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落幕, 13个美械军只有1个全身而退, 难道因为战力太强?

度度狼观抗战2024-06-07 14:46:45  119

至1946年初,全盘接收美援武器并接受美式训练的“全美械军”,数量其实只有十三个,所谓的“五大主力”也皆在其中,如果按编制类型划分,均为下辖三个师的“甲种军”;如果按派系属性分类,则通通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如果再朝深里想一想,恐怕读者存在的某些历史困惑,亦将迎刃而解!

(马歇尔和魏德迈)

截止1946年春第一期整编开始之前,这十三个美械军的番号是:第2军、第5军、第8军、第13军、第18军、第53军、第54军、第71军、第73军、第74军、第94军、新编第1军、新编第6军,它们当中的大部分,其后一度压缩改制为“整编师”

如以“三十四年甲种军”每个军满编38000人计,上述十三个美械军39个师的总兵力约49万人(交警总队等不计),确实占到了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蒋军200万野战部队的1/4左右,其他都是半美械、日械和国械部队,反正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稍有历史常识,便知在这十三个美械军当中,除了第53军是被“中央化”的原东北军部队外,余皆为中央军嫡系部队。即便是第53军,由于转战八年并参加了滇缅反攻作战,其部队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专业类别已经是“中央军半嫡系部队”,东北籍官兵数量非常有限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十三个美械军的存在(或者称为全美械军,以区分于半美械部队),是南京政权挑起内战的重要底气所在,而这些美械军的覆亡,也直接导致了蒋某人的第三次下野,其中只有一个军例外:直到三大战役全部结束,仍未遭受过毁灭性打击!

(准确番号)

一、全美械军被消灭的概况

上述十三个嫡系美械军,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被分别部署在全国几大战略区中,一般在半嫡系部队的配合下,承担主要作战任务,同时还有监视“杂牌军”的职能,各战区形成了嫡系、半嫡系和杂牌共存的派系格局。

作为中央军的支柱部队,只要这些美械军还有战斗力,联同半嫡系部队或者半美械部队,就可以维持住某一战略区的局面,杂牌军也不敢轻举妄动。而一旦这些美械军被消灭,则蒋军如同被抽断了脊梁,迅速陷于崩溃。

比如以第74军改制的“整编第74师”,早在我军的战略防御阶段,即于1947年5月被华东野战军全歼于孟良崮,因其不仅是十三个美械军之一,还是其中的“五大主力”之首,是故华野给敌营的军心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通过三大战役的发起,基本消灭了前述这些美械军,虽然其中的大部分,因为嫡系身份后来得以重建,然而用溃兵和新兵重新拉起来的部队,战斗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辽西围歼战中,全歼了隶属于“东北剿总”的新编第1军、新编第6军、第71军,在沈阳攻城作战中又全歼了第53军,共计完整地消灭了四个美械军,另在塔山阻击战中,重创了划入东进兵团的第54军。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联手,包围并改编了隶属于“华北剿总”的第13军、第94军,共计完整地消灭了二个美械军,注意这个第13军最初是进犯东北的,后来驻于热河划归华北敌军的序列。

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手,全歼了“徐州剿总”所属的第5军和第74军(第二兵团基干)、第8军(第十三兵团基干)、第18军(第十二兵团基干),另之前在济南战役中全歼了第73军,故而消灭美械军的数量实为五个

同时在蚌北阻击战中,华野还再次重创了隶属于第六兵团的第54军,该军从葫芦岛脱逃后,海运加入淮海战场,又被揍个鼻青脸肿,虽然建制还算齐全,但总体看“哥已不再是原来的哥”了。

因此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嫡系的十三个美械军,已经被彻底消灭了十一个,而在塔山和蚌北两次被重创的第54军,也已元气大伤,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被全歼了十一个半,占比达到了88%!

正是因为,赖以维持军事独裁的这些精锐美械部队,绝大部分已被我军消灭,才是蒋某人不得不宣布下野的主要原因:当一个赌徒手头的硬通货输光了,可不就得下桌嘛!

(第2军军长王凌云)

二、只有第2军近乎全身而退

细心的读者应该注意到了,在全部十三个美械军当中,历经战略大决战阶段之后,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其实只有一个第2军,它也成为三大战役之后,长江以南仅存的没有重建过的"全美械军”,难道是因为该军很能打吗?

先捋番号,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2军,是湘军谭延闿的部队,倒是也出了张辉瓒、鲁涤平等知名将领。由于并非嫡系,其后遭到蒋某人一再削弱和拆分,至1928年底更是被缩编为第18师,从此失去了军级番号。

第2军的番号还曾被西北军、晋绥军先后使用,直到中原大战前夕,才重新拿回给中央军系统,从此成为嫡系部队专属。早期的两任军长,分别是陆军二级上将朱绍良和蒋鼎文,抗战爆发后,又换成了黄埔一期生李延年。

(蒋鼎文)

第2军先后隶属于第三、第九和第六战区,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桂南会战等。1940年奉调回后方整训,驻防于四川乐山、西康西昌、贵州遵义等地区,成为军委会直属部队,因此在抗战相持阶段,该军存在感不强。

1942年6月李延年升官后,杂牌出身的王凌云意外晋升第2军的军长,并且长时间执掌该军。1943年初第2军调入云南,旋划入第二期远征军下辖的宋希濂第11集团军,之后参加了滇西反攻作战,自然有了机会获取美械。

抗战胜利以后,第2军仍然驻扎云南,期间的1946年5月改制为“整编第9师”,成为中央军控制云南的基干力量,隶属于“云南警备总司令部”。直到1947年春,中原战场兵力严重吃紧,整编第9师才从昆明调往河南新乡。

作为嫡系美械军,整编第9师在整个1947年度,东奔西跑很是忙活,先后在豫北、鲁南等地区与我军作战,始终未遭毁灭性打击。是年秋,还在范汉杰第一兵团编成内,参与了对胶东解放区的疯狂进攻,占领过平度、招远等城市。

(王凌云在滇西战场)

如果不出意外,王凌云整9师必然成为华野1948年的重要歼击目标,根本跑不掉的。可意外还是发生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南京从四处调兵遣将回援,其中就包括正在胶东作战的王凌云整9师、黄百韬整25师。

自此,整编第9师开始划归白崇禧指挥,先后隶属于九江指挥所和“华中剿总”,1948年9月恢复第2军的番号,军长换成了黄埔五期的陈克非。在淮海战役最激烈的时候,南京曾严令第2军增援徐蚌战场,

如果陈克非果真率部东去,肯定被华野和中野一勺烩了,可是意外再次发生,已经准备登船的第2军部队,却被白崇禧出动剿总警卫团强行阻拦,说啥也不许开拔,结果是反而逃过了一劫。

纵观第2军的转战经历,完全可以发现,该部没有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完全覆灭于中原或者华东战场,还真不是这个军有多么能打,而是运气实在太好了,每次都是在大势已去之前,意外逃离险地。

(王凌云)

三、第2军最终仍然全军覆灭

渡江战役打响后,第2军被划给了远征军时期的老上司指挥,黄埔一期的宋希濂,是1948年9月从西北调回武汉的,出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麾下第20军、第28军却都是川军。

嫡系将领没有嫡系部队怎么行?于是在1949年夏,已经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的宋希濂,奉命兼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蒋某人同时将第2军划归宋希濂指挥,允其将部队扩编为两个兵团。

第十四兵团:中将司令官钟彬,下辖第15军、第79军、第122军。

第二十兵团:中将司令官陈克非,下辖第2军、第118军、第124军。

(二野进军西南)

看看这些军一长串的数字番号,就知道是些什么货色,因此第二十兵团完全就是以第2军勉强撑起来的架子,截止1949年10月1日,宋主任坐拥六个军15个师的部队,实际有多少兵力呢?75000人而已。

在解放大军饮马长江之前,第2军作为宋希濂倚仗的绝对主力,曾驻于绥署所在地湖北恩施 ,而随着第四野战军席卷而来,第2军开启了撒丫子跑路的模式,一路逃往四川,开始拼凑所谓的川东防线。

宋希濂和第2军的气都还没喘匀,1949年11月1日起,第二野战军发起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至11月底,溃逃途中的第2军在南川以北山区被歼灭大部,第十四、第二十兵团至此完全溃散,宋希濂本人于12月19日被俘。

第二十兵团司令官兼第2军军长陈克非,收容两个兵团残部12000余人,继续向西逃窜,但是在二野的追击合围下已经无路可走,遂于12月25日在四川郫县通电起义,至此,第2军终于完全覆灭。

(陈克非)

尾声: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一度中止了对南京政府的军事援助,因此这十三个全美械军无疑是关键时期的骨干作战力量;直到1947年10月以后,美国恢复军援,包括傅作义部队在内的30个师,才换装了半美械。

而三大战役结束后,包括第5军、第8军、第18军、第71军、第74军等在内的嫡系美械军,都先后进行了重建,并且大部分也得到了美械补充,问题是老兵损失殆尽以后,重建的部队无论如何,也恢复不到之前的战力水平了。

随着第2军在西南的全军覆灭,自淮海战场南逃的第54军,反而成为唯一一个整建制逃台的部队,因为在上海战役后期,该军再次通过海路撤退,尽管已是伤筋动骨,好歹逃脱了被全歼的命运。

至于第2军两任主要军长的结局,更是令人唏嘘:陈克非起义后,1966年受到迫害含冤去世;从军长升任绥靖区司令的王凌云,兵败后隐姓埋名藏于民间,1950年被抓获送进功德林。

1961年王凌云被特赦后闲居郑州,在特殊时期的1968年某日,突然离家出走,官方最后给出的结论是“下落不明”。

(陈克非夫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850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