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柏林国家博物馆推出“日本艺术里的中国元素”展。作为柏林国家博物馆下辖博物馆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07年设立的“东亚艺术收藏”,以中国、日本、朝鲜等国艺术为特色,基本每3个月定期更换1次展品。
这个临时展览来自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藏品,重点关注16至19世纪日本山水画和人物画中的中国图案。例如,日本浮世绘画师歌川广重的木刻版画代表作《近江八景》,描绘了在夜雨中返回的帆船等景象,以京都琵琶湖周边的8处名胜风景为背景创作而成,让人想起11世纪在中国流行的“潇湘八景”山水主题,事实上其每一处景点都是与“潇湘八景”相呼应的。
水墨和纸张、丝绸和漆器、青铜制品和某些形式的木制建筑、文字、佛教等信仰实践、国家组织的一些基本结构和艺术观念——常是通过韩国,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这些影响不仅塑造了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中国的视觉图案和正式的设计元素也进入了这个岛国,经常适应当地的需求,并通过新颖的组合、添加或改进来进行改造。
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辟邪的神仙“钟馗”、避世隐居之地“桃花源”等人物和故事题材时常在日本绘画作品中出现。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就曾在作品中描绘道教神仙王乔飞天的场景。
以捉鬼驱邪闻名的中国道教俗神钟馗,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日本图像中以Shoki的身份重新出现。19世纪初,日本出现的以钟馗(Shoki)和传奇画家吴道子(约680-740年)为主角的版画书以及许多彩色木刻版画,证明了他的神话在当时持续流行和广为传播。道教认为可以通过某些练习获得永生不朽或神奇能力,这也在许多日本绘画中体现,如葛饰北斋绘制了王乔乘鹤升仙形象的卷轴、纪楳亭描绘一群得道永生者的屏风等等。
在日本,中国高级官员的形象常常与向往浪漫的大陆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官员们通过科举考试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自己的职位——至少在理论上如此。在这种文化中,知识和教育比个人的社会背景和财富更重要。理想化的中国是一个神仙国度,这一概念在“桃花源”的典故和山水画风格中均有体现。这些作品展示了日本画家心之所向,并记录了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化转移以及挪用和改编的形式。(文字来源于柏林国家博物馆,施涵予/翻译)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6359.html