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一点,学汉语是果敢红岩学校的优良传统。
红岩乡,是果敢同盟军被赶出果敢之后,克钦独立军帮他夺取的根据地,只有36平方公里,一个乡,面积非常小,人口也很少,但是他们的学校,只学汉语。
这也是许多国人站在同盟军这一边的原因。毕竟曾经是华夏儿女,虽然历史的洪流将他们卷入缅甸,但他们哪怕只有一个乡的地盘,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现在果敢同盟军的地盘,扩大到11416平方公里,管辖四县一市,大部分地盘都是从缅军手里抢过来的,原来这些地盘上的群众只学缅语,现在同盟军接手了,学校如何开课,成为一个难题。
只要同盟军的地盘,汉语肯定是要学的。但是原来学缅语的这些新地盘,突然让他们只学汉语?这个怕是行不通,一刀切只会引发更大的事故。
为了推行汉语,果敢同盟军现在采取两步走:
1、在学汉语的地盘上,增开缅语。
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妥协。按照同盟军的话说,身在缅国,学会缅语,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融入大环境。
这个说法没毛病,而且很有道理。
但是刚光复果敢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刚光复那会,首先就铲除了街头巷尾的缅文招牌和门头,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在果敢只要中文不要缅文。
那经历几个月的运行之后,为什么画风突变,对待缅文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
除了上面说的那个原因之外,其实是为了缓和与新地盘群众的关系。新抢来的地盘,原来都是学缅语的,你如果强逼他们学汉语,不让学缅语,势必引发动荡。
比如木邦县,它与缅语地区交界,这个地方原来就是学缅语,说缅语,现在同盟军要在这里办学教中文,很多群众接受不了,他们宁愿跑远一点,把孩子转到缅语地区上学,也不来上同盟军的中文学校。
这就是矛盾。要想让自己的文化存在,就要允许别人的文化存在,让每一种文化都能在尊重和理解中繁荣发展,这样才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多元和包容的第一特区。
2、在原缅语地区开设全缅文学校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新的地盘,原来只教缅语,说缅语的地区,让原有的缅语学校重新开课复学。比如:5月2日,果敢县滚弄区缅文中学正式开学复课。
滚弄现在是果敢县下面的一个区,果敢可是以汉语为主的地方,现在滚弄只教缅语,那汉语呢?
别急。要想让自己的文化存在,就先允许别人的文化存在,他们这里本来就是学缅文,那就继续学起来,至于汉语,完全可以慢慢融入。
就像白所成时期的果敢一样,原来是全部学中文的,后来缅军进驻果敢以后,强制要求他们要学缅语,白所成也没有一刀切,而是慢慢增加缅语课,逐步减少中文课,到最后以“缅文课时占多数,中文课时占少数”的状态,形成双语教学。
估计同盟军现在也是采取这种策略,让他们学缅语的先继续学,后面再慢慢找机会,增加中文课时,逐步化主为次,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需要一代人,或者两代人才能扭转。
随着龙哥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汉语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学好汉语,不仅能够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联系,还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关于在缅语区推行汉语困难的问题,你有何建议?评论区聊两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