是个好父亲,尤其对于李治,更彰显了一个父亲的慈祥。
当然,对于李世民来说,李治也着实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儿子。
公元644年,唐太宗要讨伐高句丽,便命令李治留守定州,李治担心父亲会有个三长两短,便整日哭哭啼啼。
等到唐太宗凯旋而归,李治便立即前往并州亲自服侍李世民,当时李世民身上生了一个大毒疮,李治二话不说,亲自为父亲吸脓,鞍前马后,让李世民体会到了做父亲的快乐。
公元649年,李世民的生命走到了人生终点,他自知李治无论是政治还是武功都无法与自己相提并论,但他又不忍儿子太过操劳,便为其指定了三个辅政大臣。
这三人分别是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勣。
这三人在当时的文臣武将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政治和军事水准,在李世民看来,只要他们三人能尽心尽力辅佐李治,那么李治做好守成之君根本没有问题。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他的忠心李世民没有丝毫怀疑,而褚遂良又十分恪守君臣之礼,在政治和文学都有很高的造诣,李世民也对其深信不疑。
此外,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之间的相处又十分和谐,并不会因为权力而争斗。
所以,李世民最为担心的还是李勣,至于说为何还要选择此人,这是因为李勣是位能力超凡的武将。
武功盖世
李勣出生于高平北祖上房徐氏,原名徐世勣,凭借傲人的军功,被李渊亲自赐姓为李,便更名为李世勣,等到后来李世民即位,为了避讳,便去掉“世”字,遂成李勣。
李勣早年曾投靠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只是翟让的领导能力并不突出,等到李密入主瓦岗军时,李勣与王伯当两人便极力劝说翟让让位,自此之后,便奉李密为主。
只是后来李密却始终觉得翟让碍事,便趁机将其杀死,李勣差点在这场政变中被杀,好在王伯当及时阻止,才救了李勣一命。
李密在与王世充争斗时,被打得落花流水,无奈之下,只得投靠大唐,李勣则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的臣子。
投靠大唐之后,李勣便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他的人生也开始发光发亮,他的军事才能得以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
细细算来,李勣的功勋主要有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两次击败薛延陀、平定碛北、北破东突厥、东征高句丽。
可以说,唐朝初期开疆拓土的主要战争,李勣都没有缺席过,也正是如此,让李世民也不得不敬畏李勣三分。
在李世民看来,只要李勣在,那么大唐的疆土不说继续向外拓展,但至少守住现有的疆土完全不是问题,这也是为何李世民忌惮李勣还坚持把他安排给李治的原因所在。
临终交代
李世民终究无法拒绝死神的召唤,在他去世之前,他将李治叫到身边,特意将李勣的事情着重安排了一下,李世民是这样说的:
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李世民的意思是说,李勣也是我留给你的辅政大臣,但此人才智过人,而你对他并没有恩情,恐怕他不会服你,我只好先把贬出京师,你即位后在将他升迁看他的表现,实在震不住他,便将他杀了吧。
还别说,李世民玩的这一手,那是相当高明,在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听从其遗愿,将李勣从地方上擢升为仆射,李勣果真对李治感恩戴德,拼死效命。
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李世民的担心实属多余,李勣也从来没有想着要将李治的军,他们君臣二人演绎了相当和谐的一段佳话。
其实这也是李治想得开,毕竟他对李世民给他挑选的这三位辅政大臣都未曾怀疑过,自始至终信任有加,这才是他们能一直再为李治效命的根源所在。
公元669年,李勣病逝,李治闻之痛哭不已,下令辍朝七日,追封李勣为太尉,赐谥号为贞武,准许其配葬于昭陵。
下葬之日,李治亲临未央宫故城,登上宫楼为其送葬,望着灵车痛哭不已……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图网,侵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