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 元朝公务员的典范

鸿HUNG2024-06-09 09:00:00  116

灭南宋,建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大刀阔斧进行“汉化”改革。他崇尚儒学,推行汉法,任用汉族大臣和谋士,却也设立等级,将汉人定在蒙古人与色目人之下。

虽是为稳固元朝的统治,但如此分明的上下等级设定,还是破坏了整个社会格局的根基。

都说忠言逆耳,敢将这痛斥等级制的“逆耳之言”直接说到皇帝跟前的,张养浩首当其冲。

《三事忠告》分为《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和《庙堂忠告》,都是政论著述,分论社会的政德观,中心思想却都围绕着天下百姓,认为长久的统治离不开百姓的安定,须知爱惜百姓才是朝廷稳固的根本。

“国之所以昌,四夷之所以靖,朝廷之所以隆,宗庙社稷所以血食悠久者,微民不能尔也”。

——张养浩《三事忠告·卷四》

济南第一才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因一句诗而流芳千古的,张养浩算不得第一人,但一定是其中翘楚。

他的名字和孟浩然一样,都取自孟子语录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这怎么养,又是各人有各法。孟浩然从未致仕,“养”在自然中;张养浩为官一生,“养”在百姓里。

元朝是商人的天堂,张养浩的父亲弃儒从商,抓住机遇还颇赚了点家财,所以对孩子的学习并不严苛,可抵不住张养浩自己少年争气,一心就扑在书籍中。

“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甚至为了不让母亲担心,还装作早早入睡,然后半夜起来偷偷读书……

17岁,张养浩外出游学,他在济南舜祠观景怀古,写下了自己第一首名诗,被封为“济南第一才子”,几年后又在白云楼赋长诗,引得人们争相传抄,诗名广传。

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

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

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忆旧时山。

能令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不是顽。

——张养浩《过舜祠》

我来宣郁一登眺兮,众山故为出奇秀。

恍然身世游仙庭,凭栏俯视魄四散。

耳根但闻风铁音,冷冷上有浮云容。

与卧苍狗,下有惊湍,澎湃奔流霆。

——张养浩《白云楼赋》(节选)

从朝堂到地方

借着《白云楼赋》的机缘,千里马和伯乐的剧情再一次上演,张养浩这匹千里马被山东的按察使焦遂一眼相中,直接推荐他去做了东平县学正。

身为白丁,张养浩踏踏实实地攒了三四年的工作经验,感觉时机已到,就辞职去京都求仕。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极为明智,张养浩的求仕之途顺风顺水,先是被平章政事不忽木推荐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做了御史台掾吏,负责监察百官。

监察官虽不是大官,却是得罪人的活儿,一不注意就要撞到枪口,可张夫子一身正气,吃穿清廉,住宅也清廉,言辞之中尽是百姓民众,任谁也无法污蔑了去。

官场沉浮,张养浩再次升职到中书省,那一年他28岁,在歧视汉人的朝堂上,进了最核心的政府机关。

可又如何呢,八年后,张养浩还是选择回到贫苦百姓之间,他被下放到地方,任堂邑县尹。

一县安危任不轻,初闻恩命喜愁并。

徒劳人尔岂吾意,何以报之惟此诚。

操刃岂容伤美锦,循墙谁敢忘高名。

前贤为尹规模在,他日须期与抗衡。

——张养浩《初拜堂邑县尹》

他初上任便收到了地头蛇的下马威,竟说官衙有鬼,还带头建起淫祠,也就是不在祀典中的祠堂,甚至勒令人们掏钱供奉。

张养浩耳清目明,不信恐吓,直截了当就住进衙门,等一夜无事后,直接下令推倒邪祠三十余所,严惩恶霸。

他勤于政事,到任之初便开始着手审理狱案,将那些蒙冤的贫苦乡民放还,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后又屡有政绩,让当地的治安民风为之一新。

重开元朝科举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张养浩是一名治理人才,他被召回中央,成了太子的老师。

这个“太子”不是武宗的儿子,而是武宗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元仁宗。张养浩儒学治国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这位未来君主。

“有何勋阀行能,膺兹异数?苟要其廪禄,假其威权,惟济己私,靡思报国,天监伊迩,将不汝容。”

——张养浩《牧民忠告》

(凭着自己的权利,一味满足私欲,不思报国,这样的人,上天绝不会宽宥你。)

张养浩是清廉居士,也是铁面包公,他怼恶人,怼虚伪,甚至怼到了皇帝身前,直言时政“十害”,结果皇帝大怒,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张养浩也深知后果严重,直接改头换面,离开京都。

多亏他做过太子的老师,元仁宗即位后,张养浩重回朝堂,又联合元明善等有志之士,上书请求恢复科举制度,得以允准。

自此,汉人终于有了一条平等的求仕之路。

阳春三月,万物苏醒,那一场科举共有56位读书人科举及第。

他们感念张养浩重开科举,奉他为恩师,想要一起前去拜谢,却被他拒之门外。对于张养浩来说,他顺心顺势而为,人们能得福利便已满足。

逝世赈灾任上

如此,张养浩的仕途算得上平稳,他做了礼部尚书,又再次进了中书省,尽职尽责。

到了元英宗时期,张养浩提出了辞职,回家奉养父亲,不久父亲离世,他便丁忧在家。此后数年,元英宗被杀,出现了泰定帝和天顺帝,政局动荡。

张养浩隐居八年,朝廷七次召回,都被他谢绝。

天历二年,张养浩满60岁,朝中再次下召,请他前往陕西赈灾,“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登车就道”。

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却见不得百姓受苦,张养浩出发前,变卖了自己的家财,一路上遇见饿肚子的人就赈济,遇见已逝者就将其下葬。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文求雨,夜间祈祷,惩治奸商污吏,救济灾民百姓,他整整四个月从未归家,最后劳疼而卒,病逝于任上。

“古之为政者,身任其劳,而贻百姓以安。”这是他在写在《牧民忠告》里的话。

做官三十余载,历经六朝兴替,对于张养浩来说,人生的意义并不虚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509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