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幸运”的李漼、李儇父子㈠

百年的驿站2024-06-01 11:13:17  116

唐懿宗李漼是宣宗李忱的长子,唐僖宗李儇(音xuān)是李漼的第五子。说李漼、李儇这父子俩“幸运”,是因为除掉女皇帝武则天(因为她的王朝是“周”而不是“唐”)、算上唐少帝李重茂,作为大唐王朝的第十八位、第十九位皇帝,与李唐王朝的大多数死于非命的皇帝不同,他们都是寿终正寝——病逝于长安皇宫;更为“幸运”的是,他们都是荒淫之君,吕思勉先生在其《隋唐五代史》中专门有一节,题目就是“懿僖荒淫”,可是他们又都侥幸地没有成为亡国之君,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幸运”么?

先来说说李漼吧。他的老爸李忱虽然有不少儿子,却因为没有册立皇后,也就没有嫡子,更没有册立皇太子,长子李漼也只是被封为郓王。既然如此,老子的大业究竟由哪一位儿子继承,也就成了问题。只不过,这样的问题又往往成了当事人的忌讳,一般人是碰不得的,谁若碰了,在当今皇帝的潜意识中便会蹦出这么个反问句:你小子难道希望我这位万岁爷早日归天么?宣宗李忱也正是这么一种心态,当他因服用了“仙丹”而毒性发作、烦躁不安时,想以大赦天下来禳解,却又没有大赦的理由。这时候,宰相崔慎由乘机说:“皇太子是天下的根本,皇上倘若册立皇太子,就可以大赦天下了。”哪知李忱虽然中毒已深,却不知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最忌讳别人提起接班人的问题,因此当时虽然没有回答,不久就找了个借口将崔慎由贬出了京城。

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

李忱迟迟没有确立革命接班人还有一个原因:按照规矩,既然没有嫡子,那就应该选择长子;可是,他偏偏最不喜欢这位皇长子。其余那些儿子们都居住于皇宫之中,却让李漼居住于十六宅。前面已经说过,李漼的母亲晁氏病逝于大中年间,诡吊的是,据《新唐书·后妃传下》所载,李漼做了皇帝以后,“外颇疑帝非长”,即外头的人们都怀疑,李漼并非是宣宗李忱的长子。怎么办呢?新皇帝拿出了一个证据,那就是他的老妈晁氏去世时,老爸李忱不但追赠她为“昭容”,还让翰林学士萧置替她撰写了墓志铭,其中详细记载了她生下郓王与万寿公主这兄妹俩的事情。这个时候,萧置就把当年的那篇墓志铭拿给文武大臣们看,据说这才让人们消除了疑惑。对此,当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提出质疑:皇子诞生是一桩大事,耳目昭著,何至于怀疑其长幼之间的次序呢?无论志文铭文,根据通行的惯例,虽然会记载该嫔妃所生的子女,却未必详细到出生之年。在《后妃传》中,虽有晁氏生下郓王及万寿公主的记载,却也没记下他们的出生之年,其间很可能隐隐约约地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当时人们所怀疑的,并非李漼在诸兄弟间的排行,而是他究竟是不是李忱所生!也就是说,李漼很可能并非李忱的儿子,而李忱的长子,或许就是那位生前被封为雍王、死后被谥为“靖怀太子”的李汉。《旧唐书》在叙述某位皇帝有多少儿子时,一般都是将继承了皇位的那个儿子也包括在内的;唯独在叙述宣宗李忱时,说是“宣宗十一子”,却是“懿宗皇帝”以外的十一子,加上“懿宗皇帝”,就是十二个了。而且,《旧唐书》一般都注明某某皇子是老皇帝的第几子,宣宗的儿子则有的注明,有的不注明。如雅王李泾,注明“宣宗第二子”,可是在雅王之前却先载有靖怀太子李汉。或许,这些都是隐约向人们暗示,李漼并非李忱的儿子,更不是长子,李忱的长子是李汉?罗嗦了这么多,只是想表明:即使李漼的确是李忱的儿子,并且是长子,可是在登基做皇帝之前,他并未享受到皇子、皇长子的待遇,甚至连他的出生,在当时就已经受到了比较普遍的质疑。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凭借着皇帝及其拥戴者的权威,将由质疑而带来的不满情绪给压了下去,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出生谜团。吕思勉先生甚至认为,李漼是一位“无可立之理”的血缘关系已经相当疏远的李唐宗族子弟:

“盖懿宗实非宣宗子?宣宗长子,实为靖怀?武宗以弟继兄,宣宗以叔父继犹子,固非承嗣之正,究为先君遗体。懿宗盖族属已疏,无可立之理,宦官既拥之,乃强名之为宣宗长子,使萧置伪造铭辞,以著其为宣宗之体,又改国史,或去靖怀而以郓王代之,又或增一郓王而忘其都数之不合。新、旧《纪》之文,亦各有所本也。”(《隋唐五代史》第十章第一节《懿僖荒淫》)

或许就是上述原因,李漼在登基前后就伴随着血腥。李忱因为最喜爱第三子夔王李兹,临终之前,召来宦官王归长、马公儒与王居方,命令他们拥立李兹登极。这三位宦官与右神策军中尉王茂玄都是深受李忱信任并厚待的人,唯独左神策军中尉王宗实与他们三人不是一条心。李忱既死,王归长等一商议,就假托圣旨,将王宗实调往淮南军区去担任监军。王宗实在宣化门外接到圣旨,准备从银台门出宫,其副手亓(音qí)元实提醒他道:“皇上患病已一月有余,你只能隔着宫门问候平安,今天突然将你外调,谁知道是真是假?你何不进去面见皇上,再拜辞而出?”王宗实猛然醒悟,再想进入皇宫时,各门已经增加了守卫人员,戒备森严。亓元实掩护、带领着王宗实,直奔李忱的卧室。果然,皇上已经驾崩,宫内的男男女女们正环绕于遗体四周哀哀痛哭呢。王宗实厉声斥责王归长等假传圣旨,王归长等吓得跪倒于地,捧着王宗实的脚,乞求饶命——显然,军权在握的左神策军中尉王宗实是带着一批军队闯入皇宫的,不然,王归长等何至于吓成这样?接下来,王宗实就派人前往十六宅,将郓王迎进皇宫。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初九日,王宗实以宣宗李忱的名义,下诏立郓王为皇太子,并让他暂且掌管军国政事。那时候,郓王名叫李温,当了皇太子后才改名李漼。同一天,王归长、马公儒与王居方都被处死。八月十三日,李漼正式登基,这就是唐懿宗。王归长等将王宗实调往淮南,确实是假传圣旨;不过拥立夔王李兹,却正是皇上的嘱托啊。而王宗实从立李漼为皇太子到拥护他登基,不但都是假传圣旨、还是更大的假传圣旨呢。问题是,他控制着神策军,具有假传圣旨的实力罢了。倒是那个夔王李兹,倒没有同时被杀,而是病逝于李漼在位时的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如果他确实是病死,应该算非常幸运了,虽然那一年他的“大哥”李漼才31岁,估计作为“三弟”的李兹还不到30岁吧?至于李滋死前有没有被软禁,有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后人已很难弄清了。

李漼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登基时已经27岁了。这又是一个骄奢淫逸的皇帝,他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出国家政事,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个月都要大摆宴席十几次。他在宫中供养大批乐工,兴致一来,就会对这些人大加赏赐,动不动就是上千贯钱;而外出游玩时,宫廷内外的扈从多达十余万人,耗费更是惊人;他崇尚佛教,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一系列巨大的支出势必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为了维持统治,又势必横征暴敛,加重对百姓的剥削。而朝廷横征暴敛势必导致国家动荡不安,因此李漼在位期间,外有南诏连年内侵,内有浙东裘甫、桂林庞勋等领导的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被镇压下去,大唐王朝却因耗尽了元气而迅速衰落,李忱“大中之治”的一点成果,早已丧失殆尽。其实,所谓的“大中之治”也是相当脆弱的,远远不能与“贞观之治”及“开元盛世”相提并论,那浙东的裘甫起义,就爆发于李漼登基之初,应该是大中年间矛盾积累所致。而在这种国力几乎耗尽的情况下,身为皇帝的李漼又有着怎样一番“作为”呢?那就看看《旧唐书·懿宗纪》中刘昫(音xù)等史臣对他的一番评论吧:

“然而(懿宗)还削减军赋而装饰寺庙,耗费民财来修治佛业,以阿谀谄媚为爱己,说忠直谏诤是妖言。(在这种情况下,满朝文武大臣)竞相争逐奸邪之途,很少有以正直节操自勉的。于是受宠的污浊小人被破格提升,忠贞的辅佐大臣被无辜放逐,终于导致干戈战火遍布原野,虫害旱灾连年不断。(可笑的是),佛骨刚刚迎入宫门,给皇帝送葬的哭泣之声已震动原野……(国家被糟蹋成这种样子),即使像汉文帝、汉景帝那样英明的君主即位,也难以振兴啊!从此往后,大唐王朝再也不能昌盛,也是势所必然啊!”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599)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694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