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2月,日本抹黑偷袭了俄国舰队,这个俄国舰队在我国旅顺,自此日俄战争爆发,一年时间,他们打得难舍难分,而最终受苦的还是我们。在我们的地盘上互咬,难免把我们的家给毁掉。
而此时的中国,正在举行一场科举考试,其中一位名叫刘春霖的学子,中了状元,这一年他32岁,未来有着光明前途。
但是让他猝不及防的是,不久后大清竟然灭亡了,他满腹才华,似乎再也没了用武之地,在这乱世之中,他的命运如何?
刘春霖生于1872年,是河北肃宁县人,世世代代务农,算是寒门子弟,家人对他抱有很高期望,改变家族命运就靠他了。
他也很争气,从小就努力读书,十年寒窗。在刘春霖13岁那年,就考上了贡生,还进入了保定的莲池书院,并且得到了院长吴汝纶的赏识。
那个时候,清朝已经内忧外患,虽然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已经开始重视练兵,但同样也让洋人看清了大清的实力,加上又签订了几个不平等条约,大清负债累累,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大清,即使是神明也难救……
不过,吴汝纶还是鼓励刘春霖努力读书,将来只有读书这条路可以改命,别无他法,因为当时的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1901年,刘春霖考中举人,三年之后,他又中得状元。
他中状元期间,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据说当时正赶上慈禧七十大寿,心情很好,亲自跑来看考生的考卷,本来老师批改的第一名并不是刘春霖,而是一个叫做朱汝珍的,慈禧一看到朱汝珍的名字,顿时就不开心了,因为她想到了珍妃,还有这个朱汝珍是广东人,她立马想到,和自己作对的孙中山、洪秀全,都是广东人,所以她骨子里讨厌广东人。
于是又拿起第二名的刘春霖的试卷,看到“刘春霖”这三个字,慈禧大喜,好啊,如春日甘霖,正逢自己七十大寿,多好的寓意,于是就大手一挥,状元就是这个刘春霖了。
就这样,刘春霖的命运齿轮转动了。
刘春霖考上状元,也混上了公务员编制,还把母亲带到知府家里做长工,一家人的生活自此有了改变。
在当翰林修撰期间,还被公派到日本留学,也就是洋务运动之中的一个政策,有了日本留学生的身份,学成归来含金量更高,也坐上更高的位置,直到后来被请到北洋女子师范学校当监督。
作为一个去国外见识过,也满腹学识的教授,其实他早就看出清朝顶不了多久了,当时还维持着最后的一点点自尊。果然,到了1912年,随着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王朝,宣告结束。
这个时候,刘春霖的身份有点尴尬,他所谓的“状元”都是封建时期的产物,就好像一个国家没有皇上了,那么最尴尬的就是皇后了……
所以那段时间,他很讨厌别人叫自己状元,逢人便说,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直到另一个人的出现,再次把刘春霖推上风口浪尖,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心心念念,想要恢复帝制,还为此做了很多的准备,他把旧社会的那些能人异士都叫到自己身边,其中就包括中国最后一位状元郎刘春霖,让他担任总统府的内史。
后来袁世凯政权被推翻,他的这个职位自然也随之下架。紧接着,机会更乱的局面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生,各路军阀借此机会崛起,各种大乱斗发生,一时之间,国内外的势力把这个古老的帝国,给搅的一刻也不安宁。
刘春霖面对国内这种情况,也特别心痛,就干脆退隐,回到北京的家里天天躺平睡大觉。
他觉得大清亡了,这个古老的国家也可能完蛋了,回想过往,自己顶着“状元”的称号,实在是可悲可叹,他要是早出生几十年,完全不会是今天这样,自己现在算什么?一个碌碌无为的废材?
想到这,刘春霖忍不住掉下眼泪,时局如此,真是悲哀至极!
他在北京浑浑噩噩过了四年时间,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称帝,建立伪满洲国,意图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当然也为自己的侵略做包装。
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前,还需要很多中国人加入,日本找到刘春霖,让他担任伪满洲国的教育部长。
刘春霖接到日本人的来信,嗤之以鼻,不久日本人亲自上门,刘春霖依旧找了个借口就拒绝了。
他早就看出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果然不久,“七七事变”让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彻底暴露。这个时候,日本人还想把刘春霖拉过来为自己所用,刘春霖再次拒绝。
日本人怒了,告诉刘春霖,要么帮助我们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于是派兵冲进刘春霖家里,把他家洗劫一空,然后还把他赶出家门。
刘春霖最后找了很多关系,花费重金,才终于回家,他找的关系有不少已经沦为汉奸,他们劝刘春霖不要这么固执,和日本人没什么不好的,至少还能过得滋润一点,刘春霖指着这些汉奸的鼻子骂“你的骨气在哪里?!”
从那以后,他不再见任何人,一个人关在家里,读书写字。刘春霖的很多书法、著作,都是这个时期写的,他满腹才华,在当时少有人能比拟,书法自成一体。还有他留下的诗,也让无数后人赏析后大赞妙才。
而且从他的诗句中也可以看到,他是心怀家国天下的,其中有一首《六十自述诗》,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忧国忍能看彩戏?为传雪已兆丰年。
里面写尽自己一生的悲剧,而他把家国放在这里,就是想表达,自己虽然满腹才华,但是国将不国,自己有这个头衔有什么用呢?还不是一样窝在家里,只能靠写这些东西来感慨一下。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认为“读书人无气节”,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读书人中也不乏有志之士,当民族家国面临危机,他们也想投身报国,中华民族的崛起,正是这些有志之士点燃的烈火。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7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