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新一代坦克悄然亮相,当时根据其车体特别是履带宽度分析,可能是自行突击炮的类型,但是之后不断涌现的新图片表明,胆子还是偏小了,这八成就是新一代主战坦克,仅仅是不再走厚重装甲的路线,特别是最新一期的杂志封面快速出现“第四代主战坦克想象图”后,基本接近半官方的公开化。
杂志封面明显是CG图,但是某些细节和前期曝光的实车照非常接近,当然也有细微的差别,应该是某种避嫌的原因,特别有意思的就是顶端实际上还出现了随车携带的无人机,更加证明了前期的判断,力图通过更为高效的机动性、信息化和隐身性能层面入手,打造一款全新的主战坦克,颠不颠覆没法下结论,但是满足了不少军迷前期的幻想画面。
正如前面所述,细节其实与目前曝光的样车造型有不小的区别,上下对比就很清晰了,主炮根部显然与实车有差别,关键是炮管本身也有差异,履带宽度也接近真正意义上的主战坦克。
▲前期曝光的新一代坦克实车图
反观现有的图片,履带这一块明显不同,更大的区别还是其车体首下部分的差别,更接近水陆两栖平台,而不是主战坦克,关键就是其身形似乎并不庞大,更为注重的还是低矮的设计,这样一来被弹面积就会相应的减少,其实无人炮塔也是同样的思路,低矮化就利于隐蔽,同时尺寸较小的无人炮塔借助多棱形的切边处理,提升整车上半身的隐身能力,当然了,吸波涂料应该也会考虑上。
▲图片来源:飞扬军事铁背心
至于大家颇为担心的车体防护能力,显然是想多了,外挂的爆反或者复合装甲模块技术我们并不缺,这不后续曝光的图片已经说明了问题,能够看出厚重的外挂装甲模块的出现,新型复合材料的运用,根本不用担心防御能力,甚至仔细甄别的话,还能看出无人炮塔本身也是外挂的装甲模块拼接而成。
如此一来能有不少的好处,首先就是防御能力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快速切换,直白点就是对手的能力决定了新型主战坦克的防御厚度,譬如南方稻田水网地形,再加上对手的反坦克能力高低,可以快速切换装甲,机动灵活性大幅提升。
而这样设计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裸车状态的重量会很轻,鉴于其较窄的履带宽度来分析,可能的重量控制在30吨以内,譬如现在的99A式主战坦克的网络数据是重52吨,运-20即使更换WS-20发动机之后,运载能力有所提升,也只能承载一台,而新一代主战卸掉厚重的外挂装甲之后,就能立即实现轻装上阵,一架运-20就能实现两台的装载量,一架战略运输机可能没什么感觉,这数量要是加大的话,可是翻倍增长,大不了卸掉的外挂装甲用单独的运输机跟进即可。
这样设计的好处就完全体现出来了,据说启用的是新原理的105主炮,复合+爆反以及主动防御系统,这与前期的判断完全对路,而其防护能力不输现在的99A主战,力图实现全域机动的能力,包括战略运输机的承载能力等,好处简直不要太多,现在打的是机动性,而不是大炮对轰的时代了,立体式攻击手段多了去,终归是右薄弱之处的,因此精准度反而成了关键,快准狠就能达到先发制敌的效果。
另一个惊喜之处就是无人炮塔后端侧向出现了一块黑色贴板,很明显就是相控阵雷达,四角都有,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全向覆盖,自然也是主动防御系统的一部分。
车内的布局不出依然就是双人组的安排了,其实之前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发布了中国兵器第一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宣传片中,就出现了某款“双人座、大屏幕”的主战坦克模拟座舱。
从当时截图能够看出诸多的细节,起码双人车组与此次曝光的装甲车辆完全一致了,乘员舱盖放大图片仔细看了看,确实是双人的,再仔细看模拟座舱屏幕里出现的炮管,是不是和此次曝光的车辆非常接近了?起码都是菱形切面。
那么之前曝光的这个模拟座舱还是具备很大的参考价值,左侧明显是驾驶员,安装有一个与F1赛车方向盘类似的,且集成了各种操纵按钮的驾驶盘,而在右侧则安装了类似游戏手柄的操作杆,不出意外就是火控系统与炮控系统操纵杆了,理论上这就应该是用于控制全车火力(包括主炮、遥控武器站)与防御(可能包括主被动防御系统)的车长席。整套系统按照“左机动、右火力”的原则设置,两名成员密切配合完成作战任务。
至于动力模块,有不少自媒体提及的是新能源路线,个人感觉可能性不是很大,说起来很轻巧,其实忘了一件事,那就是相比普通动力模块,等同于附加一个动力总成,不管是并联还是串联方式,增重是没跑的事了,这就是对新能源车型没任何概念导致的,更何况要推动几十吨的大家伙,那驱动电机得做多大?安插多少个?电池组要多大?超级电容也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可以是预留技术升级的可能,但目前而言应该还是普通的动力模块。
还有一点,新能源车型的自燃大家也见得多了,几乎无法扑灭,这个硬伤只能等固态电池的突破,容不得半点马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