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以前,那就是王侯将相有种乎,这是生产力决定的。到了唐末,生产力提高,以前豪族组织大量人可以干的活,现在几家人合作就可以了,所以各种庶族地主,带有雇佣性质的佃农,自耕农才在生产力上比原来豪族先进。他们当中有些人也可以读书了,加上印刷术进一步降低读书门槛。
所以宋之后才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的诗。其实对于皇帝来说也是希望科举公平,这样可以更好的牵制平衡朝廷势力。要是乱世,有知识也可以带兵,现在批判的“四书五经”其实里面还是有一堆包括外 交,农业,军事,律法等一堆内容,在古代,也够你当一个百夫长或是一个小地方官所要的基础理论。看看元明清的开国皇帝,放羊的,要饭的,打猎的,在唐以前基本上不用想。
在宋以前是豪门社会,朝堂上官员的是世家豪门,那时候农夫对豪门地主的依附非常强,像现在跳槽基本上不可能。因此没有生产甚至上升压力的豪门可以文武双修。同时因为农夫依附性强,也一定程度可以对抗皇权,对地方有很强组织,这才唐朝官员文武全通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因为其靠地方势力上位,当有异族入侵时,地方豪族会组织反击,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地,即使是五胡乱华,各族对北边的那些豪族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在南北朝末,随着生产力提高,以前要豪门才可以干的事情,慢慢变成几家农户就可以干了。于是自耕农,庶族地主,以及带有一定雇佣性质佃农出现。且慢慢变成先进生产关系。科举的出现其实是庶族地主,以及一些比较富有的自耕农在有经济地位后,追求政治地位的体现。到了唐末豪门地主基本上已经是成了旧时代的遗老,随着黄巢把他们送入历史垃圾堆,到了宋,以科举考试上位庶族地主成为主要官员来源,一直持续到满清甚至民国。
庶族地主的经济基础肯定是比不过豪门,维持文武双修的变少,同时因为以前只要出身好就可以当官,现在是靠科举才上位,为此大把的时间被拿去背书竞争,学武就更少了。因为农夫对地主的依附减小的原因,对地方的控制也大不如前,所以无法对抗皇权,皇权加强。同时对于他们来说因为不是靠地方势力上位,谁当皇帝也无所谓了,地方被谁控制也无所谓了,异族当皇帝就异族吧,可以考试就行,要饭的当皇帝也可以。
在宋以前的豪族官员,以为是靠地方势力上位,相当于有股份的员工,开疆拓土,或是地方有人入侵,是和其利益有巨大关系的,当然愿意干。而宋以后的庶族官员,是靠科举上位,那就是拿工资的打工人。谁当皇帝都要官员管理,那谁当皇帝也就无所谓了。不过因为没有了豪族这样的大的地方势力,大一统难度变低,宋以后再无太大的分裂,中原少了不少战乱之苦。
明清对此的方法是,军功集团,用有特权的军功集团来制衡文官集体。其利益特权来自朝廷,朝廷无,他们利益也没有了,开疆拓土,他们也可以跟着过好日子。所以愿意开疆拓土,抵抗外族。不过明朝的军功集团在土木堡之战死的差不多了,清朝的军功集团也就是八旗,在乾隆这一雄主之后也接近腐化。主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单个人对历史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6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