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提到明英宗朱祁镇,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土木堡之变”,明朝唯一一位被敌军俘虏的皇帝,也是明朝唯一一位先后两次登基的皇帝。若非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在于谦等人坚守下,强行为大明王朝续命200年,明英宗很可能会成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明英宗虽然差点让大明王朝提前结束,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他取消了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始的妃嫔殉葬制度。也就是说皇帝去死后妃嫔无需再殉葬,而明英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发妻钱皇后。
一生无子的钱皇后得英宗庇护
钱皇后出身靖难功臣之家,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功勋之后;张太皇太后(诚孝昭皇后,明仁宗的发妻,明宣宗的生母,明英宗的祖母)亲自为孙儿挑选的发妻,母仪天下的皇后。
值得一提的是,钱皇后在大婚前虽没有见过英宗,但是二人婚后的感情却极好,英宗非常宠爱敬重钱皇后。二人唯一的遗憾就是钱皇后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但钱皇后贤德大度,从不妒忌英宗宠幸其他的妃嫔。如此一来,后宫中其他的妃嫔好消息不断,而第一个为英宗生下皇子的是一位民间女子出身的周氏。
钱皇后自正统八年(1443 年)嫁给英宗,一直到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都未怀孕。按照明朝的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周氏所生的皇长子朱见深理应被封为太子,然而英宗一直等着皇后的好消息,迟迟不肯立太子。
直到正统十四年英宗御驾亲征瓦剌被俘,钱皇后仍旧没有怀孕。而且在为夫君奔波着急的过程中,钱皇后瘸了一条腿,一只眼睛也看不清楚了。景泰元年英宗自瓦剌回到京城后,便被亲弟弟朱祁钰囚禁于南宫。英宗见到自己心爱的妻子变成了这副模样,不仅没有嫌弃,反而对其更加的疼爱与尊重。即便是,钱皇后自始至终没有为英宗生下一儿半女。
而周氏所生的皇长子朱见深,则是在正统十四年明代宗朱祁钰登基时被封为皇太子(景泰三年被明代宗所废)。景泰八年,英宗复位,在钱皇后无所出的情况下,恢复了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而周氏则是母凭子贵,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
然而周氏并不满足自己的地位,竟然唆使宦官蒋冕在孙太后(英宗生母)面前挑唆,让英宗废掉无所出、身有残缺的钱皇后。英宗大怒,此事才算过去。英宗希望能一直庇护自己的发妻,让其安度余生。然而世事无常,英宗复位仅8年便病逝了。
在临死前,英宗在遗诏中留下三条,除了第一条让皇太子朱见深登基外,第二条第三条全都跟钱皇后有关,废掉殉葬制度、让钱皇后多年后与自己合葬帝陵。即便是如此英宗仍旧不放心,拉着大学士李贤的手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让钱皇后同自己合葬。
钱皇后作为英宗嫡后,去死后理应同英宗合葬帝陵,这是祖制。
但为何英宗如此不放心呢?
这其实归根结底在于朱见深的生母周氏,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孝肃皇后周氏。而英宗确实对周氏十分了解,周氏同钱皇后“争了”一辈子名分,即便是在钱皇后死后仍在争。甚至为了争名分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礼法与祖制,但周氏争了一辈子,最终被自己的孙儿明孝宗打回了原形。这究竟是为何呢?
周氏母凭子贵,但仍要“屈居”钱皇后之下
孝肃周皇后是顺天府昌平州人,平民出身,因为明朝的皇后、妃嫔、王妃并不在意出身,所以周氏得以有机会入宫为妃。只是一开始周氏的位份比较低,但还是比较得宠的:
正统十一年生下英宗第二位公主重庆公主
正统十二年,生下英宗第一子朱见深
正统十四年,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登基,年仅2岁的朱见深被孙太后封为皇太子。
景泰三年,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叔叔明代宗朱祁钰废掉。
景泰六年,周氏再生一子,为英宗第六子朱见泽。
景泰八年,英宗复位,将周氏封为皇贵妃,成为众妃之首。
周氏在被封为皇贵妃之前,位份并不确定。
正因为儿子是皇太子,周氏并不满足于皇贵妃之位,而是皇后之位。更何况此时的钱皇后已经身有残缺,周氏便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取代钱氏的皇后之位。然而让周氏没想到的是,英宗对钱皇后的感情如此之深,丝毫没有废后的意思。
就这样英宗在世时,周氏即便是心有不甘,也只能“屈居”钱皇后之下。
英宗本打算能庇护发妻一辈子,然而却跟自己的父亲朱瞻基一样,年仅38岁便病逝了,无法继续护发妻周全。但英宗对周氏的野心很清楚,担心发妻会在自己死后受委屈,才想到用遗诏继续保护发妻。
然而英宗一死,周氏便不顾及礼法、祖制,同钱氏争名分。
周氏想要废掉钱氏后位
朱见深登基称帝,史称明宪宗,年号成化。新帝登基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尊礼皇太后,而且按照祖制,应当先将嫡母尊为皇太后,然后才轮到新帝生母,毕竟嫡母是先帝嫡后,嫡庶尊卑有别。
然而周氏在英宗复位时便觊觎皇后之位,如今自己的儿子登基称帝,又怎么肯屈居钱皇后之下呢?
正当臣子们在位两宫皇太后商议尊号的时候,周氏却突然派自己身边的宦官夏时,给群臣下懿旨:钱皇后本就是病废之人,不足以被称为太后,应当将周皇贵妃尊为皇太后。钱氏没有生下皇子,怎么能有做太后的资格呢?早就跟遵循宣宗废胡善祥后位,废掉钱氏的后位。
周氏的懿旨一出,群臣顿时便说什么的都有。
大学士李贤是顾命大臣,接受了英宗临死之前的托付,英宗刚去世没几天,李贤如何能辜负英宗呢?更何况钱太后向来贤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李贤便坚决反对周氏:
这是先帝的遗诏,如何能随便更改?
紧接着另一位大学士彭时也附和:
列祖列宗与天地神灵在上,皇上仁孝,怎么能只知尊生母而不尊嫡母呢?
两位大学士的话,让群臣纷纷附和。
周氏与身边的宦官夏时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反驳,非常生气,便想要让刚刚继位的儿子宪宗来帮自己争一争名分。此时的宪宗还是很清醒的,很清楚嫡庶尊卑有别,若当真如了生母的愿,自己岂非背负骂名?
所以在这件事情,宪宗并没有支持自己的生母,反倒劝说自己的母亲要接受两宫皇太后并尊的事实。
周氏如此蛮横,引起了群臣不满。
毕竟钱皇后还沉浸在夫君病逝的悲痛中,丝毫没有争权夺利的想法;而周氏却如此仗势欺人,群臣自然对周氏一肚子怨气。
所以便在为两宫皇太后上尊号的时候留了一个心眼:在尊称上区分嫡庶。这一点宪宗也赞同,而且宪宗的心腹还告诉大学士李贤:其实皇上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因为孝顺生母而不敢直言。
就这样天顺八年三月,英宗病逝两个月后,钱皇后与周皇贵妃被尊为太后。
钱皇后被尊为“慈懿太后”,而周皇贵妃则只是被尊为皇太后。
周氏虽然非常不满,但连儿子都不支持自己,只能是自己生闷气。
(下文称呼周氏与钱氏为周太后与钱太后)
但依周太后的性子,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只要是找到机会,便会故意为难钱太后。
周氏故意与钱太后作对,宪宗同嫡母心生芥蒂
经此一事,群臣很清楚周太后并不好相处,担心日后若钱太后在周太后之前去世,与先帝合葬一事周太后必定会掺和,所以便想提前为钱太后打算。于是在为英宗修建帝陵的时候,李贤便提出,在帝陵中除了为英宗修建墓室外,再额外修两座墓室。
其实群臣与宪宗都很清楚李贤的意思,周太后也很清楚。
周太后本就不甘心钱太后在英宗活着的时候占着皇后的位置,死后又怎么甘心钱太后再来打扰自己跟英宗呢?很显然周太后坚决不肯钱太后日后同英宗合葬,所以便在宪宗面前哭哭啼啼,面对周太后如此,不管是宪宗还是群臣都无计可施,只好暂且将此事放下,只为英宗修建墓室。
虽然钱太后在后宫的地位高于周太后,但钱太后从不关心名位权力,也从不与周太后争什么;但即便是如此,周太后仍旧不买账,只要是有机会便会同钱太后作对。
了解宪宗的应该知道,宪宗一生的挚爱是比他大17岁的万贞儿,但英宗至死不同意万贞儿为儿子的正妻。所以宪宗只能挑选其他人为皇后,最终吴氏与宪宗举行大婚,被封为正宫皇后
然而面对年轻貌美的吴皇后,宪宗并不感兴趣,仍旧独宠还是宫女的万贞儿。
吴皇后妒忌万贞儿得宠,便故意为难万贞儿,并且将其杖责了一顿。
宪宗见自己心爱的女子被打,非常生气,不仅将吴皇后杖责一顿,而且还打算废后。
并且为废后找好了理由,去告知两宫皇太后。根据野史的记载,钱太后觉得吴皇后没有错,贸然废后确实不妥当。其实周太后对吴皇后并没有什么意见,但见钱太后如此护着吴皇后,便故意同钱太后唱对台戏,同意宪宗废后。
钱太后无奈,只能同意。
也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宪宗开始对嫡母心存芥蒂。成化三年在宪宗将生母周太后的娘家一番晋封后,却对钱太后的娘家未提只言片语,一直到宪宗的儿子明孝宗继位后,才将钱太后的侄孙钱承宗晋封为安昌伯。如此一来,钱太后在后宫的处境便更加艰难;而宪宗在很多事情上,更加倾向于自己的生母周太后。
在抑郁寡欢中,钱太后在成化四年病逝。
按理说,钱太后毋庸置疑应当被葬入帝陵,与英宗合葬。然而群臣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周太后又怎么肯让钱太后如愿呢?
强行阻拦钱太后合葬帝陵
按照英宗的嘱托,而且按照明朝的祖制,钱太后是唯一一位能够与英宗合葬之人。然而周太后坚决反对,让儿子宪宗为其另择墓地,决不可葬入帝陵。宪宗本就对生母十分孝顺,更何况此时的宪宗已经倾向于向着自己的生母,所以便同生母周太后想好了理由来应对群臣。
群臣又如何看不透宪宗同周太后的把戏呢?
大学士彭时在宪宗开口之前便说:钱太后同英宗合葬,这既是祖制也是英宗遗诏,还有什么异议需要商量的吗?
宪宗见自己此时开口不是一个好时机,便决定改天再议。
第二天宪宗一番准备后,再次找到群臣商议,大学士彭时将自己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而其他的阁臣则是在一个接一个地夸赞宪宗仁孝。以至于宪宗想了一晚上的借口都没有派上用场,干脆便说了实话:你们说的这些我岂会不知?但一旦钱太后同先帝合葬帝陵,我的生母岂不是不能同先帝合葬了吗?
彭时见宪宗终于说了实话,心里也踏实多了,便说道:
皇上向来对两宫皇太后都孝顺,早已被世人得知;若皇上想要成全自己的孝义,便不能遵循礼仪、祖制。
其他的阁臣,则就宪宗的话一番敲打。
宪宗被阁臣们的话怼的哑口无言,憋了半天,终于说了一句:若我连生母的话都不听,还算孝顺的儿子吗?
彭时等人听到宪宗说的话,便想到为英宗修建帝陵时的计划:修三座墓室,两宫皇太后全部与英宗合葬。但即便是群臣提出这样退步的方案,周太后也是坚决不同意,宪宗自然也不敢答允,所以便让廷臣们再商议。
宪宗原本以为群臣能明白自己的苦衷,没想到以礼部尚书李秉为首的99位廷臣,坚决要为钱太后讨一个说法,到了第二天为钱太后讨公道的臣子数量增加到了四百七十人。
但即便是这样,周太后仍旧不愿妥协,十分生气。而宪宗面对生母如此,便不管群臣如何请求,仍旧下了“为钱太后另择墓地”的圣旨。面对宪宗如此一意孤行,群臣便在下朝后一起在文华殿外跪下,放声大哭。
虽然宪宗下旨让群臣退去,但群臣坚决不走,一直跪到了下午申时。
宪宗与周太后都担心再出什么乱子,便答应群臣请求,另修两座墓室,将钱太后葬入帝陵左侧,而右侧的墓室为周太后留着。并且正式为钱太后上谥号“孝庄睿皇后”,神牌入太庙,陪在英宗神牌的旁边。
若如此钱太后也算是能与夫君相伴了,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般顺利。
周太后在修建墓室的事情做了手脚:因为是英宗帝陵已经修建完成的基础上,再增加两座墓室,所以便需要先修建墓穴,然后再从地下打通两座墓穴同往英宗墓穴的隧道,如此才算是真正合葬。然而周太后故意让修建陵寝的宦官,将钱太后墓穴通往英宗墓穴的隧道挖错方向,只将自己的墓穴同英宗的墓穴连起来。
此事大臣们并不知情,除此之外,周太后绝不同意钱太后的神牌画像放在英宗旁边。
就这样钱太后死后,也未能享受嫡后该有的待遇。
宪宗病逝后,明孝宗朱佑樘继位。
朱佑樘是由祖母周太后(孝宗生母纪氏早早便去世了)抚养长大,对祖母十分孝顺,将祖母尊为太皇太后。
弘治十七年,周太皇太后病逝。
虽然周氏并不是英宗嫡后,但孝宗孝顺祖母,想要祖母享受嫡后才有的待遇,为祖母上谥号为“孝肃睿皇后”,同英宗合葬裕陵,“睿”是英宗谥号,如此周氏便可惜系帝谥。但是按照明制,继后同皇帝的生母都不可系帝谥,就是区分嫡庶,而且神牌不能供奉在太庙,而是供奉在奉慈殿。
孝宗此举遭到了大学士刘健、谢迁等人的反对:周太皇太后在英宗一朝时最高的位份是皇贵妃,嫡庶尊卑有别。孝宗虽然孝顺祖母,但是他并不像自己的父亲宪宗一样,为了孝顺而违背祖制。
所以便听从群臣建议,将祖母的谥号改为“孝肃太皇太后”。
不过周氏同英宗合葬是在宪宗一朝时便定好的,自然无人敢提出反对,就这样周氏得以合葬裕陵。自周氏开始,明朝皇帝的生母也可以同皇帝合葬帝陵。
虽然孝宗也发现了孝庄睿皇后钱氏墓穴隧道的事情,确实也想要将其开通,但是因为阴阳家的反对,孝宗便只能如此。
如此说来,到了孝宗一朝,周氏还未被追封为皇后,只是被尊为“孝肃太皇太后”。
到了孝宗的孙儿嘉靖帝在位时,才将曾祖母周氏追谥为“孝肃皇后”。
结语
孝肃周皇后争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嫡后才有待遇:同皇帝合葬帝陵、谥号附帝谥、神牌得以供奉太庙陪同英宗身边。但周氏只实现了一个:合葬帝陵。
孝宗不仅下旨将祖母的谥号去掉“睿”字,而还将其神牌供奉在了奉慈殿,而非太庙。
而且孝宗只是将祖母尊为“孝肃太皇太后”,并未追封为皇后,也就是说在孙儿孝宗这里周氏并未实现自己的“皇后梦”,到了曾孙嘉靖帝这里才被追封为“孝肃皇后”。
不过嘉靖帝此举其实是为了自己的亲祖母孝惠邵皇后,孝惠邵皇后是宪宗后期十分宠爱的妃嫔,为宪宗生下三个儿子,其中嘉靖帝是孝惠邵皇后所生皇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因明武宗朱厚照无后承袭皇位,被孝宗的发妻孝康敬皇后与群臣选中,“兄终弟及”继承皇位。
嘉靖帝是一位性格非常刻薄极端的皇帝,他违背祖制,将自己亲生的父母(兴献王与兴王王妃)尊为皇帝与皇后,让他们享受顺位继承皇位的皇帝该有的待遇,将其神牌供奉与太庙之中。除此之外,还将自己的亲祖母邵氏尊为太皇太后,并且为了将亲祖母供奉于祖父宪宗的茂陵陵殿,将祖母邵氏追封为孝惠皇后。
与此同时,将祖父孝宗的生母纪氏(宪宗一朝时最高位份为淑妃)追尊为孝穆纪皇后。
为了更加名正言顺,将曾祖母周氏,追封为孝肃周皇后。
三位被追谥的皇后,不系帝谥,以区分嫡庶。
就这样周氏也算是在死后多年,勉勉强强实现了自己的皇后梦。
参考资料:
《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百九》
《明史演义》
《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九十二》
《细说大明》
《明史—孝宗本纪》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