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七位皇帝: 励精图治, 可惜英年早逝!

情怀历史2024-05-28 18:24:50  121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鲜卑族,汉名元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生母李夫人。拓跋宏是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在北魏历史上,拓跋宏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位明君三十三岁的时候就病逝了。

具体来说,北魏皇兴元年八月戊申日(467年10月13日),拓跋宏生于北魏京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紫宫,他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皇兴三年六月辛未日(469年6月27日),年仅三岁的皇长子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

皇兴五年八月丙午日(471年9月20日),献文帝拓跋弘主动禅让皇位给拓跋宏,于是后者即帝位,改年号为延兴。当时,拓跋宏只有五岁,这显然是不具备执掌朝政的能力。所以,北魏朝政仍旧由太上皇帝拓跋弘来掌握。

承明元年(476年)六月,拓跋宏刚满十岁时,太上皇拓跋弘突然去世(传闻是被冯太后毒死)。在此基础上,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二次临朝称制,改年号为太和。冯太后足智多谋,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才能,自太和元年(477年)以后,开始在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

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诏班制俸禄;太和九年(485年)、十年(486年),冯太后又以拓跋宏的名义亲自主持颁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带来重大的变化。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场变法有利于缓和北魏内部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满二十三岁,冯太后病逝。从此以后,孝文帝独自挑起了变更的重担。孝文帝继承了先辈们汉化的遗志,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变革,全盘推行汉化。对此,在笔者看来,没有废除冯太后之前的措施,而是继续深入推进汉化的变革,无疑是拓跋宏最正确的决定,这也是其能够成为一代明君的关键。

为了更进一步的实施变革,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年)正式宣布迁都洛阳。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变革鲜卑旧俗,全面向中原地区的风俗学习。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不再重复奇僻,与汉姓完全相同,鲜卑族在汉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在此基础上,孝文帝的汉化变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各个民族之间的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

最后,不仅治理朝政上成绩出色,拓跋宏的武功也值得一提。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太子元恂被废的当月,恒州刺史穆泰等人阴谋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首领,起兵叛乱。当然,在拓跋宏的调度下,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六月,北魏孝文帝元宏下令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卒二十余万,准备大举南伐。因为南朝齐的全力抵抗,战争相持到第二年(498年)三月,北魏攻占了雍州的南阳、新野、南乡等郡,南齐将领刘思忌被杀,房伯玉被迫出降,随后北魏大败崔慧景、萧衍于邓城,斩首、俘获南齐二万余人。同年九月,孝文帝得知齐明帝死讯,乃下诏称说“礼不伐丧”,引兵而还。归途中,身患重病,十多天不能引见侍臣,经过急救,方才转危为安。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三月初,孝文帝抱病又一次离洛阳御驾亲征,四月丙午日(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33岁,这堪称英年早逝了。综上,北魏在拓跋宏的励精图治下,国力得到明显增强,这也是拓跋宏去世后,可以获得“文帝”这一谥号的主要原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491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